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续维国

双月刊

1009-4458

nmndskxb@163.com

0471-4309309

010018

呼和浩特市塞罕区昭乌达路306号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学生返乡创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向

    汪恭敬顾雪英王化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返乡创业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然而,农村优质青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难培养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问题.本文依托场域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围绕返乡大学生创业为何、以何创业以及何以创业的理论逻辑,厘清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行动机理.研究发现:返乡大学生从学校教育场域进入乡村生活场域创业,需要直面城乡文化背后隐匿的价值规范和处事原则的冲突,在资本的运用和惯习的冲突与弥合上生成新的实践逻辑.高校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尽可能地为大学生返乡创业赋能心理、人力和社会资本,返乡大学生则需要通过资本建构和惯习重塑来消解乡村场域的秩序壁垒,真正融入到赋能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之中.

    场域理论大学生创业乡村振兴实践逻辑

    赋能增益造血:农牧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重塑——基于内蒙古小甲赖村的考察

    陈彦余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总抓手.农牧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受益者和评价者无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农牧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根本力量保障.当前,激发农牧民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要着力破解农牧民在参与乡村振兴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不够、能动性不足和创造性不佳等问题,需要打破农牧民主体角色降格、主体性体认不足、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自身能力较弱等现实藩篱,进而优化农牧民的主体实践空间,增加农牧民与乡村振兴成果的利益粘度,升级乡村人力资源体系的"造血"系统,以此重塑农牧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性,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汇聚人民力量.

    主体性农牧民乡村振兴农业强国

    基层教学组织功能塑造与提升实践研究——以内蒙古农业大学电气化教研室为例

    宗哲英李海军郝敏吴利斌...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组织和管理的主力军.当前,教研室普遍存在教学组织功能弱化、教学学术功能缺失、专业和课程建设重视不够、实践环节创新不足、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欠缺、育人能力有待提升等突出问题.本文以以电气化教研室为对象开展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教研室功能塑造与提升的建设思路、途径和目标,主张通过强化教研室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的中心职能、强化教研室教学学术功能、强化专业课程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教研室社会服务功能这些举措,有效地强化教研室的组织作用,突出教研室在基层教学组织管理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提升教研室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前哨作用.

    高等教育教研室教学组织功能教学团队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家畜育种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实践探索

    王志英李金泉张燕军苏蕊...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畜育种学课程作为畜牧学科的专业基础核心课,应立足于国家种业发展需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思政元素融入家畜育种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以家畜育种学的核心内容为例,探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堂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将思政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中,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培养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且具有爱国情怀的优秀青年畜牧工作者.

    课程思政家畜育种学教学实践考核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探析——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刘波涛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必然选择.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基于地方特色培养对外传播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故事呈现不足、师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动性有待提升等问题,尝试基于产出导向法教学理念,探索一套符合学情的大学英语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提供启示.

    大学英语课程讲好中国故事产出导向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大学生"一懂两爱"教育路径探析

    张红梅王锐赵宝平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院校大学生是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探究大学生涉农领域就业的影响因素,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三农"的了解程度、基层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应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就业观念培育、舆论宣传、完善就业政策等措施增强"一懂两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就业观"一懂两爱"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三个务必"教育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路径

    张军成王政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是向全体党员发出的伟大号召."三个务必"包含党的奋斗目标、政治本色、取胜之道等丰富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人民情怀,"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有助于大学生保持优良作风和矢志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助于大学生发扬斗争精神和增强斗争本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三个务必"教育,要协同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讲深讲透讲活"三个务必"的道理;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三个务必"融入进校园文化环境;要增强网络阵地育人功能,打造"三个务必"宣传阵地和品牌;要积极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推动大学生领悟和践行"三个务必".

    新时代"三个务必"大学生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路论析

    吴学兵柴文茹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政策在制定、实施及其评估反馈过程中内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其中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公共政策秉持的根本价值立场,公平正义是其所坚守的价值取向,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其基本原则,公共性是其制定执行所凸显的本质属性.不仅如此,爱国敬业的价值观有利于公共政策导向性功能的深化,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有利于其规范性功能的深化,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有利于其强制性功能的深化,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有利于其利益分配功能的深化.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全过程,同时,在公共政策执行全过程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底蕴,在公共政策道德评估全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诉求.

    公共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路

    中华优秀文化赋能冶金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四维探析

    王安平刘林燕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华优秀文化赋能冶金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冶金工程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需将中华优秀文化嵌入冶金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以中华优秀文化赋能其主体、客体、载体、环体,提升教育的针对性、系统性、亲和力、吸引力,不断开辟冶金工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文化冶金工程专业

    "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朱宁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施"三北"工程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铸就了"三北精神",展现了一代代"三北"工程建设者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精神品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将"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功效的现实需要和培养新时代高校好青年的有效之举.文章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深化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拓宽思政课教学实践渠道这四个方面展开探究,探讨"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三北精神"高校思政课现实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