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张异宾

双月刊

1007-7278

025-83592704

210093

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南京大学师生在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科研成果,刊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文科院校师生。有英文目次和摘要。继承《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第二个结合"蕴含的时代要求、实践要求与思想内涵

    杨明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华民族进行现代化探索与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对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的深邃思考和有效回答."第二个结合"蕴含着深刻的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会通"理论魂脉"与"文化根脉"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是体系化的,主要体现为实践精神与人民主体的内在联动,呈现出以"实践取向—人民立场"联动为核心特征的契合关系,这是"第二个结合"蕴含的深刻实践内涵.在思想内涵方面,"第二个结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观与文明观.文化观强调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大历史观",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强大自信."文化生命体"理念彰显了中国文明观之独特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文化观文明观

    美国"工人贵族"的形成及其对劳工运动的影响

    原祖杰孔祥宝
    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美国劳工运动研究中区分不同的劳工阶层,识别打着工人旗号的工人贵族,对于我们理解19世纪美国劳工运动的保守特征和社会主义运动未能兴起的根本原因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19世纪的美国,传统手工业在两次工业革命浪潮冲击下日渐式微,赖以生存的工匠阶层为保住昔日的荣耀和地位,在努力适应工业社会新形势的同时,也在利用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些新特征巩固自身在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势,从而让我们看到一个类似于英国工人贵族的特殊劳工群体的形成.借助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行业工会的熟练工人在工人阶级中建立了一个独特的贵族阶层.以"劳联"为代表的行业工会主要是由从工匠演变而来的熟练工人组成的.他们在与雇主和政府的斗争中声称自己代表了整个工人阶级,但在组成、结构和功能方面,工会都是为享有更多特权的熟练工人服务的.美国工人的阶级团结因此被种族、技能等因素所撕裂,阶级对立在种族、行业、宗教和地区分裂的背景中被淡化.

    工业化熟练工人行业工会劳工运动工人贵族

    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中的交往理性与公正传播

    黄美笛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正传播正逐渐成为当前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议题.在哈贝马斯那里,公共传播并非简单指具有公共性的传播,而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基于交往理性的公正性维度.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核心范畴,通过揭示公共领域中舆论操纵的资本主义虚假传播本质,深入阐述了理性对话在促进公正传播和实现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建构了一种以公众舆论、真理共识与对话共识三重理性规范为基础的公正传播理论.该理论强调传播不仅是信息交换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体自我表达和社会理解的关键渠道.这一理论探讨为我们理解公正传播与交往理性在数字时代的价值和定位提供了重要启示.

    哈贝马斯公正传播交往理性理性规范传播政治经济学

    地方政府政策"抓手"的生成逻辑与运行机制

    王敬尧郑鹏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抓手"能够形成以"点"带"面"的政策执行效应,是地方政府推动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行动策略.政策"抓手"表征为目标型、工具型与机制型三种实践类型,其生成分别蕴含着地方政府注意力分配、适配度提升与效能化建设多重逻辑.在纵向府际与条块互动中,政策"抓手"的运行既表现为地方政府通过组织传导与权威传导实现纵向条块下沉,也表现为地方政府借由需求程度与效能程度将其争取上升为国家政策,还表现为牵头部门凭借结构借势与过程借势将其转化为"块"的中心工作.虽然政策"抓手"能够以"小切口"解决政策执行中的"大问题",但也面临领导权威依赖与中心工作扩大等多元困境,还需理顺"抓手"与非"抓手"工作、多元"抓手"内部关系,推动政策执行效能提升.

    政策"抓手"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执行机制

    中国社会支出的发展历程与结构变迁

    郭瑜谢雨凝
    4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的时代任务对我国民生保障发展提出全新要求.能否以合理适度的社会支出水平和结构,在实现共享发展的同时,发挥比较优势而不超越财力水平,成为促进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在厘清概念界定、统计口径和测算方法的基础上,聚焦社会支出的历史与现实,深入分析我国社会支出的发展历程与结构变迁,并引入国际比较的视野进行参考.我国民生保障水平呈现长期稳步提升的趋势,且在增长推力、内部结构与实际成效三个方面存在自身规律特征.展望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奋斗目标,需要把握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发展的共性与区别,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进效率优化与结构改革.

    社会支出福利政治福利紧缩福利增长

    近代中国南北方农业经营风险差异探析

    马烈高超群
    6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险是农业经营面临的重要问题.灾害是农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近代北方的自然灾害较南方更多几乎是学界的共识,但尚缺乏实证性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量化统计,比较了近代中国南北方出现影响农业生产的灾害县次、爆发重大灾害的次数(及死亡人数),同时将南北方总县数与人口数的差异也纳入分析之中.结果显示,近代北方的自然灾害确比南方更严重.此外,灾害的爆发也会给农业经营带来一些社会性风险,包括市场波动、匪患等,通过对此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北方农业经营面临的市场波动风险大于南方;而北方的匪患至少不弱于南方.兵燹也是近代农业经营面临的社会性风险,总体来说北方遭受的兵燹要大于南方,但其对农业经营的影响有限.

    农业经济史南北问题农业经营风险自然灾害

    铁路建设与大后方山区经济的现代转型

    王果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区市场的现代整合因其地形复杂、交通困难、商品特殊,历来研究比较薄弱.以四川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为切入点,考察工业化进程中山区社会传统市场与现代市场交融共生的现代转型过程.与东北、沿海地区的铁路、煤矿多操之于帝国主义之手不同,北川铁路的兴建和运营,虽然融入了跨地域的知识、技术、人员流动,但始终掌握在地方社会手中,为讨论现代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本土视角.与施坚雅所见相似,铁路建成后的山区市场并不与传统市场相抵牾,而是经过区域性调整以后的延伸、发展和壮大.与他所见不同的是,川东山区的现代市场不是正六边形的标准市场,而是沿着河道和铁路的线性延伸.在从有机经济向矿物经济的现代转型中,川东山区的地方性、全国性经济联系更为紧密,没有出现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明显分离.

    北川铁路施坚雅区域市场北碚

    先秦美学的产生因缘、思想核心、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

    张法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美学在理性化出现的春秋战国产生.师、吏、文合一的士人的出现形成了虚实—关联—主从—整体型的理性思想,从思想角度看美学,主要有四个方面:道家之道的宇宙、儒家之仁的人性、法家之法的政治、墨家之侠的社会,这四个方面产生出四种独特的美学思想.从美学自身看美学,春秋以来,天子失去实际权威,诸侯大夫各以实利争地争权,夏商周以来的色声味美学客体失去了神圣内容,仅突出享乐属性,而文字之美并未失去神圣内容,于是产生了两大特点:一是审美客体虽然被定义为享乐,但仍保持色声味的审美整体性;二是形成了以文为核心的审美体系.春秋战国之变,神灵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人的肉体可以不死而进入神系的仙,并与其他因素一道重构了神灵体系.

    先秦美学理性思想结构审美客体特性神灵体系

    轴心时代华夏神话的重述与祛魅

    张开焱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夏轴心时代神话文化与理性文化构成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复合结构.理性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构成是人类本位观,它渗透在先秦神话重述的各方面,悄然给神话的自然性祛魅.轴心时代重述的华夏神话,其神格由物格神为主转向物人混合格为主,帝由帝、天合一的自然主宰神为主转化为帝、祖合一的人类各族群祖神为主,都是人类意识渗透的标志,也是淡化和消除自然神秘性的过程.华夏神话重述中最重要的祛魅方式是历史化.神话的历史化也是神话世界的人类化.在历史化重述中,物格或物人混合格神转化成纯人格神,高高在上、充满异在性和神秘感的诸神转化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角,其言行成为人类经验、人性尺度可以理解和想象的对象.神话历史化重述中渗透了伦理化,华夏神话历史化重述过程中,突出地表达了以人判神的神人关系伦理、孝悌为核心的血缘宗法伦理、仁孝贤能的国家政治伦理、维护公正与秩序的国际关系伦理.这些都对中国后世政治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轴心时代华夏神话神话重述人本意识

    先秦美学被怎样书写:数据、面貌、差异

    李想
    11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学人对先秦美学的书写,从7部著作中可见大概.宏观来看,这些著作融合历史与美学的方式可分为"我注六经"型、"六经注我"型、两者综合型;面向中外文化时既有跨文化沟通的自觉又积极回归本土话语;美学上的研究范围可分为理论、意识、现象—理论三种,落实到历史中决定着远古时期是否被讨论.进入文本后,概括来看,这些著作的核心思想虽异中有同,但差异明显,形成各自的独立品格;基本内容包括重要人物、著作和远古时期的审美现象、理论;研究资料可分为哲学、文艺理论、文学、古文字、考古资料五类,尚未能完满达成各类资料互证的关联研究.具体来看,这些著作观点丰富,共识与分歧并存,但仍未完全脱离以范畴、命题为基点的写作模式.

    先秦美学美学史书写远古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