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月刊

1001-8263

njshkx@163.com

025-83611547

210018

南京市成贤街43号

南京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发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当今热点问题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熟知还是真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媒体融合变革的影响——基于复杂系统的视角

    杨雅滕文强喻国明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AIGC技术可被视为一种"知识媒介",正在改写传播格局与媒介生态、推动传播的范式变革.因此,媒体融合需要以人工智能作为"助推器"和"压舱石",重新认识媒体融合发展的三个关键性问题,即实践论层面的内容和知识生产与创新性、认识论层面的技术幻觉与真实性,以及价值论层面的意义传导与异质性.在此基础上,从复杂系统视角,通过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与随机涨落四个条件,分析数智技术革新与媒体融合的相互作用与动态演化,进而对AIGC时代媒体融合与逻辑架构的创新路径开展"二阶观察".期望从积木机制到涌现机制、从复制机制到渐进机制、从简单聚集机制到竞争机制的变革,通过人与技术的竞争性合作,促进大模型的负责任、可解释与数字平等,并对媒体融合的理论与实践道路进行增强与重构.

    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复杂系统知识媒介数字不平等

    重大主题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实质、定位与策略

    张良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等特质决定了其融入中小学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思想性的提升、教学教育性的实现与学习社会性的充盈,并要求融入的目的应注重价值维度,融入的内容需凸显整体逻辑以及融入的方法应体现实践要求.推进重大主题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可通过建立两者间的内在联系点,拓展相关主题教育内容,将课程中相关主题内容转化为论证式的社会议题,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统整为课程知识的社会情境等,构建重大主题教育的融入策略.

    重大主题教育中小学课程融入

    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与教育实践创新

    张凌凡周建国李爱民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战略旨意和价值指向,它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激活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促进了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新变迁.其时代特征表现在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必须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教育体系,遵循系统性、综合性、融入性的基本原则,分析和破解生态文明教育意识亟待提升、教育体系急需完善、教育制度执行不力、教育活动公众参与度不高等现实困境.着重围绕道理、学理、哲理"三理"共鸣,生命、生态、生活"三生"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力,知识、技能、规范"三修"同步,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创新路径.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价值指向创新路径

    文化记忆的展演与重构——以故宫为个案的文化学视角考察

    范玉刚许诗怡
    123-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明清两代政治中枢的皇城——紫禁城,到人民大众和中华文明视野中有着多重意蕴和价值意味的故宫博物院,故宫形象的变迁历经了 600多年沧桑岁月,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变迁的镜像.作为中华文明的标识性符号,故宫形象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是在世界舞台上建构中国叙事体系与话语体系的学术资源和价值参照系.遵循"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以故宫形象为载体,立足于建构文化认同的微观视角,经由对多重体验中形成的记忆场域的展演与重构,充分展示故宫历史、建筑、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与价值诉求,旨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以及理解中华民族如何迈向现代化提供典范案例.

    文化记忆叙事体系故宫文化认同

    数字平台文化生产的拓扑结构与治理革新——基于文化拓扑学的视角

    白晓晴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平台具有数据驱动、网络协同和群体组织的特点,形成了一个蕴含虚拟秩序的复合文化空间.在文化拓扑学视角下,数字化的文化生产活动可被看作是生产主体围绕一定价值衡量进行多向度媒介化拓扑的过程.数字平台的文化生产具有"一体两向三维"的拓扑结构,"一体"即融通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力、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公共域,"两向"即文化聚合与文化流通的拓扑动势,"三维"即平台的文化生产实践对用户体验施以影响的审美之维、认知之维和交往之维.数字平台的文化生产不仅是治理的对象,更是治理的手段.以文化符号、文化消费和文化空间的拓扑化推动治理观念的变革,有助于在数字平台增强审美涵化效果,提升多主体的价值利导意识,并建构大众的正向交往共同体.

    数字平台文化治理文化拓扑学数字文化智能算法

    人物介绍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