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林业大学

曹福亮

双月刊

1000-2006

xuebao@njfu.edu.cn,xuebao@njfu.com.cn

025-85428247 85427076

210037

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8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林业领域学术期刊。作者队伍主要为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国内其他重点综合性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以及国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的研究人员。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科技期刊、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院SSCI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院列入中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排行榜(农林业)前10名,并荣获教育部、江苏省等多项优秀期刊奖。被《SA》、《FA》、《FPA》、《CAB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等多家大型数据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体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特征

    孙荣卿董李勤张昆刘宏强...
    16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环境特征、水体补给关系,为合理保护和改善湿地水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液态水/水汽同位素分析仪测定了氢氧稳定同位素丰度,通过离子色谱仪测定八大离子水化学特征指标,对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水体(降水、河水、沼泽水、地下水)的化学参数和氢氧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 O)]进行分析,研究该区域水化学类型和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和环境意义.[结果]①湖泊水体、黑河及其入沼泽水体、出沼泽水体的主要化学类型都为HCO3--Ca型(重碳酸钙型水);②若尔盖夏季"大气水线"为δ(D)=8.28δ(18 O)+13.86,说明受局地水汽、二次蒸发影响小,但蒸发强烈.偏小的δ(18 O)和δ(D)值,反映了雨季受海洋性暖湿气团的影响,降水集中且丰沛,重同位素沿途受雨水冲刷作用较强的特点.HYSPLIT模拟结果证明若尔盖夏季水汽来源于平稳的西风带,受西风环流控制;③降水是其他水体(河水、沼泽水、地下水)最初始的补给来源;河水斜率与沼泽水斜率相近,趋近平行,说明二者的补给关系最为频繁和密切,其中沼泽水接受黑河的支流——果曲、津曲、阿蒙曲、德纳的补给,而黑河的干流与沼泽则是交汇补给.[结论]若尔盖各水体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流域水岩作用所调控,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揭示了流域降水、蒸发、大气环流及水文循环过程.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氘盈余水化学

    浙江省公益林中杉阔混交林群落组成与环境解释

    孙杰杰李领寰黄玉洁金超...
    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浙江省公益林中对杉阔混交林和阔杉混交林群落组成及其分布影响最为显著的环境因子,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珍贵化改造和珍贵树种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针对分布于浙江省的427个杉阔混交林和阔杉混交林样地进行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杉阔混交林可划分为5类群丛,阔杉混交林可划分为6类群丛.在杉阔混交林的5类群丛中与杉木伴生的树种主要为青冈(Quercus glauca)、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等;土壤厚度、坡向和坡度等是影响杉阔混交林群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阔杉混交林的6类群丛中,与杉木伴生的树种分别为马尾松、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青冈、木荷、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林龄、坡度和海拔等因素是影响阔杉混交林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杉阔混交林中,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等珍贵树种与杉木对生境的选择较为接近;在阔杉混交林中,甜槠、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小叶青冈、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青冈等珍贵阔叶树种与杉木对环境的选择较为接近.[结论]选择与杉木生境接近的伴生珍贵阔叶树种进行补植改造,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有利于促进杉木人工林阔叶化进程.

    杉阔混交林珍贵树种典范对应分析物种-环境关系

    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邱凤婷过志峰张宗科魏显虎...
    187-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全球变暖环境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保护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研究区,使用MOD13Q1-NDVI数据,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反演区域2005—2019年植被覆盖,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马尔科夫模型等分析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大湄公河次区域高植被覆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1.9%,空间上呈现北低南高、东高西低的特点;2005—2016年,区域植被以改善为主,主要是中高植被向高植被类型转化;2016—2019年,区域植被发生明显退化,以高覆盖植被类型退化为主;15年来,呈改善趋势的面积占总面积12.7%,呈退化趋势的面积占总面积3.0%,基于Hurst指数分析发现,区域植被未来显著改善面积大于显著退化,南部地区未来会发生退化;年际变化趋势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与降水相关性较弱;空间上,区域植被NDVI变化受到气温和降水影响,北部与降水显著负相关,南部与气温显著负相关.[结论]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覆盖整体较好,改善趋势大于退化趋势.综合来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变化与气温和降水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北部和南部.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植被覆盖时空变化气温降水

    马尾松分布格局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吴帆朱沛煌季孔庶
    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马尾松适宜分布范围,探讨影响马尾松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马尾松潜在分布区种质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以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记录的马尾松分布数据为基础,利用MaxEnt模型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3软件探讨马尾松当前地理分布特征及其潜在分布区,并针对代表性浓度路径(RCP)2.6及RCP 8.5两种气候情景下未来(2050年和2070年)马尾松适宜分布范围及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当前马尾松高适生区覆盖的地区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线以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北西南部、湖南、重庆、四川东南部、贵州北部、广西中部、广东北部等地区为马尾松主要分布区,海南、云南及台湾等地为零星分布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马尾松适生区向我国北部地区迁移,包括河南西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东部、山西南部等地区,而在云南南部零星地区不会再有马尾松自然分布.在未来两种气候情景4个条件中,相同RCP情景下,不同年限各适生区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相同年限的不同RCP情景对应的各适生区面积变化存在明显区别,RCP 8.5的影响要高于RCP 2.6.影响马尾松地理分布的主导生物气候变量为年均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及平均气温日较差,且降水较温度的影响更大.[结论]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马尾松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分布区主要集中于当前分布区北部.应以当前马尾松适生环境为基础,针对当地气候类型、土壤条件等环境因素合理建立保护区,以便马尾松能够顺利适应新环境.

    马尾松气候变化MaxEnt模型代表性浓度路径潜在地理分布主导生物气候因子

    基于连清数据的广州市1979—2012年森林生态功能的变化

    钱春花赵邑晨李明阳李陶...
    205-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效的森林经营必须建立在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尺度的森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及驱动因素,可为制定森林经营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市为研究对象,以1979—2012年148块8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构建生态功能指数基础上,进行研究区生态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结果]①1979—2012年,研究区森林生态功能指数提高的样地数多于降低的样地数,中高等级样地数的比例呈稳步增加趋势,低等级样地比例呈现阶梯状下降趋势;②1979—2012年,研究区森林生态功能的空间聚集性呈现先增大后急剧下降、又缓慢增强的复杂变化历程,生态功能高值点地理分布中心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偏移的趋势;③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研究区森林生态功能空间差异性的前4个主要驱动因素大小依次为海拔>植被覆盖度>坡度>人均GDP.[结论]城市化、工业化引发的林地占用与退化,林业政策法规变动对林农森林经营积极性的影响,是导致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加强森林经营与林地保护,是提高区域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必由之路.

    森林生态功能连清数据驱动因素广州市

    基于GEE平台的国家公园土地覆盖变化遥感检测方法构建

    毛丽君李海涛薛晓明李建伟...
    213-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效、可靠地提取土地覆盖动态变化信息对于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方案制定具有基础性数据支撑作用.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构建经济高效的遥感监测方法,提取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2001—2017年的土地覆盖变化信息,评估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活动的有效性.[方法]首先定义研究区的土地覆盖分类体系(耕地、森林、草地、水体、人造地表和裸地),并利用增强型目视解译方法选取历史训练样本点;其次综合Landsat多季节复合数据的光谱波段、光谱指数、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执行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生成土地覆盖数据集;最后建立土地覆盖转换规则从而识别主要的土地覆盖变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模式.[结果]独立样本集验证结果表明,钱江源国家公园2001年、2009年和2017年土地覆盖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83.12%、81.82%和87.35%.造林活动、耕地废弃和开发建设的变化信息体现出保护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结论]增强型目视解译能够高效、可靠地选取历史训练样本点,从而支持历史土地覆盖数据集构建.采用基于云计算的变化检测技术可快速评估国家公园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并发现生态脆弱地带,具有高效、经济及计算资源限制性少等优势,可广泛推广应用.

    钱江源国家公园土地覆盖变化遥感监测GoogleEarthEngine(GEE)增强型目视解译

    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的潜在分布

    涂振宇勾晓华邹松兵
    22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适宜环境下青海云杉的分布潜力,可以为区域生态恢复、生态潜力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分布数据及相关环境数据,利用生态位物种分布模型对青海云杉进行较高空间精度的潜在分布模拟,并对影响其分布特征的关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最大熵模型(MaxEnt)、生物气候模型(Bioclim)、域模型(Domain)、生态位因子分析模型(ENF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下面积值(AUC)分别为0.977、0.936、0.959、0.904,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物种实际分布与模型AUC值,MaxEnt模型模拟效果最佳.[结论]运用空间分析,归纳多种环境要素与青海云杉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通过标准差椭圆方法,界定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青海云杉分布的环境要素边界,可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支撑,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实践价值.

    青海云杉潜在分布生态位最大熵模型祁连山

    乔木林丧失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赵青黄菲陈晓辉林玉英...
    227-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乔木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乔木林丧失时空变化趋势,并探索乔木林丧失驱动因子.[方法]以我国30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en+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和标准差椭圆法(SDE),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2005—2018年乔木林丧失的动态变化;借助探索性回归分析法筛选乔木林(树高>5 m)丧失的主要驱动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乔木林丧失驱动因子作用的时空分异格局.[结果]①2005—2018年全国乔木林丧失面积呈现上升趋势,丧失量年均增加412.451 km2;②2005—2018年乔木林丧失重心迁移路径不规则变化且丧失严重区域向南部集聚;③乔木林丧失率与人均GDP主要呈负相关关系;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正相关区域明显扩大但影响降低;与城镇化率主要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且影响程度有所下降;与道路密度则主要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其对乔木林丧失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结论]在我国森林资源整体持续向好的背景下,乔木林的丧失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东北林区及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区域的乔木丧失量较小并呈现显著减弱趋势,而东南林区,如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乔木林丧失量较大且仍然呈现较显著增加的趋势.

    乔木林丧失量Sen+Mann-Kendall标准差椭圆法(SDE)地理加权回归(GWR)时空变化驱动力

    饲养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及其指示作用

    李大卫胡德夫张天祥郭小兵...
    236-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查饲养林麝的麝场规模、饲养空间及年龄因素对饲养林麝毛发生理应激的影响,为林麝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陕西凤县25个麝场142只饲养雄性林麝同一部位的毛发,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的差异,聚类分析林麝的毛发皮质醇含量,卡方检验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林麝在不同饲养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探查评估饲养雄性林麝的生理应激状态.[结果]饲养雄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在3~9岁龄没有显著差异.毛发皮质醇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雄麝的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低皮质醇和高皮质醇2个组别;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皮质醇的2个组别在不同规模麝场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饲养空间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高皮质醇组林麝在小圈占比最高,低皮质醇组林麝在大圈占比最高.[结论]饲养条件下,根据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可有效探查其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林麝饲养空间显著影响其生理状态,进而影响高敏感和低敏感个体的比例组成.

    林麝生理应激毛发皮质醇饲养环境

    桂花新品种'金灿'

    臧德奎马燕王延玲鲍健...
    24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通过优良品种的选育可推动桂花产业发展.[方法]以桂花金桂品种群实生苗为选育材料,对发现的特异单株进行DUS测试.[结果]'金灿'('Jincan')属于金桂品种群,叶片条状披针形或条形,花色金黄,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20190248).[结论]'金灿'符合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要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桂花新品种DUS测试'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