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周建忠

双月刊

1673-2359

xbzsb@ntu.edu.cn

0513-85012866 85012867

226019

江苏省南通市啬园路9号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南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每期160页。刊号:ISSN1673-2359,CN32-1754/C。原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创刊,1991年起国内外公开发行,2005年改现刊名。现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邓小平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贡献

    尚庆飞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重要方法论贡献.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本思想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根本价值方向,以解放思想的态度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创新空间.二是坚持毛泽东思想和反思毛泽东晚年失误相结合,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坚持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其中关于现代化的战略思考和实践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展开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反思毛泽东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性失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展开创造了条件.三是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谋划战略图景,实现了创新探索与把握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四是坚持借鉴西方文明和拒绝"西方中心论"相结合,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理念.

    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方法论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贡献

    王亚茹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亦是中国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领导人民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使得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未竟的现代化事业成为全民共识和时代强音.他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标识性概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来阐释和涵养其科学内涵、实践要求、战略目标,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提供了宝贵理论资源.他开创性地把党的领导同现代化有机融合,旗帜鲜明地提出党的领导关乎前途命运,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政治底色和制度保证.他从历史纵深、全球视野和整体思维的角度审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既强调独立自主、对外开放,又坚持自力更生、互利共赢,同时注重多元平衡、安全高效,为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引.

    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改革开放

    精神的机器,抑或生命的魔法——艾吕勒与德勒兹之间的技术哲学之辨

    姜宇辉
    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的技术哲学正在普遍经历着经验转向和物转向.但这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技术与精神这个看似古旧却仍然极具当下现实性的问题.当代语境中关于技术之精神性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三个主导方向.一是如穆尔和纳斯鲍姆那般重归古希腊,重思技术与悲剧精神的内在关联.二是如艾吕勒那般直面当下的技术社会,深刻批判各种精神技术与精神机器,并试图以去根基之力进行回应乃至变革.三是在德勒兹那里得到深刻阐发的魔法概念.它不仅将精神性与内在性密切关联在一起,更是经由对诸多神秘主义文本的重释,重新敞开了因果断裂和幽深能量这两种极具去根基意味的道路.

    技术精神性实质性艾吕勒德勒兹

    社会科学现代性问题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关于沃勒斯坦"否思"的"否思"

    崔延强陈孝生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性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绕不开的研究主题.沃勒斯坦作为一位颇具创见的社会学家,对于社会科学的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否思".他指出,社会科学的起源和制度化同现代世界体系息息相关,现代世界体系在形塑社会科学的同时,也导致社会科学天生带有民族国家分析单位的束缚、经典式分科的藩篱、偏狭的欧洲中心主义以及虚假的"价值中立"等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为此,必须以世界体系为分析单位,采用一体化学科方法,重建历史社会科学,从而超越现代性.沃勒斯坦的主张虽不具有现实性,却迈出了具有启发性的一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对沃勒斯坦的"否思"进行再"否思",以摆脱"学徒"模式为首要前提、以重大问题为学科导向、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基本理念、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目标,为破解社会科学的现代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社会科学现代性问题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沃勒斯坦"否思"的"否思"

    民营经济促进法制定的宪法基础

    陈云良朱文辉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必须围绕宪法展开,宪法理念、宪法依据、宪法功能、宪法统合构成了民营经济促进法制定的最根本指引.宪法至上和法律至上、平等保护、调控社会的宪法理念是民营经济促进法制定的实质基础.基于促进型法的立法定位,宪法有关国家根本任务、基本经济制度的确认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构成了民营经济促进法制定的宪法规范供给,是民营经济促进法制定的形式基础.依照"国家—市场"的二分框架结构,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定应立足全局,以提升民营经济能力和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来促进国家能力建构、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来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实现对应的宪法功能.体系化是科学立法的关键维度,民营经济促进法在纵向上要合理衔接宪法、地方民营经济立法,横向上应与同位阶立法实现协调统一,体现相应的宪法统合.

    民营经济促进法宪法理念宪法依据宪法功能宪法统合

    论民营经济发展的经济法促进

    甘强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治是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发展促进法"的经济法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较为体系化的经济法促进理论.经济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实质公平,促进的主体结构是多元主体,促进的规范载体是促进型规范,促进的运行机制是规制模式,促进的制度主要是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和融资支持制度等重要制度,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原则,其内在逻辑是:秉持实质公平的价值追求,政府、社会中间层组织和数字平台等多元主体依据促进型规范,采用规制模式和重要制度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应当重视经济法理论的运用,发挥经济法的促进作用.

    民营经济法治经济法经济法促进理论民营经济促进法

    民营经济税法平等保护的制度内涵及其体系化建构

    黄卫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为国家二次分配奠定了重要财源基础.但一些地区税收规范制定的主观性较强、实施较为随意,尤其在某些税收优惠的实施上对民营企业区别对待,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仍相对较重.民营经济在宪法层面与其他经济形式身份平等、责任平等、救济平等.税收公平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全社会的公平程度.课税平等表征横向的税收公平即具有相同给付能力的纳税人课予相同的税收,量能课税表征纵向的税收公平即具有不同给付能力的纳税人承担正确的税收义务.民营经济税法平等保护的备案审查主要采用的是"恣意禁止"模式,课税平等与否是经比较的结果,如果可以由财政、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寻绎作出差别处理的动机,抑或由事物本质可以得出必须就所涉事件作不同处理的,则该差别处理即合法.比例原则更为注重规范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联,在以比例原则作为税收规范的审查标准时,必须先确认税收规范目的合法与否.再探究所采取的手段对于目的之达成是否适当且必要,该步骤与"恣意禁止"模式相比较,显示以比例原则作为审查标准的明确性特征,也使得对税收规范的审查强度得以提升.民营经济税法平等保护确立的意义在于宪法层面民营企业的财产权保障,在于税法层面横向课税平等以及纵向量能课税的保障,更在于消除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歧视性政策,以改善优化营商环境进而激发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

    民营经济税收法定量能课税比例原则

    资源能力进阶、多层次治理与乡村产业韧性发展

    孙良顺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存在资源束缚,如果不能根据乡村的发展境况来拼凑零碎资源、利用发展资源、协调潜在及已有资源,乡村产业将难以形成,更难以达成韧性发展.在面对政策性机会、市场机会,应对自然灾害、经济环境与政策变化等冲击时,乡村只有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的情况,采取与之适配的资源行动,实现"资源整合能力—资源延伸能力—资源再构能力"的进阶,才能推动内生能力的重塑,形成"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变强"的产业韧性发展进路.资源能力进阶是乡村产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打破资源束缚、保持核心竞争力、达成韧性发展的根本所在,形成多层次治理机制是乡村产业韧性发展的保障.应从破解政策单向供给、完善政策资源配套、增强政策整体效能、适应政策对象差异等层面,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政策供给力,精准高效地释放政策红利,助推乡村产业发展主体顺利实现资源能力进阶.

    乡村产业韧性发展资源状况资源行动资源能力政策供给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的差异比较——来自长三角等五大城市群的证据

    王娟
    9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精特新"企业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水平方面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基于2016-2022年数据,分析五大国家级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的路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五大城市群数字普惠金融均显著地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等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依然保持稳健.第二,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企业或城市层面均存在"规模偏向".第三,机制分析表明,城市群本地化创新能力会放大数字普惠金融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促进作用.鉴于此,建议打造更多维度、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加大对非一线城市、小型"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资源倾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打造创新高地.

    数字普惠金融专精特新城市群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

    杨仁发陆瑶
    10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沿线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基于2010-2021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在理论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影响共同富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该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推动共同富裕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异质性表明,城市及城市群区位、城市规模和城市特征属性不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三,机制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流动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来提升共同富裕.第四,进一步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存在衰减特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挥区域战略政策红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基础设施人口流动区域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