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刘伟冬

双月刊

1008-9675

83498094@163.com

025-83498094 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Fine Arts & Desig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艺术人类学视角下中原创世神话主题景观设计实践研究

    李含飞
    14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盘古、女娲创世神话是中华民族起源的重要内容,中原地区流传有体系完整、文本丰富、民俗图像与建筑遗存翔实的创世神话.通过艺术人类学视角调研其内涵与类型,分析其艺术元素,应用到景观设计实践中,探索中原乡村民俗文化主体的创世神话活态传承路径,是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产业综治的重要设计学命题.

    创世神话主题艺术人类学景观设计

    作为媒介的艺术:数智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媒介表征与美学建构

    朱婕宁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艺术以视觉文本的方式介入日常生活,体现出符号化、生活化与媒介化的意涵转向,形塑出具身沉浸的在线审美空间.在新媒介环境下,艺术泛化为一种"可见"的风格化生活方式.此间,艺术的话语具有多义性,表征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数智时代的生活方式与链接社会的文化景观,深度嵌入于文化与社会的结构关系中.

    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媒介化生活美学数智时代

    须弥华藏:莫高窟隋初第302、303窟中心柱形象意涵新探

    张鹏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高窟302与303窟作为莫高窟仅有的两例倒圆锥形中心柱窟,其中心柱形式却颇为罕见.目前学界多将其比定为须弥山中心柱,并从须弥山世界的形态、整体的同心圆结构、中心柱与周边千佛的联系等诸多角度尝试对其进行讨论,但仍不乏经意阐释与观察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对302窟303窟形制的重新观察,结合对二者的形象对比与关键细节的梳理,探讨其表现华严思想下华藏世界的形象可能.

    莫高窟第302、第303窟中心柱形象须弥山华藏世界华严宗

    图像、粉本与设计——莫高窟第419窟须大拏本生研究w

    陈庆俊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高窟419窟须大拏本生中两处道人乘象、三臣子商议、山中禽兽来迎与戏是画师依据《太子须大拏经》绘制的原创性图像细节.图像中"轺车"和"桔槔"的形制及流行程度表明,此铺须大拏本生的粉本源自中原地区.画师着重描绘了"火宅喻"和"婆罗门之死"的画面,对应萨埵本生的"结分"内容,显示了警恶扬善的设计理念.

    莫高窟须大拏本生原创性图像粉本设计理念

    气象内敛,开拓新变——中唐晚期莫高窟藻井图案发微

    陈振旺吴雨涵
    168-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蕃统治晚期,敦煌石窟艺术依然以京洛文化为正统,受密教和波罗艺术影响,表现出融合与转折的特征.本时期石窟建筑形制和藻井纹样内容有向隋代和初唐回归的特征,莲花纹和三兔纹回归,与时代背景相呼应表现出"复古"特征.中唐晚期藻井中心莲花纹趋向收敛和拘谨,有别于初盛唐,正是中唐"低沉内敛"时代背景的体现.

    中晚唐莫高窟藻井图案莲花纹联珠纹三兔共耳

    无酒神的欢宴——跨文化视野下犍陀罗宴饮图像研究

    孙峥
    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犍陀罗出土了诸多与宴饮有关的浮雕,被称为"酒神图像",但其中鲜有狄奥尼索斯本人的形象.本文以这类宴饮图像为线索,结合当地多元的文化语境、视觉材料及酿酒传统,认为犍陀罗宴饮图像具有多义性,被当地不同族群所共享,宴饮图像并不单指向古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而且反映了犍陀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

    犍陀罗宴饮图像酒神崇拜葡萄酒苏摩

    整合之维:关于主题性工作坊设计教学模式的建构

    丁雅晴
    183-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新文科建设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之一,是探讨与实验即有现代课程学理支持,具有一定交叉性与综合性,又能体现特点及形成优势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本文以安徽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新课程模式建构为例,讨论如何建构系列性主题设计工作坊教学框架,并以地域资源作为整合途径,展开一系列教研实验,编撰与实施了有效的教案文本与作业设计.

    整合课程结构工作坊主题性地域资源

    城市公园如何构建儿童能力提升的户外活动场地?——以新加坡森林漫步区为例

    徐慧博吴松涛文师鹏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园儿童活动场地是儿童进行户外活动、与朋辈互动、亲近自然的重要场地.随着我国三孩、"双减"政策的实施,我国儿童能力提升的活动场地的需求缺口会更大.本文基于儿童能力提升的设计原则对新加坡森林漫步区进行分析,剖析了其面向领导力、合作力、探索力为核心的儿童能力提升体系设计,总结其在保证儿童安全基础上能力提升理念介入、能力培养体系的做法.

    能力提升设计儿童活动场地城市公园新加坡

    苏南卡通IP衍生品设计的本地化策略

    吴文佳
    197-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苏南地区文化为依托,以"本地化"视角分析卡通IP衍生品创作路径,通过对国内外优秀实例分析,将卡通IP与衍生品作为整体研究对象,思考其促进本地文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价值.在IP衍生品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元且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尝试通过本地文化研究抓住契机,发挥苏南当地文化和人才储备优势,初步建立针对IP衍生品设计的本地化策略.

    苏南本地化卡通IP衍生品

    杜威体验视角下的儿童就医陪伴设计策略研究

    袁姝杨婉暄董华
    20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升儿童就医体验,以杜威的"拥有一个体验"为研究依据,从智力的体验、实践的体验和体验的审美性多维度分析了不同年龄儿童的能力与就医需求差异,构建了儿童就医陪伴模型.针对该模型中的四类儿童,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工作坊和NVivo质性分析工具,提出了提升儿童就医陪伴体验的8项设计原则及16条设计策略.

    儿童就医体验杜威体验就医陪伴模型设计原则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