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邹建平

季刊

1008-9667

n3719292@yahoo.com.cn;3719292@163.com

025-83498094、83498095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5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Music & Performance)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创刊20多年来,一直重视刊物的学术品位,宏扬传统艺术,关注当代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改革之路。刊物发表的文章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收录甚多。主要反映学院科研、创作和教学成果,广泛吸收校外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来稿,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改革。面向社会各个相关高校及单位的读者,拥有大量的阅读群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词源学中的符号学及音乐符号学相关问题的考察

    黄汉华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词源学视角考察符号及音乐符号的"能指-所指"意指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符号及音乐符号种类划分的依据及其行为特点,符号学及音乐符号学学科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对准确把握符号学及音乐符号学的关系及其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词源学符号音乐符号符号学音乐符号学

    生成·构形·工夫:传统吟诵理论的系统构建

    钱轶颖朱光磊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吟诵是中华传统读书法,其理论架构可以分为生成论、构形论、工夫论三部分.生成论包含"性-情-声-辞"的展开逻辑;构形论包含基础旋律、字声规则、情感理解、嗓音条件四大因素;工夫论包含吟调学习的外在进阶与三十遍法的内在进阶.生成论说明吟诵如何而来,构形论阐述吟诵的面貌,工夫论教导吟诵要怎么做.此三论可以视为传统吟诵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吟诵生成论构形论工夫论

    美育与音乐美学的双重建构和关系嬗变

    刘雨矽曹恬宁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现代学科分类而言,美育与音乐美学是美学领域中的两个不同学科:美育承载美学形而下之实践,音乐美学则关乎形而上之理论.但就人类文明发展而言,美育与音乐美学又相互交织.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乐教与礼乐制度,还是古希腊城邦中的文艺教育与音乐之形而上义涵,都体现出美育与音乐美学在各自之发展道路中的相互成全.不仅如此,纵观中西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历程,美育与音乐美学之思想内涵与价值意义亦是在历史沿革中彼此影响.随着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美育的自律性和独立性逐渐明确,其之于音乐美学的意义进一步凸显.

    美育音乐美学跨学科研究

    走向整体育人:音乐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本体建构与实践

    唐文滔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综合实践课程为基础,观照整体主义哲学,以音乐学科为主导,立足核心素养,指向义务教育全学段学生发展全过程,融课程形态、实施场域、内容经纬、育人契机和组织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音乐课程新模态.音乐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为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供解题思路;以深度学习模式牵引探寻音乐学习本质及其内在价值,以整体育人模态加强音乐与学科联系;为音乐实践与探究搭建具身认知平台.实施音乐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可由"音+1"学科交叉型初级模式向"音+N"主题统摄型高阶模式进阶,并注重以学科类化思维来设计和体现课程的分层育人逻辑,从而走向整体育人.

    新课标中小学音乐教育整体育人课程形态跨学科

    音乐学研究需要重视形式逻辑思维:回应"何谓'中国音乐'"

    喻辉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学研究需要一个严密的逻辑推演过程,更需要遵循一套基本的科学研究规范.要回答"何为'中国音乐''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中国""Chinese""中国音乐""Chinese Music""Music in China""Music of China""Music from China"等概念的内涵(denotation)和外延(connotation),分清什么是满足"中国音乐"这个概念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并从语言学角度厘清它们的能指(signifiant/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é/signified).同时,学术论文写作应该避免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严肃的音乐学家,更应该尊重基本逻辑和客观事实,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对待自己发表的每一篇学术文章,使其经得起时间考验,为年轻的一代音乐学人树立良好的学风,为推动中国的音乐学研究稳步走向一个真正具有国际化高度的新境界贡献力量.

    中国音乐形式逻辑内涵和外延能指和所指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音乐家主义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田野"情怀:张力与纾解

    张裕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家主义在助力民族传统音乐学科化规范建设与传承的同时忽视和影响了民族音乐的田野式传承,以致将原生民族音乐"遗产化",然而学院派音乐与原生民族音乐实际存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弥合可能性,通过"原生态"民族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再建构以及"学院派"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式回归,民族音乐学院情怀与田野情怀间的张力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纾解,进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在动态化传承中保持精神内核、艺术价值和生命活力.

    学院派田野情怀民族音乐学张力纾解

    音乐时间之于戏剧结构的控制——以温德青室内歌剧《赌命》为例

    单金龙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包含虚拟的时间创造,是主观时间有机运动的表象,是一切音乐经验得以形成的先决条件.音乐作品中的每一个紧张关系都可以进行时间衡量,音乐的时间也总是存在于紧张关系和音响所组成的密集结构中,是音乐发生过程的时空逻辑,是人们摘不掉的"取景器".因此将时间放在音乐中讨论,既能够体现出音乐的连贯性,也可以此作为舞台事件的逻辑,探讨时间对戏剧结构的控制、音乐时间的戏剧功能,甚至于音乐时间性原理等话题.

    时钟时间舞台时间音乐时间时间意向

    钢琴改编曲的移植、重塑与融合——以三首《修女的芭蕾》钢琴改编曲为例

    王娜娜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西方音乐史上颇受争议的体裁,19世纪的钢琴改编曲因对原作曲调的简单挪用和改编技巧的相似性而多被学界诟病.但是,钢琴改编曲并非仅是原作的"缩编版"或作曲家炫技的媒介,也并非只有李斯特的改编曲才值得被关注.该体裁对19世纪歌剧文化的传播、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以及对原作的多样化重构均有重要意义.以三首《修女的芭蕾》钢琴改编曲为例,当今学界久被忽略的三位作曲家史密斯、阿舍尔和戈德弗洛德,在将颇具视觉感染力的歌剧片段改编成钢琴曲时,从对原作的移植、重塑和主题融合入手,呈现出了诠释原作的多种可能性.

    钢琴改编曲《修女的芭蕾》移植重塑融合

    吴性栽戏曲经营活动初探

    张华黄静康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考察吴性栽投资剧院、打造明星、组织演出等多层面的戏曲经营活动,可以发现,作为管理者吴氏已形成比较系统的戏曲生产与管理理念,对周信芳孤岛时期"翻红"和战后"程梅对打"等戏曲史事件产生了关键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进一步体现在彼时戏曲电影的生成模式和主要形态中.以吴性栽为代表的"非艺术生产者"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不可忽视,对戏曲艺术及戏曲电影的研究均可由此另辟思路.

    吴性栽戏曲活动经营理念非艺术生产者

    伶人演剧,何以由真入情?——清末民初民鸣社演剧评论

    翟月琴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民鸣社演剧人才汇聚.对于伶人演剧,剧评人推崇"酷肖体贴"的角色派别、"至情流露"的表情动作、"声情韵幽"的歌乐舞和"入微得体"的服化设计,形成了"由真入情"的评价标准.探讨清末民初与民鸣社有关的演剧评论,对中国话剧演剧批评与理论的建构不无意义.

    民鸣社伶人演剧由真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