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生成与时代塑造

    胡永辉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纵向发展角度看,早期文明时期和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的奠基阶段;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本定型阶段;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在多元文化碰撞和融合中强化和发展的阶段;近代是中华文化主体性迷失与坚守的阶段.面对近代中华文化主体性迷失的困境,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华文化主体性带来新的生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之中,中国共产党推动"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领中国人民重建并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民族形成的共同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全球文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比较、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分别从对外和对内两个视角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需要从坚持党的领导、推进"两个结合"、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坚持开放包容等方面入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

    "两个结合"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薛君曹劲松
    11-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循"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以"精神自我生长"和"扬弃式生命体更新"为内涵主旨,表现为具有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之内容与形式的文化存在形态,在孕育、生长、发展中表征出"遗传"的特点及"突破"又"再生"的生命特征.其生成的内在机理主要体现为在秉承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坚守中坚定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根本立场,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传统实践哲学观的契合呼应建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哲学范式,在关于"文化多样性"的哲学思辨与求同存异的耦合共鸣中揭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存智慧.新时代新征程,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要通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来守好文化发展的方向之正;在促进文化的兼收并蓄中,形成不同文化共同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之合力;更要以文化的自信自强,涵养新的文化生命体认识与表达自我的独特气度.

    "两个结合"文化生命体文化形态内在机理实践路径

    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

    徐康宁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是促进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力量.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表明,改革不断为开放破除制度障碍,开放也始终在倒逼改革.高水平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然有力促进新的一轮深层次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本身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扩大制度型开放是促进深层次改革的现实路径,在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过程中,必将触及并破解一些深层次的改革难题,推进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高水平开放还是高水平创新的必要环境,推动创新发展进入一个新境界.

    高水平开放深层次改革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唯物史观具体化视域中的《资本论》

    唐正东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唯物史观具体化的视域入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是他从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视角来解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强调的是商品关系的内在矛盾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具体化形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从商品内在矛盾性出发,深刻地阐发了这一内在矛盾在直接交换关系层面、交换过程层面、简单流通过程层面、复杂流通过程层面的具体化形式.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全面论述了资本与劳动力商品的内在矛盾性在从资本的生产过程到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个层面上的具体化表现形式,进而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代表了整个私有制度的危机及必然灭亡性.

    唯物史观具体化马克思内在矛盾

    未来的"劳动"与存在的"诗意"——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劳动"观念的当代审视

    李红霞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通过扬弃"异化劳动"进入到自由劳动,并由此区分了雇佣劳动者与未来的共产主义者;海德格尔以"劳绩"为根本的各种制作、操劳等则凸显了劳动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作为存在真理的显现,建立了劳动与存在及其本真的自由和诗意之间的关联.他们二者的劳动思想都指向一种未来的自由劳动.但一方面海德格尔的劳动思想需要马克思哲学多方面的弥补,尤其是其实践维度需要更直接和持续地阐释出来.另一方面,关于马克思劳动思想中的个体与感性等的继续"发展",现代和后现代的哲学家也提供了他们的视角:把生产劳动和生存活动放置入日常生活世界中,让它们得到个体性的、直观的描述和显现,这种未来的自由劳动既关注社会整体的劳动状态和意识状态,又指向具身化个体的生存境遇.这些为我们重新理解和诠释自由劳动理论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这些理论的缺陷和不足.

    劳动异化存在诗意本真自由

    绿色资金分配与风险溢价——来自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证据

    行伟波刘宏俐朱庆虎
    52-6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形式.基于绿色债券发行资料,探究绿色资金分配与债券风险溢价的关系及影响机制,有助于主管部门有效审查、监督和管理绿色债券发行活动,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研究表明,提高绿色资金分配会显著降低债券的风险溢价水平.机制分析显示,提高绿色资金分配增强了债券的"绿色信誉",表现为更高的第三方评级和产生更高的环境效益;绿色资金分配越高的债券进行"不实报告"的动机越小,越愿意采取权威的绿色认证,且环境信息披露表现更好.进一步分析表明,主管部门贴标、强监管和绿色认证增强了绿色资金分配对风险溢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优化绿色资金分配结构、提高绿色资金使用透明度和完善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认证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风险溢价绿色投资漂绿

    马克思对"李比希对策"的扬弃与生态农业的政治经济学重构

    王常冉韩璞庚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伊始,随着农业科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李比希开创性地提出人工施入矿物化肥的肥力补偿对策,进而使生态农业被纳入政治经济学的讨论域.马克思吸收了李比希探讨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并借助对"李比希对策"的扬弃,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一次重要转向.马克思不但首次将生态农业的转型历史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揭示"资本逻辑"主导下农业由低水平生态向高水平反生态再有序发展到高水平生态的基本演变过程;而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提出了契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路径.

    肥力补偿生产方式唯物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融合数字风险管理的现代应急管理创新实践与理论建构

    周利敏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灾害风险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它强调数据驱动的风险预防,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风险防范的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与数字应急管理相比,它更加强调前端预防.可以说,正是借助数字技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在这种意义上,数字风险管理和数字应急管理共同构成了数字化时代公共安全治理的两种基本形态.在现实中,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作为一种方法已经展现出一种广泛的应用前景,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积累,这为后续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因此,构建一个包含风险识别、监控、响应、协同及学习等核心环节的创新的数字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才能在实践中为提升风险预防的效率提供更有效的理论参照.

    数字风险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大数据数字技术人工智能

    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孙飞梁高杨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牢牢抓住"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个核心命题,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人才观引领、人力资本赋能、"四位一体"人才主体驱动、人才制度体系催化保障形成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但当前我国"四位一体"人才主体中顶尖科学家人才、企业家人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等制度建设层面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工作部署,扎实做好我国人才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着力构建多层次人才制度体系,推动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人才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人才制度体系理论逻辑实现路径

    美国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对中国的歧视性适用及国际法约束

    沈伟陈徐安黎
    9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投资安全审查制度的扩张和对关键技术领域的限制是国际投资领域国家安全泛化的重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武器化、工具化和政治化的特征,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亟需国际法约束.由于中美之间缺乏双边投资协定,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是约束美国投资安全审查制度的国际法基础.美国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对中国的歧视性适用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义务,援引安全例外作为抗辩理由也缺乏法理依据.中国应有效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倒逼美国限制对中国歧视性适用投资安全审查制度,促使政治性话语回归法律话语,为保障中国投资者在美合法权益提供国际法救济.

    投资安全审查制度WTO规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安全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