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鲍曼对"世界音乐"的界定及其对我国相关研究的启示

    麻莉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音乐"是当今国际音乐学界一个前沿研究话题,也是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学关注的热点.了解鲍曼为世界权威音乐大辞典《历史与当代音乐》(MGG)撰写的"世界音乐"词条,能够展现国际民族音乐学界对世界音乐的理解、研究观念和视角,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鲍曼世界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学跨文化协商认同全球在地化

    具身共演、气氛空间与居间体验——"行为表演艺术"及其意义发生机制的现象学探析

    程赟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的"行为表演转向"催生了"行为表演艺术".作为艺术的"行为表演",一方面摒弃了角色扮演,将"表演"还原为演员具身行为的自指性展演;另一方面破除了观演二分,将观看还原为观众具身参与的合作性共演.因此,行为表演艺术既不是现成的作品,也不仅是可写的文本,而是具身共演的事件.作为具身共演事件的"行为表演",不是在与表演相分离的实体性剧场空间中按部就班地上演,而是在由行为表演的具身展演所开启的情感气氛空间中发生.如此这般的行为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意义发生机制,即"具身共在—居间体验—情感空间—具身共演"机制,而居间体验是该机制的枢机.

    行为表演具身共演情感气氛居间体验

    音乐表演中表演者和欣赏者的人际交往论

    刘路希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往是多人之间的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音乐表演交往是表演者和欣赏者的感情互动.结合人际传播模式来建构音乐表演中的人际交往论,表演者和欣赏者通过听觉与视觉渠道展开感情交往,交往的声环境、光环境,交往主体的主观经验以及观演距离与空间形式对表演者和欣赏者的交往产生影响.该理论对当下音乐表演实践和音乐表演评论具有一定应用意义,即表演者需从交往渠道、交往环境提升交往意识,评论者需突破音乐表演评论的单一维度,将观演反馈、音乐表演者的表现力、观演空间环境纳入评论的重要维度.

    音乐表演表演者欣赏者人际交往

    默里·谢弗声景思想研究

    聂愿青
    79-8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音乐文化对智化的、具有形式意味的音乐本体之推崇,导致了听觉意识逐渐被削弱,听觉意识甚至被作为人的幻想所诟病.而传统艺术音乐与多样化声音的冲击造成了音乐形式本体与声音本质的分裂.基于此,默里·谢弗的声景思想规避传统的音乐概念与音乐形式,朝向世俗的声音材料敞开,并返回声音现象与听觉感知展开论述.其声景研究具有现象学理论倾向,即将对声音本体的认识过程转向对听觉本质的感知过程,并从音乐到声音、从时间到空间、从形式到听觉三方面建构了声音的听觉本质,让声音回归听觉,使人真正栖居于世界.

    现象学声景默里·谢弗声音本体听觉感知

    音乐表演中的对称破缺研究——以肖邦《黑键练习曲》Op.10 No.5为例

    周丹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称与对称破缺,是一对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概念,可运用到科学、艺术和人类活动的许多其他方面.音乐表演与对称破缺有紧密的缔结,其审美根源既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形态的顺应,也因演奏者的"生气灌注"使音乐作品具有较高的主体自由.在肖邦《黑键练习曲》中,演奏家自觉或主动地对可以形成对称破缺的各种阐释方式进行探求与运用,并导致了结构层级改变、音乐信息增加、艺术表现力提升等应用结果.关于对称破缺的研究,将对音乐表演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使音乐研究者在新的视野和理论框架下关注音乐表演领域.

    音乐表演对称破缺肖邦《黑键练习曲》

    跨媒介叙事的创新:民族歌剧《江姐》复排与重排的艺术价值与意义阐释

    徐宁聆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经典歌剧进行不断复排、重排是当前歌剧艺术创作与表演的普遍现象.梳理民族歌剧《江姐》复排、重排的演出历史,对比复排、重排剧目的演绎,可以看到歌剧《江姐》复排与重排的艺术价值在于:跨媒介叙事下音乐在塑造剧作角色时突出了独特的中国风格;围绕经典重排具有时代性的新亮点体现了其跨媒介互文性的创新尝试;互文性视域下复排、重排对经典剧作的传播既具有传承性又平衡了创新性.

    民族歌剧歌剧《江姐》跨媒介叙事互文性复排重排

    略论中国传统乐教向近代学校美育素养论的转换——以梁启超的音乐教育思想为例

    周轶凡
    9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通才型"君子为目标的"泛乐化"中国传统乐教,在20世纪初受到西方科学革命的强势冲击后,开始出现礼教成分完全退化、诗教乐教分离、国人整全心理结构破碎等情况.为建设有民族话语特色的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体系,梁启超以学堂乐歌歌词批评实践为起点,对传统乐教中混整合一的"诗、乐、礼"要素进行了分离再整合,探究出以"共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聚合现代文雅公民整全心灵形态的启蒙范式,生成以趣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学校音乐美育雏形.

    梁启超传统乐教近代音乐教育学堂乐歌情感教育

    数字人文视域下新世纪两岸闽南语歌曲语义网络分析

    刘涛殷琴
    103-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人文学科进行量化研究和可视化呈现.从数字人文的视角出发,新世纪两岸闽南语歌曲的创作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选取530首大陆歌曲和634首台湾歌曲进行语义网络分析,可"远读"歌词中的情感内涵、主题建构和文化意蕴.结果显示量化分析佐证情感认同,可视化图表呈现"和而不同",为两岸交流提供有益的数据支撑和实证依据.

    数字人文闽南语歌曲语义网络分析

    新里曼极简声部进行思维的集合空间拓展

    张晨明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里曼理论框架下,拓展极简声部进行思维至音级集合空间,保持了集合和声结构的基本型不变性和互为倒影的标准序结构二元对称.此方法解决了理论上对于分析超出三音集合(037)变换时的模糊性,并解决了变换标签多对一的解读等问题.另一方面,集合声部进行中的单位半音增减方式,归类了五种集合变换关系节点,并总结了半音关系基本型不变性及其生成变换的操作类型.同时从新里曼理论同构的角度,探讨了三种链条式变换循环操作的新视角.

    新里曼理论极简声部进行音级集合空间变换思维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幕·场·景"的音乐结构构建

    张慧娟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被认为是俄罗斯歌剧中的珍稀"巨雕",其幕、场、景的结构独具特色.这些构架的成功搭建源于作曲家精湛的技术磨砺和独到的戏剧意识,使其笔下的多种音乐材料和结构原则与戏剧完美融合,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幕·场·景音乐结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