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朱晓进

双月刊

1001-4608

wkxb@njnu.edu.cn

025-83598341

210097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原则,关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提供学术争鸣,鼓励学术创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服务,为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先后被各种评选机构列入“核心期刊”,并入选全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高校双十佳社科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现代中国佛教诗话考论

    谭桂林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中国佛教诗话特征有三:一是具有鲜明的专门性,记叙与评说的对象一般都集中在佛教内部,即使涉及世俗诗人,也大都是与佛门有关的事件与作品,其记叙和评论都较为鲜明地表达出一种佛教立场.二是质疑精神和追求真知,在品鉴诗歌方面特别重视"未经人道",重视对新时代中新的社会风习和新的文化思潮的呼应,重视辩论与质疑的研究方法.三是在诗学理论上提出了"诗僧之诗"与"僧人之诗"的概念分辨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不仅提出"僧人之诗"和"诗僧之诗"的区别,而且把苏曼殊的诗歌作为诗僧之诗的典范,从佛教文学生存论的角度,充分意识到了在一个以转型为标志的现代社会里,不适应现代社会个性主义张扬的潮流与趋势,佛教诗歌不会有真正出路.

    佛教诗话诗话专门化诗僧之诗

    论庄子心理学

    刘昌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在被魏晋人士重新发现后,其影响至今持久不衰.庄子思想中表现出强烈的"道"的体验工夫,其思想表达的诗性化、隐喻性以及语言的具象性等特征,意味着可以对庄子思想展开心理学的诠释.庄子心理学本质上就是"自由的体验心理学".它以精神自由为内容,并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等忘我的生命体验可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达到一种拥有智慧和至情的心身状态.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庄子心理学以建立在具象概念基础上的具象思维为重要特征,它是体验心理学的典型代表,并将对未来心理学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精神自由自由的体验庄子心理学体验心理学

    感性活动的进阶:感受性学习及其发展价值的表达

    郭元祥马晓华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感性的存在物,人具有感觉与感受的能力,感受性是人的实践特性.充分发挥感性活动对学生发展的丰富价值是推进学习形态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本质诉求.感受是人反映现实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的感官、身体、心灵等对现实世界敞开的开放性态度,是对社会、道德和美的吸纳、包容与理解.通过感受人得以获取关于现实世界的体验,并完善认知,丰盈情感,从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完整发展.感受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感觉构成了感受生成的基础,人的感受性依赖于感性活动的深化.课堂学习必须克服过于强调知识的符号训练和孤立的理性认知、轻视学生感性发展、学习环境封闭、与真实情境和社会生活经验脱离的弊端,重视学生的感受能力培育.基于人的感受性,感受性学习是以感官为通道,以感觉、知觉等感性活动过程为基础,以感知、体验、感悟为基本方式的学习形态,是一种对象性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活动.感受性学习的内在机制包括以感知觉和表象为基础的感性反映过程、感性向理性的进阶过程、认知和情感的双向互动过程.促进学生的感受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感受力,要真正进入学生内在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活动,解放学生的感官,基于真实情境丰富学生的体验与表达,在高度关切现实世界中实现知识和观念的活态化,引导学生走向感受性实践.

    感受与感受性感性与理性感受性学习深度教学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教育哲学意蕴

    程从柱
    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发展人性的人类事业,以一定的人学思想立基.马克思通过对传统人学的抽象人性论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抽象统治的批判,确立了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人学理论体系,为教育理论研究及其实践奠定了坚实的人学理论根基.马克思从不同的思想层面和思想维度对人的本质以不断深化的考察,把"现实的个人"的现实性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深刻反映了人的本质在生活性、实践性、历史性等方面的内涵特性.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以"现实的个人"为主体对象,就是要直面每个个体的生活现实与身心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克服与扬弃资本现代性的抽象片面性及人的工具性异化,以促进每个个体超越现实性的发展与历史性的解放,不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教育价值使命的真正实现.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教育哲学意蕴

    "权宜之计"抑或"合理之举":清末民国大学预科制度存废的论争

    胡金平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预科制度系清末效仿日本为应对进入大学生源质与量均不足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由于大学预科多由各大学独自办理,其课程及教学能较好地对标大学相关专业本科的基础知识要求,故在民国之后更是获得了"合法性"地位,相当时期内开办大学预科不仅合法而且合理,为各大学所青睐,即使在《壬戌学制》颁行后没有了合法性,却依然"蓬勃发展".但大学预科属性不清,尤其是它与大学的关系问题,早在民国初年便成为引发北大预科风潮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大学本身布局不合理,势必造成大学预科设立区域的不公平,导致各地教育发展差异不断扩大,且影响中学教育的发展.但大学预科相对于普通高中的课程及教学而言,其对于大学本科教育基础知识的"精准对标",确实又更有助于大学教育的专业发展.何去何从,对于大学预科制度的存废一直存在争论,即使是在1930年废止令发布,论争之声并没有完全消失.

    大学预科权宜之计合理性合法性存废论争

    论人力资本在社会资本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

    吴克明孙百才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人力资本在社会资本生成中的作用可以挖掘人力资本的新作用,丰富人力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对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解析了社会资本的内涵与衡量维度,基于理性选择理论提出社会资本的生成机制,进而重点论证了人力资本影响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从工具效应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不仅有利于个体帮助互动对方获得利益,而且有利于个体获取更多资源、提升社会地位,因此增加交换价值、促进社会互动;从表达效应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不仅包含社会交往知识和能力,也包含良好的品德与性格,有利于互动对方获得心理利益,从而增进互动双方的情感,建立或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教育的启示意义在于,为了生成和积累社会资本,一方面应重视包含教育投资在内的人力资本投资,另一方面教育目的不仅要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也要重视塑造良好的品德与性格.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互动利益交换工具效应表达效应

    阳明心学与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启示、内在逻辑和实践遵循

    舒曼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而基于中国文化的本土化探索最为关键.阳明心学包含了人类知觉及文化的共通性,据此反思当下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现状,便能看出心学思想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积极价值.它体现了"眼中有人,心中有情,自助助人,助人成事"的人情事变,通过对心学思想的诠释,构建了一个由"关系建立、关心需要、关注正向、关键行动、关照当下"所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五关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道术结合、学科融合及生活教育,为指导开展"本土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阳明心学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财富积累机制规范化

    潘文轩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与本质要求来看,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既是吸取现代西方国家财富积累教训的选择,也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特色本质的实践要求.当前我国的财富积累机制尚不健全,存在市场秩序和行为失范、股市与楼市不够健全、财富分配公平性欠缺、部分社会成员财富观不正、经济财富与生态财富失衡、财富积累面临外部安全风险等问题.为此,要规范创造与获取财富的市场秩序,优化资本市场与住房市场制度,增强财富分配制度公平性,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观,促进经济财富与生态财富协调,在扩大开放中提升财富安全性与共享性,使财富积累机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财富积累机制规范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借势赋能:消除贫困的社会工程的中国之治——以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例

    罗强强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也是难度最大、投入最多的专项扶贫工程,而基层政府是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具体执行者,其所掌握的治理资源、所具备的治理能力等都是整个官僚系统中最薄弱的.基层干部"弱位"何以生"巧能"便成为这样一个大型社会工程何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命题.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基层干部通过"借势赋能",在消除贫困的社会工程实践中将制度优势有效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为世界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

    基层干部社会工程治理效能借势赋能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的体系化修改及现代化进路

    郭烁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颁布至今历经三次修改,但一直未曾就强制措施制度的若干根本性问题展开体系化补正工作.与域外"分门别类"的刑事强制措施相比,我国的强制措施仅限对人身权利的限制,不仅存在诸多内生性缺陷,还因缺乏对物、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的侦查限权,导致当前强制措施制度的系统性不足.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建构关涉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据此,应当对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进行体系化修改以使其满足现代刑事诉讼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对人刑事强制措施的完善方向在于改革拘留制度并推进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将当前五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明确改造为到案、羁押、非羁押三类,使其轻重层次分明;另一方面,将针对物、公民隐私以及个人信息的侦查手段正式纳入刑事强制措施体系,从而通过司法令状手段导入司法监督,并以"物权保护""合理期待""必要限度"等标准辅助检察院、法院审查评判.

    刑事强制措施强制到案羁押候审司法令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