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曾良

月刊

1671-1785

njsyxb@nj-public.sc.cninfo.net

0832-2340042

641112

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705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车王府曲本公案侠义鼓词对清代侠义公案侠义小说创作的影响

    王美雨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车王府曲本所收录公案侠义鼓词从语料、民俗文化、话语等层面,为同名公案侠义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坚实、宽广的基础。创作者及整理者们将公案侠义鼓词再创为公案侠义小说的最基本原因,就在于此种题材的小说可用自己独特的内容及主旨解决当时民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部分诉求,并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和期待。

    车王府曲本清代说唱鼓词公案侠义鼓词公案侠义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宋代人口流动现象的文学社会学研究

    王昕蓓温庆新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平山堂话本》频繁涉及的地域流动现象,主要分为辐合型地域流动、辐散型地域流动与辐合—辐散合成的交互运动型地域流动三种类型。此类描写可与史料记载互参互补,一方面,《清平山堂话本》的故事情节可作为具体的"史料"来扩展历史研究的典型案例;另一方面,《清平山堂话本》书写小市民的悲欢离合,传达劝人向善的价值观念,表现出独特的市井性、教化性与地域性等特征。可见,地域流动推动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碰撞交流,催生出新的商业文化与市井文化,冲击着原有的士林文化,使士林文化朝着雅俗融合的趋势发展,折射出消费娱乐城市化的聚集效应。

    《清平山堂话本》文学社会学人口流动现象

    论金人王寂题山水画诗

    董令燕周哲达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寂是金中期题画诗现存数量最多的诗人。按照题画对象,他的题画诗大致可分为题山水、题花鸟、题人物三大类,其中以题山水类诗居多。金代画家多师法北宋名家,承北宋文人画重写意之风。王寂的画论观也表现出重写意的特点,其题山水画诗以传神写意为审美追求,注重画境的再创造。他的题画模式一般表现为援画入诗、借画发挥,将自己的观画感受与人生感怀融入其中,呈现出重写意的特点。语言风格多样,七言古诗多以赋法为之,语词清丽恣肆;七言绝句多以白描绘景,诗词平易简淡。王寂在题山水画诗中常常由观画而观己,感发于画面之景,兴寄其对山林丘壑的向往与倦仕归隐情怀。

    王寂题山水画诗审美倾向写意传神隐逸

    金代武卫军考

    姜锦湖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卫军是金世宗于大定十七年创建的一支中都卫戍部队,其前身为京师防城军。武卫军的名号沿袭中原王朝汉制,然其编制却采用猛安谋克制,金代军制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在此得到体现。武卫军的设立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与世宗即位前后的北方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章宗以后,武卫军不再局限于拱卫京师之职,开始外出征戍。在目前可考的 29 位武卫军统领官员中,女真人多达 27 位,呈现出鲜明的女真本位特色。金与蒙古战争爆发后,武卫军成为女真人依仗的重要武装力量,然而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其终究无法挽救金王朝于绝境之中。

    金代武卫军金代政局

    清代赋、志的互蕴与互裨——以巴蜀志乘为考察中心

    黄笑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巴蜀地区人文不辍,辞赋作品佳作云构。但由于全清赋尚未整理,赋篇大多散佚于方志、朱卷以及个人文集中。由此,以巴蜀方志所收录清代律赋为切入点,通过爬梳方舆、文气、文运的内在理路关系凸显乡邦赋学文献的方志性。以陈光贻"赋体方志"之说为基准,对"赋""志"文体之辨进行互参式观照,协入赋作与"类书""史志"之关联性,从而裨益于律赋"征实"之风以及巴蜀自然、人文地方书写特色研究,进而揭橥统摄于"同文之治"文教理想下的方志辑修与赋学创作之互蕴意义。

    方志巴蜀律赋征实地方书写

    《隋炀帝艳史》之"艳"

    李艺萌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东野人在前人文本的基础上,从取材、编排、用辞三个方面将"艳"之意涵融入隋炀帝故事,使得《隋炀帝艳史》在帝妃之情的主题下呈现出有别以往的审美趣味。他以"艳"为取材标准选取史书及小说素材,在增删与重写中改变原文主题使之为"艳""奇"所用;利用巧妙的结构安排与叙事技法,让情节富有波澜;辅之以诗词赋文的华美辞藻,让宫廷之奢、后宫之美、情欲之深更具艳丽之感。读者在"艳羡"与"可惊可喜"的氛围中,体味到《隋炀帝艳史》中的帝王之"艳"。

    《隋炀帝艳史》主题艳情小说

    《贞石可凭:新见隋代墓志铭疏证》录文校补

    管金粮邓章应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贞石可凭:新见隋代墓志铭疏证》收录 2008 年以来新见隋代墓志 163 方,为隋代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该书录文整体释读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些文字疏误问题,如因字形残泐而缺录、因未明典故、未明词义、俗字讹混而误释等。运用文字学、词汇学、校勘学等方面的知识,对这些疏误提出校补意见,以期对隋代墓志的整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新见隋代墓志补正文字

    传神达意观照下张大千画论英译研究

    赵军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大千是中国现当代画坛上极负盛名的国画大师,艺术成就斐然。他还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涵丰富的绘画理论。文章借助汪榕培"传神达意"的翻译学说,从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初步探讨了"传神达意"在张大千画论英译当中的应用,旨在通过这种途径将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绘画理论传播出去。

    张大千画论英译

    汉语通过否定形式陈述句实施的拒绝

    李影黄菁萍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电视剧人物对话为分析语料,考察汉语通过否定形式陈述句实施拒绝的情况。通过否定形式陈述句实施的拒绝主要包括含否定成分"不""没(有)"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两类,体现了不同的拒绝表达策略。含"不"的否定形式陈述句多通过否定说话人(拒绝者)的主观意愿能力实施直接拒绝,而直接说"不"的拒绝以及通过否定前提实施的间接拒绝相对较少。含"没(有)"的否定形式陈述句有不少已成为汉语表示拒绝的惯用表达式,如"没空""没兴趣"等,通过"还没……呢"强调客观条件不允许进而表达间接拒绝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否定形式陈述句直接拒绝间接拒绝

    信源·文本·受众——符号学视角下诈骗谎言传播逻辑与路径

    王嘉仪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谎言在诈骗行为的发生中"功不可没"。在符号学视角下研究诈骗谎言传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信源看,诈骗谎言实施者具有不诚意交往的意图,为了满足诈骗者的私利,提供虚假信息;从谎言文本看,诈骗者试图创造一个仿真的虚构的世界;从受众看,谎言接受者隶属解释社群,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只要文本"可信"、表述"真实"、符合受众期待,谎言传播就容易产生谎言行为人的预期解释意义。

    谎言真与假虚构和现实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