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工程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工程技术
宁夏大学
宁夏工程技术

宁夏大学

何建国

季刊

1671-7244

xuebaoe@nxu.edu.cn

0951-2061708

750021

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宁夏工程技术/Journal Ningxia Engineer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及时向社会报道同宁夏产业有关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交流经验和探讨问题的场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激光诱导钛合金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时间分辨测量

    胡桢麟高阳林楠郭连波...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波长为 532 nm的纳秒脉冲激光器为激发源,使用中阶梯光栅光谱仪和增强电荷耦合器件(ICCD)获得了激光诱导钛合金等离子体的时间分辨发射光谱;基于发射光谱,利用玻尔兹曼图法和萨哈-玻尔兹曼图法计算了等离子体电子温度;采用斯塔克展宽法计算了电子密度.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玻尔兹曼图法,萨哈-玻尔兹曼图法可提供更为准确的电子温度计算结果.此外,光谱采集门宽的增大会导致等离子体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计算值的减小.以上研究结果为钛合金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分析提供了实验指导.

    钛合金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电子密度时间分辨测量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铵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进展

    张新杨张杰王佐书汪德伟...
    7-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的消耗,寻找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铵离子混合电容器作为一种清洁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在电能存储领域备受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铵离子混合电容器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优点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重点关注了电极材料的研究现状,如锰基氧化物、钒基氧化物、钼基化合物等,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铵离子混合电容器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本文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清洁能源超级电容器铵离子储存电极材料电化学储能

    "无机粒子-无纺布"协同改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增韧机理

    康少付范航天瞿立李进...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性能较差、易发生分层损伤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SiC粒子和热塑性共聚酰胺(PA)无纺布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进行增韧改性的技术,在层间构筑一种"无机颗粒/热塑性纤维/树脂基体"多组分多尺度增韧相体系,对比分析改性前后复合材料的Ⅰ型、Ⅱ型层间断裂韧性和耐热性,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揭示其增韧和耐热性机制.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CFRP材料相比,当SiC填充量(质量分数)为 1%、PA无纺布面密度为 25 g/m2 时,改性CFRP材料Ⅰ型层间断裂韧性(GⅠC)和Ⅱ型层间断裂韧性(GⅡC)分别提高了 52.7%和 222.6%.无机粒子的阻滞效应、纤维的桥连效应和基体树脂的塑性变形是其主要增韧机制.

    碳纤维复合材料无机粒子无纺布增韧机理耐热性

    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片取向结构复合电介质材料

    王健王宝慧谭永涛
    23-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化薄膜电容器因其具有超高功率密度而在新能源行业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提升薄膜电容器的储能密度,将高绝缘氮化硼纳米片(BNNS)引入到聚偏氟乙烯(PVDF)基聚合物中以制备电容器用高储能复合电介质材料,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实现BNNS均匀取向的分布.结果表明,均匀取向分布的高绝缘纳米片可以抑制载流子迁移并提升复合材料的击穿场强.结合相场模拟分析可知,均匀取向分布的BNNS结构能调控外电场分布且更有效地阻滞复合材料被击穿,最终在396 MV/m的电场强度下实现高达 10.5 J/cm3的储能密度.

    复合电介质静电纺丝BNNS击穿场强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宁夏沿黄城市带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路畅黑正军席睿唐莲...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水足迹理论从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角度对宁夏沿黄城市带水资源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不同城市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子,剖析了 2010-2019 年宁夏沿黄城市带不同城市间水资源承载力的内部差异,根据变异系数找出各个城市影响最明显的指标,为后续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水资源均比较匮乏,但各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生态保护措施等不同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研究期内,除中卫市外,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均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中卫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恢复较好,其他3 个城市相对不足.

    水足迹水资源承载力主成分分析影响因子变异系数

    夹砂层位置对膜孔灌氮肥自由入渗特性的影响

    陈琳艾南竹费良军王亮...
    35-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夹砂层位置对层状土膜孔灌氮肥自由入渗特性的影响,选用粉壤土和砂壤土,设置 3 个夹砂层位置进行膜孔灌自由入渗试验.结果表明,在夹砂层位置为距表层土 5~10 cm,10~15 cm,15~20 cm的 3 种处理中,各处理的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规律、湿润体内含水量、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布规律均有所不同.夹砂层的位置越靠近表层,减渗效果越大,累积入渗量越小,水平方向湿润锋面运移距离越大;入渗过程可分为 2 个阶段,第 1阶段是水分运动到土砂交界面之前,第 2 阶段是水分运动到土砂交界面后,利用Philip和Kostiakov入渗模型来描述累积入渗量与入渗历时之间的关系,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层状土的土壤含水量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其铵态氮和硝态氮分布规律受夹砂层位置的影响较大.综上所述,夹砂层位置变化对膜孔灌氮肥自由入渗具有明显影响.

    层状土夹砂层膜孔灌自由入渗铵态氮硝态氮

    干湿循环下重塑粉质黏土湿陷变形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吴向峰张卫兵蒋佳莉马桂平...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粉质黏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湿陷变形规律,以银川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制备不同饱和度和压实度的试样,进行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湿陷变形试验.结合多因素交互作用的显著性分析法,对不同影响因素下湿陷变形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压实度及饱和度对湿陷变形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中低饱和、高饱和土体,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度对减缓湿陷变形作用显著性不同,且减缓效果与干湿循环过程相关.干湿循环次数、压实度、饱和度的三因素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三因素显著性均为强,交互作用对湿陷变形率显著性程度不同.为减小压实度和饱和度对地基变形的影响,建议初始压实度不低于 95%,且不宜超过最优含水率所对应的饱和度.

    干湿循环湿陷变形交互作用

    压滤渣粉活性及其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研究

    王宁辉张晓静熊梓铭汪一铖...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搅拌站压滤渣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分析了其矿物组成,利用化学滴定法和热重法分析了压滤渣中未水化水泥的近似含量,并研究了搅拌站压滤渣粉对水泥胶砂需水性、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压滤渣中矿物种类稳定,相对于水泥,压滤渣粉的需水量增加;存放 18 d,压滤渣中未水化水泥质量分数约为 27.7%,活性较低,粉磨处理对提高压滤渣粉活性影响不大;相对于原状压滤渣粉,粉磨处理后的压滤渣粉对水泥胶砂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提升效果甚微.磨细压滤渣粉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性能低于基准组,且在 28 d时的干燥收缩率达到最大,标准养护28 d时压滤渣粉混凝土的表面存在不连续的纤维状C-S-H凝胶,分布零乱,没有形成网状结构.

    压滤渣粉水泥胶砂力学性能需水性水泥含量

    Al改性SBA-15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行为研究

    吕俊敏陈瑶瑶田彦花范素兵...
    54-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Al,Fe,Cu,Mn等金属改性制备了M-SBA-15 分子筛材料,对比分析了不同金属改性SBA-15 分子筛对四环素的吸附性能;利用SEM,N2 物理吸附对Al-SBA-15 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改性时间、pH、温度、四环素质量浓度等因素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并且采用动力学模型、等温线模型和热力学模型分析了Al-SBA-15 对四环素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Al-SBA-15 对四环素的吸附效果最好,最佳吸附条件为N(Al)∶N(Si)=0.35、改性时间 3 h、pH=6.0、温度 298 K;伪二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Al-SBA-15 对四环素的吸附动力学行为,颗粒内扩散不是吸附速率的唯一控制步骤;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描述Al-SBA-15 对四环素的吸附行为,表明该过程以多层吸附为主;热力学分析显示Al-SBA-15吸附四环素是自发的、混乱度降低的放热过程.

    四环素Al-SBA-15吸附行为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

    宁东基地燃煤电厂原料煤及副产品中稀土元素富集规律研究

    刘晶黄鹏程马永祥郭伟勇...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了宁东基地鸳鸯湖电厂、马莲台发电厂原料煤及副产品中稀土元素的质量比并探究了稀土元素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鸳鸯湖电厂原料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系数表现为正常;马莲台发电厂原料煤中La,Ce,Y的富集系数表现为轻度富集,其余稀土元素的富集系数表现为正常;两个电厂原料煤中的轻稀土相对于中稀土及重稀土明显富集;煤燃烧后稀土元素主要富集在炉渣、粗灰、细灰中,并且更容易富集到细灰和粗灰中,炉渣次之;副产品中的稀土元素与原料煤中的稀土元素分布规律类似,即相比于中稀土和重稀土,轻稀土相对富集.

    粉煤灰炉渣稀土元素富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