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章也

双月刊

1001-7623

nmgsfdxxb@126.com

0471-4393035

010022

呼和浩特昭乌达路81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李家庄朵颜别部受抚事再考

    张建
    5-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家庄朵颜别部"是16世纪依附于朵颜卫的部落,游牧于宣府边外,人口蒙、汉混杂.该部又分为两个部落:一是较大的"李家庄本部",人口在1470人以上;二是"永宁边外部落",又名车儿营,自李家庄部析出,人口约400人,听从李家庄酋长调遣.他们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被土默特万户征服,复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接受明朝招抚,充当雇佣兵,脱离土默特万户.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两部同明朝决裂,重新投靠土默特万户.黄台吉接受两部来降后,扶植部分头目充当监督者的角色.嘉靖四十年(1561年),倾向明朝的酋长史大官儿清洗监督头目,率李家庄本部降明,此后李家庄本部又被称为史营.

    明朝蒙古族李家庄朵颜别部土默特万户

    北魏登国年间的"纽垤川"

    莫久愚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登国六年(391年),拓跋珪驻屯于漠南草原西部的纽垤川.纽垤川应该是今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域内的明安川,也即唐代的大同川.拓跋珪隐伏这里主要是寻找攻灭铁弗的时机,同时阻断河套内的铁弗刘卫辰与阴山以北的柔然等部族接触.当年十月拓跋讨伐柔然是一次没有预谋的战事.登国年间铁弗在黄河以北的阴山地区已经是一种经常性的存在.纽垤川所在的乌拉山北部,为秦汉北假中的主体部分,其东西两端扼控秦汉以来五原、朔方两地北上内蒙古中西部荒漠草原乃至漠北的传统道路."纽垤川"一名应该出自拓跋随军汉士张衮音译结合意译的汉语地名.

    纽垤川柔然铁弗阳山明安川稒阳塞石门障北假中

    塑造"漠南股肱"——《清史稿·贻穀传》研究

    哈斯巴根李辰淼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史稿·贻穀传》是目前仅存的官方所撰贻穀个人传记.比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稿本与各通行版本发现,该传虽未明确记录撰者,但刊刻前仍被私自修改.该传以《清实录》为主要史源,并辅之以部分档案.该传亦有部分疏漏.同时,贻穀的历史形象受不同时代背景的影响而不断变化,从清末民初的"贪官污吏"到《清史稿》中效忠清廷的"股肱之臣",最终在民国时期被正式确立为造福当地的"漠南股肱".《清史稿》在贻穀历史形象演变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逆转作用.

    《清史稿》《贻穀传》贻穀贪官污吏股肱之臣漠南股肱

    蒙古阔端太子"山顶上的城堡"——"习吉滩下窝鲁朵"考

    M.乌兰阿音娜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户县草堂寺碑篆刻了 1247年蒙古阔端太子发布的令旨.此令旨自20世纪50年代起即受到学术界关注和研究.但过了近70年,关于此令旨发布地点"习吉滩下窝鲁朵"为何处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按照古代北方游牧人的方位观,令旨中"西凉府西北约一百里习吉滩下窝鲁朵处"中的"西北"应该指的是"西南"方向.在藏文文献中也证明阔端王的宫殿是"凉州山顶上的城堡".此地位于甘肃西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也就是元代以来称为夏日塔拉的地方.

    阔端太子习吉滩窝鲁朵

    清代呼和浩特地区蒙汉民族经济依存关系考略——基于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

    乌仁其其格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和浩特位于土默川平原上.土默川不仅是土默特蒙古族赖以生存的故乡,也是谋求安居乐业的内地民众繁衍生息的热土.从军事征掠到城市贸易再到内蒙古的首府城市的历程,呼和浩特发展的基础在于蒙汉等各民族对本地的经济开发与互利互惠,并由此而实现了政治统一、文化交融.而作为这一过程历史见证的归化城副都统衙门多语种档案,反映出清代中央和地方因战事和生计之需开垦土地的历史.在官垦形成大量内地移民村落的同时,私垦的内地移民或杂居于蒙古人村落,或独立成村并世代定居.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之上,蒙汉民族形成休戚与共的经济依存关系.

    清代呼和浩特蒙汉民族经济依存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体样态的现代性反思与重塑

    王刚宋春霞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对个体、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所以共同体的现代性构建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西方现代化打破了传统共同体的生活方式,却始终难以真正逾越"虚假共同体"与"真正共同体"之间的鸿沟,使"人"在现代社会中陷入"自我丧失"的生存困境,引发了共同体的"成员危机""认同危机""前提危机"等一系列内生性弊病.而中国式现代化在超越西方现代化"共同体"范本中重塑了"共同体"的现代性样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为依托,建设起"人民至上"的发展共同体;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基本原则,构建起"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以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为价值引领,积极推动构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从而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体向度.

    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现代性人类文明新形态

    讲好灵渠故事: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之思

    陈立鹏谢秋陆黄译贤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渠始建于秦朝,在修建技术、促进各地交流和文化底蕴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它的修建与使用,为中原人民和岭南各民族共同保卫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孕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有力保障.讲好灵渠故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应从立足两个结合、注重文化互鉴、坚持家国天下、尊重传播规律、重视创新发展、放眼国际视野等六个方面,讲出灵渠故事的高度、温度、厚度、黏度、热度和广度.

    灵渠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内涵实践路径

    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述的价值逻辑及其优化路径

    刘建璋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向度,是共同富裕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本质要求.全面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能脱离物质资料生产的支撑和保障,需要厘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不同的实现逻辑及其辩证关系.只有辨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个人精神与民族精神、个体精神家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部分人的精神富足到所有人的精神富裕这三重时代内涵及其把握维度,才能明晰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协调好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先富与精神后富、部分人精神富裕和所有人精神富裕等关系,坚定"五个认同",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物质生活社会主义美好生活"五个认同"

    困顿与觉醒:现代青年精神生活的现实透视及引领理路——基于网络热词的话语嬗变分析

    赵金文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富有是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加速社会对青年一代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和冲击.这一现实境遇映射出现代青年精神生活的多元图景,呈现出自我精神内耗、"发疯"外耗别人、双向情绪价值等多维特征,透视出从物质到精神的生活层次性的协同推进,从他者到自我的自我主体性的内在探索,从必然到自由的人的现代化的本真追寻.对此,应践行人文化成,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基;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倾听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局观念;夯实实践根本,推进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有机统一.

    青年精神生活网络热词现代化

    牟宗三对儒家无神论的判定

    张望玉
    78-8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思想界对于儒家与宗教关系的反思中,牟宗三基于无神论立场,通过对"神为何物""神在何方""神归何处"三个问题的回答,表明儒家不同于西方有神论宗教,而是一种成德之教.分别而言,对于"神为何物",儒家并未发展人格神观念,而是以"神"描述道德理性的作用;对于"神在何方",儒家只借用神性形容道德创造活动的庄严感与敬畏感、无限性与超越性,表现在成圣成贤的功夫与境界上,以及道德理性实现自身于社会秩序的建构与历史文化的生成中;对于"神归何处",在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中,万物存在的价值与道德实践的圆满,无需人格神担保.牟宗三在沟通儒家与现代社会时,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始终坚持无神论.

    牟宗三儒家无神论道德形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