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孙涛

月刊

1674-6309

nyxb@nxmu.edu.cn,nxmuxb@163.com,nyxuebao@sina.com.cn

0951-4091605

750004

宁夏银川市胜利街692号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刊物,主要反映本院科研、教学、医疗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报道国内外医学新动态,以促进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鱼藤酮激活AMPK-ULK1信号通路诱导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自噬

    常笑语薛姝婧曹红亭吴阳...
    865-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鱼藤酮对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RTAEC)自噬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方法 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和鱼藤酮组[1、2、4 mg·(kg·d)-1],各组分别干预28 d.实验前后分别记录大鼠体质量、血压和心率;HE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和心脏组织病理生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及自噬小体发生.细胞实验分组:Con组、DMSO组和鱼藤酮组(20、100和500 nmol·L-1),分别处理24 h,用活性氧(ROS)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筛选鱼藤酮干预最佳浓度后,选取500 nmol·L-1进行后续干预.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化合物C(CC)在鱼藤酮处理前2 h干预细胞;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胸主动脉自噬相关因子及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UNC-51样激酶1(AMPK-ULK1)通路的改变.结果 与DMSO组相比,鱼藤酮组体质量增长量减少(P均<0.01);鱼藤酮对大鼠的血压和心率没有影响(P均>0.05);HE结果显示,鱼藤酮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伴有缺损,且心脏组织纤维排列紊乱、断裂;透射电镜结果发现,鱼藤酮组胸主动脉和心脏组织伴有结构异常及自噬小体出现;随着RTAEC鱼藤酮干预浓度增大,ROS产生水平增加(P<0.01),而ATP的生成减少(P<0.01);RT-qPCR结果显示,与DMSO组相比,LC3和P62的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P均<0.01);信号通路相关因子AMPK和ULK1的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P均<0.01);加入AMPK抑制剂CC,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与500 nmol·L-1组相比,LC3表达降低(P<0.01),P62 表达上调(P<0.01);AMPK 和 p-AMPK 表达减少(P均<0.01),AMPK 的下游因子 ULK1及 p-ULK1表达均减少(P均<0.01).结论 鱼藤酮可促进RTAEC发生自噬,而其自噬机制可能是通过AMPK-ULK1信号通路介导.

    鱼藤酮胸主动脉内皮细胞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UNC-51样激酶1自噬

    蛋白激酶D3血管内皮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构建及表型分析

    张茜马军虎海霞马睿婷...
    873-87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Prkd3血管内皮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并分析其表型,探讨血管内皮细胞上Prkd3条件性敲除小鼠的敲除效率及可能的表型.方法 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血管内皮细胞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即分别构建Prkd3flox/flox小鼠和Cdh5-Cre工具小鼠,再将两者进行交配,筛选得到Prkd3血管内皮条件性敲除小鼠(Cdh5-Cre;Prkd3flox/flox,简称Prkd3△EC).在血管内皮细胞内特异性敲除Prkd3,通过鼠尾PCR法进行基因型鉴定;分离肝血窦内皮细胞并用Western blot检测敲除效率,通过功能学及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估内皮细胞中Prkd3缺失对肝脏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Prkd3△EC,敲除效率大于90%.表型分析发现,Prkd3△EC小鼠表现出自发性肝纤维化,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P<0.05);通过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发现肝脏中胶原纤维增多,血管周围的纤维成分明显增多(P<0.05).表明血管内皮细胞中Prkd3缺失能够诱发自发性肝纤维化.结论 成功构建了Prkd3△EC,该条件性敲除小鼠的肝脏存在自发性肝纤维化情况.

    Prkd3血管内皮细胞条件性敲除小鼠Cre/LoxP系统肝纤维化

    IL-33介导巨噬细胞极化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reg/Th17失衡

    谭希刘慧芳王晶胡婷婷...
    878-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白细胞介素(IL)-33介导巨噬细胞极化对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Th17)失衡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NSCLC住院患者(NSCLC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Th17、Treg及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的数量;使用磁珠法分选NSCL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对照组外周血CD4+T细胞,并使用IL-33诱导巨噬细胞极化,将NSCLC组IL-33极化后的巨噬细胞与对照组CD4+T细胞共培养;RT-qPCR法检测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水平及共培养后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叉头蛋白P3(FOXP3)mRNA水平;CBA多因子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IL-10、TGF-β的含量.结果 外周血中,NSCLC组CD14+CD68+CD86+CD206-样 M1、CD14+CD68+CD86-CD206+样 M2 巨噬细胞比例及 CD14+CD68+CD86-CD206+样M2/CD14+CD68+CD86+CD206-样 M1 均高于对照组(P 均<0.05),NSCLC 组 Treg 细胞水平及 Treg/Th17 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IL-33诱导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 mRNA、TGF-β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增加(P均<0.05);IL-33诱导的巨噬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后,FOXP3 mRNA水平高于与M0、M1共培养组(P<0.05).结论 IL-33能够促进NSCLC中巨噬细胞M2极化,M2巨噬细胞促进Treg/Th17比例增加,上调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可能与其促进IL-10、TGF-β分泌增多有关.

    非小细胞肺癌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33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

    CIRBP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促癌功能研究

    俞梦楚王枚董辉张旭...
    886-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BP)对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促癌作用.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CIRBP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建立CIRBP基因沉默和过表达的慢病毒稳转SKOV3细胞株,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法、细胞划痕法分别检测细胞的增殖、凋亡、周期和迁移,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β-catenin核转位,采用RT-qPCR检测CIRBP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IRBP、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磷酸化β-连环蛋白(p-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结果 CIRBP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下调(P<0.05),成功构建CIRBP沉默和过表达细胞模型,CIRBP沉默导致细胞增殖、迁移能力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G0/G1期比例上升(P<0.05),β-catenin蛋白核转位水平下降(P<0.05),β-catenin蛋白水平下调(P<0.05),而p-β-catenin蛋白水平上调(P<0.05),CIRBP的过表达则相反.结论 CIRBP促进β-catenin的表达和核转位,从而影响卵巢癌的进展.

    卵巢癌卵巢癌细胞SKOV3冷诱导RNA结合蛋白功能和机制

    泛癌分析揭示SREK1在低级别胶质瘤中促进CD274表达

    刘东刘媛张淑灵王玉祥...
    893-902,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剪接调节谷氨酸和富赖氨酸的蛋白质1(SREK1)在多种肿瘤中的泛癌分析,揭示SREK1在泛癌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在线数据库GEPIA 2、TIMER 2.0、TISIDB和cBioPortal分析SREK1表达对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在低级别胶质瘤(LGG)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遗传变异的特征及其表达对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和免疫—肿瘤靶基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LGG肿瘤组织中,SREK1表达与记忆B细胞、活化的CD4+T细胞、Th2细胞、中性粒细胞、NKT细胞以及单核细胞和CD56dimNK细胞的浸润存在相关性(P均<0.05).SREK1与免疫—肿瘤靶基因如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Ⅰ型干扰素受体1(IFNAR1)、核受体亚家族3C组成员1(NR3C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面抗原分化簇274(CD274)等表达在LGG中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SREK1是LGG患者的危险因子之一,可能通过促进CD274的表达来加剧LGG的进展.

    剪接调节谷氨酸和富赖氨酸的蛋白质1低级别胶质瘤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Ⅰ型干扰素受体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免疫—肿瘤靶基因

    Ⅰ期浸润性肺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李玉婷梁盼盼王靖高洁...
    903-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Ⅰ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探索影响Ⅰ期浸润性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行肺结节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 Ⅰ期浸润性肺腺癌的患者203例.采用查阅复诊病例资料或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临床资料、病理学资料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3例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122例,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年龄(59.49±9.12)岁,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6.55%、92.12%,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51%、99.01%.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分期Ⅰ B期、高级别组分存在、术后辅助治疗与术后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高级别结构存在、亚肺叶切除术、术后辅助治疗与术后总生存期(OS)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及高级别结构存在为术后PFS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亚肺叶切除术与高级别结构存在为术后OS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高级别结构的存在是 Ⅰ期浸润性肺腺癌术后复发、肺癌相关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肺癌肺腺癌预后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

    基于人工智能与影像医生对肺结节检出效能的应用价值

    贺呈祥栗欣张怀瑢
    911-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与影像医生对肺结节检出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胸部CT检查病例100例.根据阅片对象不同分成3组,人工阅片和2款人工智能(AI)医学影像辅助诊断软件进行阅片诊断,计算比较3组肺结节的检出率、漏诊率和假阳性率等.结果 100例患者筛查检出肺结节共652枚,2款AI组检出率和不同位置结节检出率均高于人工组(P均<0.05),而2款AI组漏诊率均低于人工组;2款AI组中等结节及小结节检出率高于人工组(P均<0.05),但对大结节检出率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91,P=0.086).结论 AI对于肺结节的检出效能高于影像医生,可辅助影像医师进行肺结节的筛查及诊断工作.

    肺结节人工智能检出率

    关于启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公告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914页

    伴有骨质破坏的单侧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研究

    杨敬邵辉张丽萍马政...
    916-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伴有骨质破坏的单侧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44例伴有骨质破坏的单侧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患者的电子鼻咽镜下特点、影像学特点、细菌培养结果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44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与其他鼻窦炎相比无特殊性.镜下所见患侧鼻腔中鼻道向内膨隆、黏膜水肿、大量白色脓涕潴留并脱向鼻咽部.影像学特点,CT表现为单侧上颌窦腔内均匀低密度影填充,上颌窦口周围有骨质破坏,其中钩突尾端破坏最显著;MRI表现为T1窦壁黏膜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患侧上颌窦腔内呈均匀低信号,增强后无强化,T2患侧上颌窦腔内见囊液性信号填充,中心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影,窦壁黏膜呈结节样增厚.在结构上,与健侧相比,患侧筛泡截面积比健侧大(P<0.05),鼻窦炎在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狭窄侧比宽敞侧多(P<0.05);一般细菌培养阳性率为77.27%(34/44).共分离出 9种细菌,排在前3名的菌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0.91%(18/44)、草绿色链球菌31.82%(14/44)和星座链球菌9.09%(4/44).结论 单侧慢性细菌性上颌窦炎的骨质破坏仅限于上颌窦口周围,以钩突尾端破坏为主;患侧筛泡肥大、鼻中隔偏向患侧可能是窦口阻塞的影响因素;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可能是此类鼻窦炎的致病菌.

    鼻中隔偏曲鼻窦炎上颌窦炎细菌学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HbA1c水平与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关系

    张凤飞王亚鹏王瑞肖
    92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宁夏某三甲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的T2DM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HbA1c水平与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关系.结果 女性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低于男性(P<0.05);不同HbA1c水平的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bA1c与FT3、TSH水平呈负相关(P均<0.01);HbA1c与FT4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T2DM患者不同HbA1c水平能够影响甲状腺激素代谢.

    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促甲状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