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曾良

月刊

1671-1785

njsyxb@nj-public.sc.cninfo.net

0832-2340042

641112

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705号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稹《莺莺传》原题《传奇》辨证

    李清宇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元稹《莺莺传》是否原题《传奇》,学者们或据史料的记载,或依拟题的惯例,各出己见而莫衷一是。欲求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返回文本,通过分析这篇小说的叙事以寻求答案。在《元白诗笺证稿》中,陈寅恪提出,《莺莺传》具有"歌传一体"的结构。但在这一结构中,其"歌"并非李绅的《莺莺歌》,而是小说中的《会真》诗。因为"歌"名《会真》,"传"名《传奇》,在拟题思路与题名构型上方显一致。从元稹的创作动机和小说叙述焦点来看,《莺莺传》的原题《传奇》,其"奇"并非指"奇事",而是指"奇人",且"奇人"应是兼指张生和崔莺莺。作为一篇合传,元稹不可能将其命名为《莺莺传》,以《传奇》为题,不仅题名精炼别致,其意涵也更为丰赡。

    《传奇》《莺莺传》歌传一体

    论晚清至"五四"文学中"唤醒"模式的流变

    高晓瑞兰宏君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学的"唤醒"模式诞生于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意识。晚清之"唤醒"意在醒国以救国,将醒人纳入醒国范畴;"五四"文学区分醒国与醒人,着重以人的觉醒为目标。晚清文学与"五四"文学的"唤醒"模式在"唤醒"内容、方式与对象上存在不同,但二者都包含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精神内核。"唤醒"模式在晚清与"五四"之间存在延续性的原因是一脉相承的救国意识,二者内涵不同的直接原因是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接连失败强化了知识分子的"国民性"焦虑。"国民性"焦虑的强化促使并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中国文学"唤醒"模式流变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思想转型。这一思想转型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继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晚清"五四""唤醒"模式文学转型思想转型

    论薛瑄诗歌的时空观念

    曾留香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时空观是诗歌创作表达的重要维度,亦是当下"空间转向"研究的热点话题,而以往关注点多集中在"诗人之诗"上。实际上,时空观念在宋明理学家们所创作的"学人之诗"中也有重要体现。在明代首位从祀孔庙的大儒理学家薛瑄的诗歌中,时空意识是其常见的书写方式,"鸢飞鱼跃"的理学话头带来诗歌空间的开拓与延伸,"窗"意象的运用体现理学家对有限时空的超越,以及"逝者如斯"与时间的永恒流动性等。这些特点对理学家诗歌的诗境生成与审美表达有重要意义。

    时空观念空间转向理学家诗歌宋明理学

    多圈层汇融与晚清庐州诗学的内涵扩容——以王尚辰交游行迹为中心

    冯文洁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庐州作为晚清皖中交通及军事要冲,在近代的地位跃升引人瞩目。庐州文士王尚辰出身名族,生逢巨变,广结知友,吟咏不辍,留下了近千首涉及交游的诗歌作品,其诗作保存了晚清江淮文士频密交流的珍贵信息。对王尚辰的交游行迹及相关诗歌进行考察,不仅能够重现清末民初江淮一带鲜活的人文画卷,亦可展现近代庐州政治地位升格的态势下,政界、文坛、普通民众等多圈层汇融所促成的文化演变与诗学内涵扩容。

    王尚辰交游庐州诗学内涵

    旧地方志所载民族语言资料的价值——以清代及民国滇黔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乔立智陈韬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旧方志民族语言资料的整理研究,可有力扩展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清代及民国滇黔方志记录了非常丰富的民族语言资料,这些资料对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及民族语言生态、考察历史上多民族物质文化交融的情况、研究民族语言史及民族文字、分析民族语言特殊构词方式,均有突出的价值。在全面搜集整理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清代及民国滇黔方志所载民族语言资料的价值,能为旧方志民族语言价值的全面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地方志民族语言价值

    清代南部档案俗语词考释五则

    杨小平陈子祎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南部档案》中存在的大量俗语词,影响今人对南部县档案的阅读和理解。"改漏""龙堆""棍党""尽坡""抹塌"等五个俗语词令人费解,结合语境和文献加以判断后,可以确定其含义:"改漏"即"改写契约以施行漏税之事";"龙堆"即"笼统地聚积";"棍党"为"恶徒同伙";"尽坡"即"全部的坡土";"抹塌"为"迟缓滞留(某事)"。

    南部档案俗语词考释

    《元和姓纂》所载隋唐淳于氏世系补考——以墓志资料为中心

    王昌晟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淳于氏是齐鲁地区大姓,但隋唐史书中记载不多。《元和姓纂》卷三"淳于氏"条的记载多有缺漏,对活跃在隋唐时期的淳于氏家族人物、世系的记载不完整。通过现存墓志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勘补:在"济北淳于氏"条下补入淳于难父淳于朗,并整体补入先迁入江南,后转入四川地区的淳于量家族;除"济北淳于氏"之外,还补入活跃于河南地区的"北海淳于氏"家族。通过补证,可以发现淳于氏家族在唐代具有地方势力与前朝旧臣的双重属性,这使其在入唐之后受到打击并逐步衰落。

    《元和姓纂》淳于氏隋唐墓志

    天变或足畏:熙宁政局与王安石的灾异观

    刘丹睿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石的灾异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深刻反映了熙宁年间政治局势的变迁。在熙宁变法之前,王安石的灾异观相对传统,与政治的联系也相对薄弱。随着变法派势力的逐步发展,王安石的灾异观在理论上逐步深化,渐渐将天与人分离开来,但天与人依然保持着宏观联系。变法优势得以巩固后,王安石的灾异观成为政治的附庸,并根据具体政治事件的需要选取或强调联系、或强调分离的灾异观内容。王安石的灾异观是政治与思想两大场域交织的产物,政治在其中的影响随宋神宗的成熟而逐步增强,整个演化过程折射出了变法派内部的斗争与合作,更反映了熙宁政局的内在动向。

    宋代灾异观熙宁变法王安石宋神宗

    三台县琴泉寺历史沿革考

    李雪珊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三台县琴泉寺,始建于北周,以新州刺史元则封号"安昌"而名安昌寺。唐初更名为慧义寺(也称惠义寺),作为梓州名寺,吸引了王勃、杨炯、杜甫、李邕、赵蕤、李商隐等文人游览与题咏,高僧清虚、法真于此出家,神清、洪照驻锡。宋代更名为护圣寺,其更名时间应为北宋时期。最迟在明嘉靖年间,因寺内泉声似琴音又更名为琴泉寺。清代仍称琴泉寺,并有张邦伸、张问陶、吴省钦、韩泰华等文人在此留下吟咏诗文。民国时曾更名为甘露寺,后又改为琴泉寺,沿用至今。寺内亦有诸多陈迹,唐时所凿千佛洞,赵蕤隐居故址"赵岩洞"等。但庾信、王勃碑,顾彦晖铸钟,寺塔及藏经等现都已不存。

    三台县慧义寺琴泉寺历史沿革

    我国翻译本科专业教材的编写与出版研究——以外研社、外教社系列教材为例

    葛文峰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研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教社)为代表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材"与"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存在明显的问题,如理论与实践失衡、主题重复、无特色、内容老化、出版方单一等。对此,应统一翻译本科专业教材编写标准,突出思政元素,以情景化、实用性、时效性为原则,积极研发特色教材,加强外国语大学出版社与其他高校出版社的合作,建立教材有效评价与反馈机制,以此促进翻译本科专业教材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翻译本科专业教材编写出版现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