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巴·苏和

双月刊

1671-0215

nmdxb4210@163.com

0475-8314149 8314394

028043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河大街西536号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内蒙古蒙医学院学报》、《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合并后的新版。本刊征集论点明确、论据严密之作,主要刊登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博士硕士生论文、省级以上基金项目研究论文。本刊编委会由我校各学科资深教授13人组成。本刊由通辽市邮政局负责国内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负责国外发行,全国各地邮政所均可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张说事迹考辨三题

    林大志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张说事迹的三个小问题试加考辨.一为其早年戒杨炯苛政文之辨析,二为其掌文学之任的时间,三为其知贡举的时间.其对策文及《赠别杨盈川炯箴》是其阐述为政理念的延续之举;前贤记述张说"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此或为文学用语,实际当为二十年;张说知贡举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说法,就现存文献比较而论,本文倾向于长安元年之说.

    张说事迹苛政仕途知贡举

    《天盛律令》中的"大食"考

    彭向前赫佳杰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夏王朝制定的《天盛律令》多处提到"大食",学界一度误认为西夏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密切."大食"是唐代中国对西亚地区出现的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此外北宋初年葱岭一带出现的喀喇汗王朝,在汉文史籍中多称之为"大石",有时也称之为"大食".历史上大食一词自西向东扩延,指称范围的最东端就是喀喇汗王朝.西夏文献中的"大食"或"大石",并非指阿拉伯国家,而指喀喇汗王朝.西夏后期给予喀喇汗王朝与西州回鹘同等的地位,将他们派来的使者、商人一并称之为"客人",待遇明显优于别国.西夏僻在西北一隅,以其国力物力,不可能远与阿拉伯国家"写转传牒诏",直接进行商贸往来.西夏在贸易伙伴的选择上绕过喀喇汗王朝,舍近求远,也不符合当时丝路贸易以"中转"贸易为主的事实.《天盛律令》中的"大食"实指称喀喇汗王朝,西夏与阿拉伯帝国没有直接的商贸往来,对这个问题的澄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两宋时期中西交通的总体状况.

    西夏《天盛律令》大食喀喇汗王朝

    东北民族的"中国"认同与中华民族形成研究

    赵永春孙琬婷
    1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生活在东北地区以及后来进入中原并建立政权的华夏汉族、东胡、肃慎、濊貊四大族系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自我认同为"炎黄子孙"、自我认同为"中国"和"中国正统"的思想观念,并积极地将自己所建政权纳入中国历史和中国正统发展谱系之中.兴起于东北的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尤其是以满族为统治者建立大一统的清政权以后,以"中国"认同观念为纽带,将边疆民族和内地民族连接在一起,逐步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东北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一定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中国认同中华民族形成

    文化空间视角下新时代优秀传统家风传承研究——以包拯家风为例

    汤夺先李海峰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家风作为中华民族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精髓,凝聚了家庭教育的智慧和经验,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占据重要的位置.包拯家风作为在中华文明中磨砺而成的家风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又有一定的时代价值.随着社会发展和价值观的变迁,包拯家风这类优秀传统家风的生存空间受到侵蚀.以包拯家风为例,借助文化空间理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文化空间对新时代传承包拯家风的作用:为包拯家风提供传播介质、为传承包拯家风提供"记忆场".从文化空间的视角来看,传承包拯家风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传承空间异化和传承空间断层.新时代传承包拯家风的文化空间路径,包括扩大传承主体、营造良好的家风文化环境、优化传承场域、实现家风文化空间的活态化,使包拯家风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社会相协调.

    优秀传统文化包拯家风家风文化传承文化空间

    《论犹太人问题》对资本主义人权批判的三重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盛立民沈思圆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首次系统明确地阐述人权思想的著作,是其由理性主义人权观向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转变的思想起点.马克思从现实性与社会性出发将人视为感性存在与类存在的结合体,超越了资本主义人权的抽象人性论基础;赋予人类解放以消灭私有财产的实际内涵,超越了资本主义人权的私有财产根基;将人的价值作为人类解放的追求目标,超越了资本主义人权金钱拜物教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重新挖掘《论犹太人问题》中的人权思想价值有助于理性审视当代人权问题、丰富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人权思想以及推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体系.

    资本主义人权人性私有财产金钱拜物教人类解放

    论罗尔斯国际正义理论的内在缺陷

    孙一令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继提出国家内部的正义原则之后,罗尔斯在《万民法》中讨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正义原则.罗尔斯在国际层面两次运用"原初状态"提出国际正义的八项原则,罗列了万民社会的五种人民形态;通过组织有序的人民对贫困国家的"援助义务"以及对法外国家发动"正义战争"来论证保护人权的理论目的,从而实现世界和平稳定的终极目标.罗尔斯虽然将"人民"作为国际正义理论的主体,但是仅仅对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了侧面描述并未给予明确的定义,这种主体模糊性降低了理论的说服力.罗尔斯虽然以"人民"这一集体主义概念作为理论主体和出发点,但是以"人权"这一个人主义观念作为理论目的和落脚点,导致国际正义理论的内部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罗尔斯为了使大多数国家认可和接受"万民法"而选择妥协,将作为理论目的的基本人权清单设置得极为简单,表明他所谓的国际正义理论更注重和平而非正义.罗尔斯的国际正义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没有跳出自由主义政治理论通过超时代、超阶级的分析来评价社会问题的历史局限性.

    万民法国际正义罗尔斯人民人权

    空间实践视域下政策性移民生活空间的建构——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调查

    郭旭东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立足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扶持,从空间实践视域关注政策性移民生活空间边界建构的内在机理和制度逻辑.政策性移民生活空间的建构依照"政府—移民"双向实践路径,通过建构和反身建构的实践形式来感受空间,双方由此调整实践策略,形塑移民空间的结构特征.基于中国现有的制度框架,国家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生活空间的建构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支配权、控制权,通过空间整合、空间支配、空间调整的形式,不仅决定了移民生活空间的策略性选择,而且对移民日常生活的常规要素进行必要指引.身为实践主体的移民虽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但是在持久稳定的行为倾向系统的前提下,依据过往实践活动的结构性指引,以集体记忆、身份认同和惯习的方式开展实践行为,自下而上地形塑移民生活空间的边界.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研究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能够对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生活空间的建构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移民生活空间空间实践"国家—社会"边界

    民族地区产业数字化进程测度与空间关联研究

    史宇宏蹇洁杨柠境
    6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数字化是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要素投入、工具设备、组织模式、价值创造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民族地区产业数字化进程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定量测度相关进程,通过莫兰指数剖析空间关联特征.研究认为,民族地区产业数字化进程各维度总体稳步向前,呈现水平偏低、南快北慢、南强北弱、区域关联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数字技术扩散的趋利性、民族地区产业环境的薄利性、数字技术与民族地区产业特点之间的失配性,是造成民族地区产业数字化进程相对缓慢的重要原因."政府与市场双力驱动、技术与区位优势互配"的模式更适合民族地区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具体来看,一是增加核心要素投入,二是推动工具设备升级,三是激发组织模式变革,四是引导生产方式创新,五是改善区域产业环境.揭示当前民族地区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和特点,探讨民族地区产业数字化进程滞后的内在原因和转型的具体对策,对促进民族地区产业数字化升级具有参考意义.

    民族地区产业数字化指标测度空间自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系统思维研究

    刘维卿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系统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系统思维在民族工作中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及整体性推进,丰富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路径.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系统实践、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策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系统方案等方面展示了系统思维在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中所取得的重要实践成果.

    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系统思维民族团结

    试析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时期古代埃及对主要边疆要塞的种族文化治理——以托姆博斯要塞为例

    黄鹏程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古王国到新王国时期,古代埃及主要边疆要塞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在中王国时期,边疆要塞的建立主要都是为了保护古埃及的利益逐渐形成要塞链.古埃及国王也对这些要塞在军政、经贸及种族文化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古埃及南部托姆博斯要塞为例,古埃及国王主要在种族文化体系下对其实行直接控制政策,最终使托姆博斯居民"埃及化".

    古埃及种族文化托姆博斯埃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