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机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机化研究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
农机化研究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学会

迟宏伟

月刊

1003-188X

njhyj@vip.sohu.com

0451-86662611

150081

黑龙江哈尔滨市哈平路156号

农机化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学术类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创刊以来,历届编委及编审人员以交流大农业概念下(包括农、林、牧、副、渔)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学术、科研成果以及与之相关的综合性述评为办刊宗旨,严把质量关,使本刊的知名度与学术地位日渐提高。近年来,本刊曾多次受到国家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有关学术组织的表彰与奖励,曾获1994年、1996年、1998年、2000年全国优秀农机科技期刊奖和2002年全国农机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自1988年起,连续5届被国家权威部门确认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前,本刊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1999年起作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引文源期刊,被全文收录,并由清华大学代理向国外发行光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声波-微波联合谷物干燥特性研究

    李彬张沛琳何齐宇朱岩松...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微波干燥谷物为基础,开展了在谷物微波干燥前使用超声波预处理强化干燥效果的实验。分别从超声强度、预处理时间和不同装载质量方面进行研究,并进行SPSS相关性分析研究。实验表明:将超声波功率提高到 90%,与未经超声预处理的谷物相比,到达安全水分含量所需时间减少约 27%,而 10 min的预处理时间在经济性和能耗方面更合理,且超声波预处理对微波干燥效率的提高不会因更高的装载质量而明显减弱。SPSS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有/无超声波预处理的谷物含水率变化存在显著差异,不同预处理时间之间的含水率变化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更高装载质量之间的谷物含水量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对谷物干燥模型拟合发现:Henderson and Pebis模型拟合度较高(R2>0。97),可以有效描述超声波预处理下谷物微波干燥过程中水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微波干燥超声预处理干燥特性相关性分析谷物

    小米椒生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张善文孙永元张永吉戴敏...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小米椒的机械化收获质量和效率,对小米椒的物理及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测量。通过测量,小米椒在15 天内的含水率为 86%~90%,且中部最高、首部次之、尾部最低。通过拉伸试验,确定小米椒断裂时的抗拉强度为0。679 MPa±0。03 MPa。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确定了加载速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极显著,小米椒直径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显著,加载速度对剪切强度的影响显著。通过轴向压缩和剪切试验,确定了小米椒首部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为0。62 MPa,弹性模量平均值为2。72 MPa;中部抗压强度平均值为0。64 MPa,弹性模量平均值为3。17 MPa;尾部抗压强度平均值为 0。61 MPa,弹性模量平均值为 2。64 MPa,小米椒剪切强度平均值为 0。32 MPa。

    小米椒力学特性物理特性

    弹齿式辣椒采摘滚筒的分析与试验

    沈晓凯阿力木·买买提吐尔逊靳范李谦绪...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辣椒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对于辣椒收获机械的需求日益增加。采摘滚筒是滚筒式辣椒收获机采摘台的主要工作总成之一,可通过对辣椒植株的高速梳刷完成采摘。为改善辣椒采摘装置的收获性能,对辣椒采摘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并借助Adams软件对采摘滚筒进行运动学分析,旨在为今后辣椒采摘装置的设计制造提供参考。同时,确定了采摘弹齿结构、转速等关键参数,对弹齿运动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分析确定滚筒转速的范围,并设计Box-Behnken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优参数组合下,即前进速度 6。4 km/h、预设弹齿间隙89 mm、滚筒转速180 r/min时,辣椒破损率优化值为 2。4%,符合行业要求。

    辣椒采摘滚筒弹齿仿真

    大蒜收获机设计与试验研究

    耿令新李洋张利娟胡潇楠...
    167-17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大蒜收获过程中蒜农劳动强度大、收获效率低、蒜茎未被收获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大蒜收获机,阐述了其主要结构与工作原理,并对挖掘输送装置和蒜茎切割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了研究。以前进速度、入土角和切割速度为试验因素,以大蒜挖出率和收集蒜茎率为试验指标,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及其参数优化,完成大蒜和蒜茎收获试验。结果表明:当前进速度 0。25 m/s、入土角 15°、切割速度 0。3 m/s时,大蒜挖出率为 94。2%,收集蒜茎率为 92。4%。研究结果可为大蒜收获机的研发提供设计依据。

    大蒜收获机挖掘输送蒜茎切割大蒜挖出率收集蒜茎率

    自走式大豆表型采集平台底盘设计及试验

    刘宇张伟张博付晓明...
    174-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作物表型采集平台通用性差,无法应用于北方寒地垄作密植大豆,为提高采集大豆表型效率,设计一种可实现垄间稳定行走、精准定位的自走式大豆表型信息采集平台底盘。根据垄作大豆种植模式与其形态特征进行结构设计,采用西门子SMART 200PLC控制行走系统与表型信息采集系统。试制样机测试采集平台作业性能,结果表明:设置平台在运输路面和垄间行驶速度为 0。5 m/s时,运输路面上平均偏移率是 0。047%,垄间平均偏移率是 0。072%;在运输路面和垄间的定位平均标准偏差分别为 12。7 和 3。05,平均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 10。7%和 7。2%,研究可实现垄间稳定行走与精准定位作业,为垄作大豆表型信息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大豆表型采集自走式底盘差速转向

    基于摆锤法的成熟期油菜角果炸荚因素试验分析

    李港张敏魏德欣江东...
    180-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油菜联合收割机拨禾轮拨禾过程对角果打击造成的炸荚损失,采用摆锤法模拟拨禾轮拨禾对油菜角果冲击过程,对影响拨禾过程中的炸荚因素进行测试分析,并对角果损伤变化形式及过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摆锤冲击速度 3。5 m/s、夹持果柄位置距连接点 2mm是区分角果抗打击炸荚的最优参数;油菜角果炸荚不仅与冲击速度、果柄夹持位置有关,而且与油菜品种、冲击件材料类型、角果受力面、含水率、角果在植株上的分布位置等都有关系;冲击速度不超过1。5 m/s时,角果损伤以角果果柄发生塑性变形为主;冲击速度为2。5~4。5 m/s时,角果损伤以果皮破裂分离、果柄弹性变形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油菜拨禾轮设计和工作参数选择提供参考。

    油菜角果炸荚率冲击拨禾轮摆锤法

    深度学习方法在红花采摘机器人中的应用

    陈金荣许燕周建平王小荣...
    186-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农业复杂环境中红花的快速准确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改进YOLOv5s红花目标检测算法。在YOLOv5s基础上融入适配GPU的轻量Ghost模块,获得复杂度更低、网络推理速度更快的基线模型,将CBAM注意力机制嵌入基线模型,增强了小目标物在高频特征中的表现力,并通过建立一种基于边界框宽和高差值的Focal-EIoU损失函数,提高红花在不同遮挡情况下的识别率。最后,在并联式红花采摘机器人上开展红花识别试验,验证改进算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5s模型相较于原始模型在mAP值上提高了 1。94 个百分点,模型参数量和单幅图像检测速度分别为 3。52 MB和 0。06 s/幅,红花采摘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平均识别成功率可达 89。92%。

    红花采摘机器人深度学习YOLOv5s识别成功率

    党参铺膜施肥移栽联合作业机的设计与试验

    王一珺郑书雅康清华赵建托...
    192-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党参等根茎类中药材移栽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分析了国内外各根茎类作物移栽机的工作方法及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党参半自动移栽设备,实现深耕、施肥、移栽(人工辅助放苗)、覆膜为一体的联合作业。以中药材党参为参考进行田间测试,从而掌握移栽机的性能及结构特点,为根茎类中药材移栽机实现国产研发推广提供参考。

    党参铺膜施肥移栽联合作业机

    基于OBE理念的农业信息数智化处理研究

    何柳
    197-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OBE理念,设计了农业信息系统。首先,基于ZigBee技术设计传感器网络,传感器检测数据通过ZigBee网络和运营商基站上传到农田信息服务器,对同类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后,得到同类传感器数据表征值;然后,对 6 类传感器的表征值进行融合,得到农田环境综合评估结果。设计微信小程序,显示农田中 6 类传感器的表征值,进而显示农田环境综合评估结果。对传感器上传数据可靠性进行测试,与实地测试对比,误差区间为[0,0。3℃];对微信小程序显示效果进行验证,小程序可以清晰地将农田环境综合评估结果展示给用户。

    农业信息数智化处理OBE理念数据融合反向设计

    基于Power Bus总线技术的智能灌溉系统

    李耀波王宇楠纪诗诺
    203-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进一步提升智能灌溉系统的运行作业效率为目标,选取Power Bus总线技术作为优化原理,针对灌溉系统的通信控制展开设计。考虑灌溉系统的核心组成与功能配置,搭建网络通信能耗控制模型,对灌溉系统的网络节点进行最优化布局,形成以Power Bus总线为控制主线的系统运行模式,展开灌溉作业通信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基于Power Bus总线技术的灌溉系统设计方案正确可行,有效降低了数据丢包率,系统通信成功率相对可提升 6。75%,整体系统的综合灌溉效率可达 96。61%,满足智能灌溉的设计指标要求;系统运行稳定率保持在 95%以上,系统各组件响应及时稳定,具有高度的可用性与可靠性,且灌溉水资源得到最大化与均匀化的运用。

    智能灌溉系统总线技术能耗控制模型网络节点通信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