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开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开经济研究
南开经济研究

李坤旺

双月刊

1001-4691

nkes@nankai.edu.cn

022-23508250

300071

天津市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大楼1013室

南开经济研究/Journal Nankai Econom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济理论刊物。以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状况为主,兼及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的介绍与分析,刊登有创见的经济理论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普惠包容的中国视角

    刘培东吴志成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世界历史演进的必然规律.中国提出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表明了中国捍卫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坚定立场.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就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加强全球创新合作,在开放中获取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和收益,以开放纾发展之困、汇合作之力、聚创新之势、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包容,就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兼顾多方合理利益诉求,以公平公正基础上的平等竞争助力全球包容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普惠,就要让普惠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常态,发挥大国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作用,以正确义利观引领全球普惠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平衡,就要缩小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收入差距,改变南北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公平的格局,以高质量经济发展与高水平生态保护统筹推进全球平衡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共赢,就要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旧理念,深化和拓展全球伙伴关系,以互利合作新模式实现全球共赢发展.

    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百年大变局互利合作全球发展

    数字经济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张文珂张琳雪万立全张国献...
    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通过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经济增长"做大蛋糕",基于收入分配平等化"分好蛋糕",使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建共享.当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数字技术与数字金融的约束、数字人才与数字素养的局限性、数字鸿沟与数字统治的显现、数据效应与数字红利的偏向.其制约机制在于:数字设施与产业弱质制约数字赋能、认知差异与技能异化制约共享能力、低度融合与数字转型弱化共富基础、制度缺位与保障低弱抑制共富追求.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在于:完善数字设施,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提供硬件支撑;发展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和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提供经济基础;培育数字人才,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提供智力保障;加强就业帮扶,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人力支持;注重分配公平,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提供原则遵循;推动均等服务,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提供社会条件.

    数字经济共同富裕赋能乡村振兴

    系统风险核心问题、形成机制及中国特色化解方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视角

    刘晓欣李军帅刘莲
    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中国经济稳健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本文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视角探讨系统风险核心问题、形成机制及中国特色化解方案,以期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通过研究发现:首先,系统风险的核心问题在于虚拟经济领域不良资产不断积累.借贷资本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运行具有不同规律,虚拟经济领域自我循环引发的庞氏债务膨胀及其违约成为系统风险更加重要的风险源.其次,系统风险的形成机制源于个别风险系统化.本文从金融风险管理视角揭示了金融创新工具对冲或回避个别风险而导致风险在系统中寄存和持续积累的过程,其会加速债务违约泛化,引发金融危机.最后,中国金融风险处置实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未来导向应在宏观上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在微观上避免风险对冲的创新技术泛化,风险处置目标坚持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同步,风险处置方式强调政策性与市场化相结合.

    系统风险不良资产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中国方案

    服务投入质量与制造业功能升级

    胡昭玲汪子豪
    4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将功能升级定义为产业生产重心向非制造性高端生产环节转移,本文使用多国制造业子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服务投入质量对制造业功能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服务投入质量提高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功能升级,尤其是能够有效促进制造业生产重心向管理和研发功能倾斜.异质性研究表明,相较于国外服务投入,国内服务投入质量提高对功能升级的影响更显著,高技能制造业受到服务投入质量提高的促进效果更好.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和技术溢出效应是服务投入质量影响功能升级的可能渠道.本文为制造业投入服务质量与功能升级的关系提供了跨国视角的研究,为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破解西方国家功能锁定等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实证借鉴.

    服务投入质量功能升级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行业出口质量升级

    司志宾秦凤鸣程敏
    6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 BACI 数据库 HS6 分位层面的贸易数据,测度了 2010-2016 年中国对 214 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出口质量,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一带一路"倡议对行业出口质量的影响.统计和实证结果都表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行业出口质量,该结果通过了各项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倡议影响出口质量的潜在作用路径,发现倡议通过促进"出口竞争效应"和"OFDI逆向溢出效应",最终使得行业出口质量整体上得到提高.另外,异质性分析表明,倡议对"一路"国家、较不发达国家以及低技术、价格竞争行业、优先发展行业具有更明显的"提质"效应.结构分解发现,行业出口质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产品内效应和低质量产品的退出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离散时间的生存分析模型,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了产品退出出口市场的风险率,从而减少了其出口持续时间,验证了质量分解的结果;但同时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其退出市场的风险,有助于延长出口持续时间.综合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了"优胜劣汰"的作用.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贸易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解释.

    "一带一路"倡议行业出口质量结构分解生存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

    胡留所胡健卢山冰
    87-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 2000-2021 年中国 281 个城市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识别了公众关注度作为中介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判定了沿线节点城市和周边区域间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但该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从影响机制来看,公众关注度会影响生产要素配置,提升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空间效应来看,沿线城市虹吸周边地区的资源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研究厘清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对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公众关注度双重差分

    贸易赋能创新的实现路径——来自中国企业专利跨国引用的新证据

    高超刘灿雷
    10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开放、国际贸易与企业技术创新是国际经济学和创新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而潜藏和内嵌于产品贸易中的技术流动与溢出则是理解开放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和视角.本文利用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的后向引用数据(backward citations)刻画和度量创新情境下技术的跨国流动与溢出,从而在微观层面上识别和检验了国际贸易对中国企业创新的技术流动与溢出效应.本文研究表明,进口对企业发明专利的后向引用具有显著而稳健的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一定时,企业从一国进口的规模越大,其申请的发明专利中引用该国专利的次数也越多;相比之下,出口的影响并不稳健.本文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进口来源国的技术优势和企业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是影响国际贸易对企业创新的技术流动与溢出效应(异质性)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对于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

    国际贸易企业创新技术流动与溢出专利后向引用

    收入分配差距与银行信用风险累积——基于企业部门杠杆的视角

    陈平秦怡
    12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推进共同富裕是否有助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立足于企业部门杠杆视角,构建包含家庭异质性、企业债务违约和银行破产特质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研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理论模型预测显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提高企业部门杠杆率,增加银行信用风险累积.其作用机制在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导致消费投资比下降,为企业部门加杠杆创造条件,但消费率和杠杆率的反向变动会造成企业实际收益率降低和违约风险上升,银行贷款信用风险敞口扩大.基于中国银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上述理论推演成立的经验证据与微观基础.此外,本文还发现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存在地区性差异.上述结论隐含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两个重大目标的内在逻辑自洽一致.

    收入分配差距银行信用风险企业部门杠杆共同富裕系统性风险

    非传统货币政策与债券市场稳定——抵押品渠道的传导机制研究

    类承曜白剑秋李戎
    14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和流动性负反馈循环理论,利用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这一准自然实验,以及货币市场、债券市场日度数据,通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ARIMAX 模型,探讨以抵押品为基础的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在缓解债券市场风险,阻止下跌趋势蔓延方面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本文发现,一方面,扩容政策能显著降低债券收益率,提振债券市场整体流动性和活跃度,进而遏制了负反馈机制下的"损失螺旋";另一方面,扩容政策的实施也促进了宏观流动性向下传导,优化了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总量和结构,进而遏制了负反馈机制下的"保证金螺旋"蔓延.这一结论解释了"中国化"制度背景下非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稳定金融市场的内涵逻辑,增添了金融市场渠道传导的实证证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带来一些启示:作为市场最后的流动性提供者,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充分利用以抵押品为基础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在缓解特定局部风险时的准确和高效特点,通过灵活调整质押率更好地稳定市场.

    抵押品非传统货币政策债券市场微观结构传导机制

    数字金融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异质性特征、微观机制与宏观调节作用

    王博康琦
    16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 2011-2020 年上市公司数据和北京大学编制的数字金融指数,从数字金融这一视角入手,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途径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绩效水平.此外,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制造业企业和成长期企业而言,数字金融的发展对非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成熟期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良好的科技环境和金融监管强度的提高均有助于加强数字金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正向影响.本文揭示了数字金融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传导机制,丰富了数字金融领域的研究,拓展了如何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讨论,为我国数字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维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数字金融融资约束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