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ning NormalUniversity(Ph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城市流动人口中做人类学调查——兼论入户访谈案例的启示及田野资料真实性问题

    袁同凯徐嘉弈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上,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往往是相对孤立的异族村落或社群,人类学研究要求研究者自然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参与当地人的日常活动与社会生活,从而感受他们的所思所想,体悟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看法.但是,随着人类学研究对象的转换,如何以传统的人类学方法研究都市居民的社会与生活,便成为当代人类学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本文以入户访谈个案为例,探讨在坚持传统人类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城市流动人口人类学调查的经验反思,包括以坦诚谦逊的态度"进入"田野,运用"个人生活史"的田野技术开展研究.此外,提出提升田野资料真实性的诸种途径,包括与被调查对象长期共处、保持与调查对象的良好关系、观察调查对象的行为及所处的对话情境,以及向调查对象核实田野材料的准确性等,就田野资料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尝试性讨论.

    人类学田野调查城市流动人口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异文化研究城市场域

    非遗直播的传播效应与当代实践

    肖锋吴佳丽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直播主要指围绕非遗十大类别开展的内容直播,作为当代文化传播的"基础设施",直播与非遗的结合变得日益紧密.数字时代的非遗直播以短视频直播平台为主,多平台共同发力,使得非遗受众群体日益扩大,传播效果显著.其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当代实践特征主要呈现为:以数字传播优势,重塑非遗保护新秩序;以数字技术更迭传播逻辑,构建非遗新形态;借助双向传播模式,实现传统社群收编;深化文化基因传播路径,助力非遗传播当代实践.借助直播的新型传播优势,从保护体系、传播技术、传播模式、传播路径等方面构建非遗传承新秩序.虽然直播加持下的非遗传播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诸多发展瓶颈.直播形式带来的文化经济因素失衡、缺乏规范化管理等不良因素,成为非遗直播健康生态的束缚.因此,需要在政府引导下进一步出台相关鼓励举措,发挥直播平台、直播人员、受众的差异化优势,从而丰富当下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非遗直播传播效应文化传承发展瓶颈当代实践

    中华文明视域下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展

    郑萌萌董耀文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游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化表现,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和人文气质.民间游戏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民间游戏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可靠保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间游戏必须与时俱进,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新征程上民间传统游戏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从坚持"第二个结合"、把握"五个突出特性"、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方面把握具体实践原则.实现民间游戏现代性飞跃,需要从深入挖掘民间游戏的时代意蕴、积极开展民间游戏的创意建构、有效推动民间游戏的流行应用、增强民间游戏的国际传播力四个方面展开实践探索.

    中华文明民间游戏双创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

    "示弱":下乡资本与村民互动的实践策略及其生成逻辑——以皖中S村为例

    耿言虎杨芳
    3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乡资本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然而其经营效果受村企关系影响.以往研究多从村民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体分析不足.文章基于皖中S村田野调查,结合"弱者的武器"和"劣势者效应"的视角探讨了下乡资本的困境和对策,分析了其"示弱"对策的实践逻辑.由于与村民互动之间存在内与外、情与法、私与公的多维困境,S村的下乡资本选择了"示弱"的行动策略,包括低姿态形象建构、矛盾隐忍、经济哭穷、讨好村民.文章分别从剧场、强弱、乡土、利益逻辑层层刻画下乡资本的"示弱"行动策略并发现:"示弱"是其面对多维困境而重新定位与适应乡村的前台之举,是"强弱易位"的情境转换风险中的后台之策,更是下乡资本主动融入乡村社会、增强村民认同感、减少经营干扰、与村民构建"和气生财"的长久"义利双赢"之路.因此,下乡资本的"示弱"虽为"权宜之计",但对促进村企和谐共处意义重大,这也为资本下乡经营与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乡村振兴资本下乡村企关系"示弱"行动"弱者的武器""劣势者效应""义利双赢"

    岭南共荣:墓志所见唐代南迁士人心理转变

    廖靖靖蓝斯靖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墓志作为唐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它不仅记录着墓主人的人生履历,也透露出当时的社会风貌.文章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域出发,通过对唐代墓志所记载南迁士人的生平、功绩、社会关系等信息的整理与分析,以期构建出一个唐代南迁士人与岭南地方社会互动的全景图.通过对墓志的细致梳理发现,南迁士人初到岭南时,面临着种种不适,包括对当地环境的陌生、习俗的差异及文化的冲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适应,心理状态经历了从排斥到接受、从适应到融入的转变.文章从"三交史"视角对南迁士人描绘的岭南风土人情、赴任官员的治理情况,以及中原地区汉人与岭南族群的通婚现象等内容进行考察.南迁士人在面对岭南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习俗和文化差异时,其内心演变的历程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从"自在"向"自觉"转变的缩影,印证着岭南诸族的形成是从自在发展到自然、自觉向内凝聚的过程.这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唐代墓志岭南三交史

    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陈坤刘晴
    6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为城市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城市社区是各族群众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场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场域.新时代新征程,民族工作应结合城市社区的特点,厘清城市社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基点,以有形、有感、有效为基本方法,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凝聚社会共识、厚植情感认同、完善社区治理上的价值意蕴.城市社区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要在社区共同体建设、社会资源引入、文化活动丰富上创新"有形";要以构建互信、互容、互合、互助邻里关系、提升优质有效社区服务为重点增强认同"有感";要加强党建引领力量、构建常态化机制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果"有效",进一步推进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落地落实.

    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城市民族工作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导向创新

    张晶贾健敏
    7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有必要以匹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为着力点,以有效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目标进行教育理念升级和培养路径创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宜将高水平双向相成能力、高质量现代培养体系、高标准人才培养能级作为发展定位,将专业才能与核心价值并重、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并行、内寻定位与外鉴优处并驱作为理念导向,并将夯实专业基础、深化国际交互、增强实务能力作为中心任务,培育一流的涉外法治人才专业队伍,高质量完成新时代涉外法治建设的历史使命.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导向实践导向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课程规范化建设研究——基于30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

    董智慧
    9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规范化建设是保障专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效的根本.文章利用NVivo11 质性分析软件的词频和参考点数值功能,对全国 30 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编码,发现当前样本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方面均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探索,但也存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割裂化、课程设置与国家相关文件部分脱节、专业理论课程归类缺乏共识、专业实践课程资源调动能力欠缺等规范性不足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课程规范化建设,需要使课程体系紧密对应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平衡,注重专业知识与关联学科知识的整合,提升实践课程育人品质,持续提升专业建设的科学性与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课程人才培养高等院校课程规范化建设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现实转向与创新路径

    彭晴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传播教育数智化转型是新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和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激活了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质生产力,以可视化应用场景延伸了教学空间,以定制化数据资源重构了教学方式,以实效性话语模态激发了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数智化转型仍面临着场景"脱域"、信息"去中心化"和规范"失序"等诸多挑战.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持续夯实教育数智技术底座,优化共享教学数据资源,强化师生数智素养意识,以精准定位数智课程目标,深嵌主流文化价值,建立教学长效评价机制,切实推动数智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发展,提高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数智化转型以数育人教学空间教学方式教学效果

    乡村治理现代化法治路径优化研究

    曾庆辉刘吉旭
    119-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其法治路径主要是国家制定法和软法规范.而单独依靠制定法路径或软法规范均存在一定的治理缺陷,难以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新格局.研究表明,国家制定法与软法规范融合共治,可以发挥各自的治理优势,还能弥补彼此的功能短板,不失为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想路径.二者融合共治不但存在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还有着丰富的制度支撑和实践佐证.然其融合共治并非完美无缺,法治路径优化的重点应当是确保制定法的规范适用、软法规范的理性生成,并构建二者的衔接融合机制.

    乡村治理现代化制定法软法规范法治路径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