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燃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燃机
内燃机

朱厚国

双月刊

1000-6494

cqnrj@sina.com

023-68614626

400039

重庆市石桥铺渝州路17号

内燃机/Journal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查看更多>>本刊是介绍各类内燃机设计、生产、使用、维修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有:各类柴油机和汽油机的整机及配件的科研设计成果、新产品开发、最新制造技术、装配技术、测试技术、材料与燃料、节能与环保措施、使用维修经验、国内行业综合和发展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动机用电子合成燃料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吴涛阳郑子鑫刘吉绪吴春玲...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持续推进碳减排的背景下,燃料低碳化/零碳化已成为发动机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电子合成燃料(e-fuels)作为一种创新技术路线,能够利用可再生能源并通过碳元素的有效循环实现净零碳排放,对于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e-fuels基本原理,全面总结了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在e-fuels领域的政策和应用进展.同时,对e-fuels的合成技术及经济性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e-fuels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但同时也面临成本高、转化率低等挑战.展望未来,降低生产成本及提高产能将成为e-fuels行业的主要研究及发展方向.

    碳减排电子合成燃料合成技术技术经济性发展趋势

    柴油机SDPF催化剂涂覆策略对NOx排放特性和压降影响的仿真研究

    谭丕强杨晨晖段立爽王梓桐...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满足日益强化的排放法规指标要求,柴油发动机业界开发了选择性催化还原捕集技术(SDPF).SDPF将SCR催化剂涂覆在壁流式颗粒捕集器(DPF)载体上,通过催化还原过程,可以同时减少柴油机发动机排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也解决了SCR原理中发动机排气门导致的温度过低排放控制困难的问题,可以显著改善冷启动下的NOx排放.本文建立了一个仿真模型,并基于发动机台架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标定,研究了SDPF催化剂不同的涂覆策略——催化剂涂覆量和催化剂涂覆比例,对柴油机排放性能和压降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SDPF的压降随着催化剂涂覆量和涂覆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是过量的催化剂涂层导致的压降过高会使NOx转化效率下降;当催化剂涂覆量达到 70g/L时,NOx的转化效率最高;发动机处于低负荷工况时,当催化剂涂覆比例高于 60%左右时,NOx转化效率更高.

    柴油发动机选择性催化还原捕集技术催化剂涂覆排放压降

    柴油机N2O比排放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郭亚辰翟学超王振宇张琳...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一台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柴油机,在台架上分别进行 5 次冷热态下的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orld Harmonised Transient Cycle,WHTC)和 5 次世界统一稳态循环(World Harmonised Steady-State Cycle,WHSC)测试,以测量N2O污染物的比排放.基于所收集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理论方法对所涉及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系统的评定.结果表明,发动机测量过程中的重复性对N2O污染物排放测量的不确定度影响较大.因此,实施规范的预处理流程,确保发动机及其后处理系统运转的稳定性,对于获得准确且符合统一标准的N2O污染物排放测量结果而言尤为重要.

    氧化亚氮不确定度评定排放测试

    基于某柴油机排放烟度及噪声指标要求的燃烧参数优化设计

    顾忠长余磊张永琪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某非道路用柴油机的排放烟度高达 4.99FSN、噪声等级达到 4 级,并伴有撞击异响的问题,进行了排查和优化研究工作.通过听诊器判断气缸盖与机体间存在明显的撞击声,确定异常噪声由燃烧导致.分析原机油束与燃烧室之间的匹配情况,发现燃烧参数设计不合理,继而导致燃油燃烧不充分.针对上述问题,优化了油嘴凸出量、油线夹角及喷雾贯穿率等参数.试验验证的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柴油机烟度排放降至 1.65FSN,降幅达到了 71%;噪声等级也降至 2 级,原有低沉的"嘣—嘣"撞击声几乎消失.

    非道路用柴油机油嘴凸出量油线夹角喷雾贯穿率

    精密偶件智能化插配加工单元设计与研究

    文传奇杨鑫罗付强张云庭...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针阀偶件插配智能化加工需求,设计并建设针阀偶件智能化插配加工单元.对加工尺寸的数据进行分析,改进针阀偶件间隙配对加工方法;构建间隙配对问题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实现针阀偶件间隙配对的最优化,现场使用验证,配对成功率 85%左右;基于迁移学习训练光学字符识别(OCR)模型,识别针阀体生产顺序号,识别准确率达 95%,并将针阀偶件插配过程数据与之关联,实现数据自动记录,便于质量追溯.

    加工单元遗传算法图像处理光学字符识别

    喷射控制对燃用汽油与甲醇发动机全负荷性能研究

    孙晓东任全水李红洲朱云峰...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环保和能源问题的日益凸显,甲醇作为一种替代燃料在发动机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在发动机试验台上采用同一台发动机,通过切换汽油和甲醇两种燃料,并调整不同的喷射压力和喷射相位,通过试验来验证这些变化对发动机全负荷性能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性能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旨在为发动机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甲醇燃料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

    甲醇喷射压力喷射相位全负荷性能

    中冷器压降对船用相继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张洋洋楚仕超付永刚鲁承世...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继增压技术的运用能够兼顾中高速船用柴油机在低速和高速下的性能指标要求,弥补了发动机转速跨度较大时普通增压技术的不足.在该技术实施过程中,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其他部件仍然可能对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指标产生影响.本文在一台 16V船用相继增压柴油机上,通过耐久试验,研究了中冷器压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中冷器压降的增大,进气流量减小,导致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烟度和涡轮前排气温度也随之上升.同时,增压器压气机的运行逐渐接近喘振区,从而显著增加了增压器发生喘振的风险,对发动机的经济性、排放性、动力性和可靠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需要对中冷器前后的压降进行监控,并定期对中冷器进行维护保养,必要时还需进行更换.

    船用柴油机中冷器压降相继增压油耗率烟度

    基于自增强理论的船用柴油机高压油管设计

    陈康周家勇肖朝南林小雪...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燃油系统压力的提高,高压油管需要进行重新设计或强化.基于自增强理论,对高压油管三向应力与等效应力进行理论分析,并对采用自增强工艺前后的高压油管进行对比计算,进一步开展该工艺下的高压油管关键参数的影响研究,得出油管外径与自增强压力对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MPa工作压力下未经自增强处理的高压油管内壁面区域已发生塑性变形,而经自增强后的高压油管则处于完全弹性状态;自增强后油管的最大等效应力对油管外径的变化不敏感;自增强压力并非越高越好,自增强压力过高,最大等效应力也将增加.

    高压油管自增强弹塑性应力分析

    某重型柴油机怠速窜油问题研究

    钱飏王坚钢卢祥林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动机活塞环同气缸套、活塞一同起到对燃气和机油的密封作用.但在大排量国六柴油机中,进气节流阀的应用使发动机缸内负压峰值增大,持续时间延长.当车辆长时间处于怠速或倒拖工况时,缸内负压可能超过活塞环的密封能力极限,从而使得曲轴箱内的机油持续被吸入气缸内,最终累积至排气管甚至后处理系统中.本次研究基于某 13L重型柴油机售后排气歧管漏油的故障,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在进气节流阀最大 80%的关度下,缸压负压峰值可达-30kP.从理论上分析了活塞组件的可能影响因素,利用流体仿真软件对不同单一变量下的反窜气水平进行了模拟,以初步验证理论分析.最终,在发动机台架上通过持续 12h的怠速淌油测试以及 100h的机油消耗测试确认了仿真措施的有效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道气环上梯角相对环槽由小 21′改为大 35′后,怠速机油消耗降低 65%;第二道气环闭口间隙加大 0.5mm,怠速机油消耗降低 52%;增大气环弹力对怠速机油耗无明显影响;油环弹力增大 50%时,怠速机油耗降低了 26%.

    活塞环怠速负压窜油柴油机

    某型喷油泵凸轮滚轮异常磨损故障分析

    田梦江徐伟王春文杨清...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型喷油泵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凸轮滚轮异常磨损问题,从设计、原材料、热处理、机械加工、装配以及维保等多个维度构建了故障树,逐项进行分析排查.分析结果显示,导致凸轮滚轮异常磨损的直接原因是滑油供给不足及润滑效果不佳,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操作不当.提出了规范操作流程,在喷油泵上增设滑油加注警示牌等改进措施.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本文提出的针对喷油泵凸轮滚轮异常磨损故障的体系化分析方法,为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柴油机喷油泵凸轮滚轮异常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