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张吉维

双月刊

1000-5218

ndxbrwsk@imu.edu.cn

0471-4992252

010021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于1959年创刊,是中国中文综合性核心期刊。以刊发蒙古学、民族学和其他社科类学术论文为主要宗旨的社科类学报。曾获全国首届百强学报称号,首届内蒙古期刊奖,2004年入围教育部“名栏目”工程建设行列。以民族性、地域性为特色,以把握前沿、为学科服务为宗旨的综合类社科学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代阴山地区政治变动与移民农业开发

    刘晓东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是阴山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明初在阴山地区实行军事卫所制,设卫兴屯,成为明代内地民人进入阴山地区的重要端始.明中叶,山陕边民、边镇军卒与白莲教徒等内地民人不断进入阴山地区丰州滩等地进行农业垦殖,促进了阴山地区的农业发展.隆庆和议后,阴山地区农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明代阴山地区政治变动所导致的人口迁移是农业开发的重要动力,因政治形势变化驱动的移民涌入进一步推动了阴山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外来人口迁移规模扩大与阴山地区农业开发进程深化相互作用,为阴山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奠定基础.

    阴山地区人口迁移农业开发明代

    万历六年阿拉坦汗青海之行始末考

    李宏杰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万历六年(1578年),阿拉坦汗以迎佛为名,前往青海,在仰华寺与西藏僧人索南嘉措会面.在蒙汉史料中有关此次青海之行原因的记载截然不同,蒙文史料宣称阿拉坦汗迎佛是出于宗教热情,而汉文史籍则认为阿拉坦汗前往青海迎佛是为了掩盖他打击瓦剌的真实目的,并以军事上的失败而告终.结合多种史料分析,万历六年阿拉坦汗青海之行并非单纯的宗教行为,阿拉坦汗本人对战争不感兴趣,但其麾下鄂尔多斯部试图借此机会发动对瓦剌的战争.然而瓦剌远走,行踪难觅,加之明廷催促阿拉坦汗尽快东归,此行基本上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斗,更无明廷所言的瓦剌大败阿拉坦汗.

    阿拉坦汗青海索南嘉措瓦剌

    "移入儿童"的文化解释——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

    包红丽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入儿童是指,1958-1961年期间,由内蒙古自治区10个盟市卫生、民政等部门组成接运小组到安徽、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分期分批地将孤儿接到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国家的孩子"是1958年从安徽到苏尼特右旗再辗转到苏尼特左旗的173名移入儿童的幸存者.在档案资料中,政府部门将移入儿童定位成民族政策、新的任务等,用政治原则、党性要求移入儿童事件参与者.牧民与孤儿形成社会性的亲属关系,有些牧民认为孤儿是党的恩惠、奖励,有些牧民认为孤儿带来子孙福气,有些牧民认为孤儿是上天注定的缘分.牧民用本土文化解释与孤儿形成的社会性亲属关系.

    "移入儿童""国家的孩子"社会性父母

    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深入阐释——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为中心

    崔思朋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给予高度重视,为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实地调查研究并制定了系统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工作计划.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样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或提升的地方.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近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历史经验及未来发展方向等作了系统深入阐释.通过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论述的解读与总结,能够为当下及未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生态安全"双碳"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特征、理论逻辑与构建路径

    王瑜李玉璞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推进生态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倡导以生态理性为价值共识,以整体性思维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纽带,以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与系统修复为行动内容构建生态治理共同体.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新样态,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内涵不仅彰显了价值和精神形态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还突出了以组织形态构建的治理共同体.生态治理共同体以共同体理论中人与自然的多维逻辑关系为指引,意在生态治理场域中型塑一个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体;以整体性治理的整体系统观为理论支撑,强调在生态治理中的单元体与共同体间建构集包容性与整体性于一体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新时代,践行生态治理共同体理念,倡导唤醒"生态理性"意识,推动共治行动整体化、治理体系科学化及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为全球生态和谐共治塑造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治理共同体生态理性整体性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理路

    胡荣涛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自信是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的精神基础,为制度方向定航、制度韧性强化及制度自信教育提供了观念支撑.基于明确话语概念、话语条件和话语逻辑的基本前提,加强中国制度话语认同是中国制度自信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诉求.新时代,党通过制度人民性的理念表达、制度自信的认知表达和制度效能的实践表达,构建了话语理念、话语范畴和话语策略相统一的制度自信话语体系.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话语体系构建应在明确社会主义话语属性的前提下,坚持坚定"四个自信"与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主体类型拓展、表达能力提升、传播力量强化和实践基础巩固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人民性制度优势话语体系

    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当代启示

    吴楠钟思雨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命题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等价值观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涵括人与宇宙、天下、社会、他人及自身身心的关系,共同构成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理论内涵.天人合一主张宇宙万物存在意义上的同根同源、互动关系上的效法自然及万物融情于景的审美意趣,以培育生活方式、融入制度建设、共建生命共同体构建人与自然之和;协和万邦主张和为贵的兼容关系、天下无外的价值观念与天下为公的秩序格局,以塑造和平发展共识、凝结情感纽带、构建公正格局熔铸国际秩序之和;和而不同主张万物多元共存的存在样态、仁爱和谐的基本原则与求同存异的社会形态,以倡导社会风尚、构建社会准则、融入社会治理助益社会之和;人心和善主张心灵世界本有的和善状态,推动人在道德领域向上向善、止于至善,以生成本真需要、圆融处世之道内嵌制度建设,沉淀身心之和.

    和合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蕴涵的四维探赜

    王铁柱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从"和解"到"和谐共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向度;从"以物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的向度;从历史向现实、未来,表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向度;从中国向世界,显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向度.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创新性历史贡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论审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治理观下央地关系动态调整的基本逻辑与优化路径

    吴金兴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顺央地关系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和治理观念的不断变化,理顺央地关系不仅需要明确央地之间的职责关系,还需要预留一些弹性空间,从而让央地关系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现有研究重在以委托代理关系、利益博弈关系、合作治理关系等静态体制分析为研究主线,而疏于考察央地关系动态调整的基本逻辑和把握央地关系的优化方向.明确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平衡目标任务的确定性与模糊性、限制地方政府的自利性是厘清现阶段央地关系动态调整的基本逻辑.央地关系应对未来复杂形势动态调整的优化路径是:有限度地强化垂直管理制度,设计有弹性的政府职责体系,构建伙伴型政府间关系.这可以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帮助.

    国家治理新治理观央地关系政府职责体系建设

    抗争形式何时激烈——抗争者视角下对33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

    钟本章李健民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争形式何时激烈?既有研究因缺乏对不同激烈程度的抗争形式的比较,因而难以回答.为此,在抗争者视角下,通过对33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发现导致激烈抗争形式的二元路径:一是以抗争者之强诉求为必要条件的内部驱动模式.当抗争者诉求强烈、对政府态度感知积极且组织化程度低,或抗争者诉求强烈、对政府态度感知消极且人数多,或抗争者诉求强烈、所属社会阶层低且组织化程度高,都会产生激烈的抗争形式.二是无需抗争者自身诉求驱动下的建基于外部情绪感染之上的外部感染模式.当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抗争者人数众多、组织涣散且对政府态度感知消极时,亦会产生激烈的抗争形式.这些发现在弥补既有理论缺憾之余,亦能对政府的实际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抗争形式抗争者定性比较分析内部驱动模式外部感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