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

秦富

月刊

1000-6389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870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经济问题/Journal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探索农村改革,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促进学科发展。办刊特点:学术理论性 探索超前性 实践指导性刊登内容:理论上需要探索的,学术上需要研讨的,社会上极其关注的,实践上亟需回答的。读者群:经济和农村经济领导和实际工作者、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农经学会会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马晓河杨祥雪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于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基础,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作用机制、困难挑战与现实问题、政策思路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体上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其发展过程既具有诸多现实优势条件也面临一些困境和难题,因此要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供给有效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效率、加强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任务,促进资源要素特别是科技、人才等稀缺要素高效合理配置,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

    罗必良耿鹏鹏
    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而生产力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区别于以大量资源投入来谋求农业增长与食物供给的传统生产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亟需新的生产力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生产力的理论创新,也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创新.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大国小农"向"大国强农"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基础、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基本的方向是,着力推进从传统要素到重构基要函数的根本性转变;从能源农业到数智型农业的跨越性提升;从种子技术到"五良法"的匹配性延伸;从大食物观到大国土资源观的创新性配置;从食物生产到农业功能拓展的突破性转型;从农民队伍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系统性培育.要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驱动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强国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基本思路

    杨颖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涉农关键性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意蕴来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更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步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多个阶段,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变迁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思路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关键、以坚持共富为要作为方向、以坚持要素高配作为抓手和以坚持创新驱动作为核心.

    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创新驱动

    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毛世平张琛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新的动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是"新"和"质","新"表现为技术应用新、产业业态新、发展模式新、价值创造新,"质"表现为生产力的质态新和质效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遵循与延伸,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力的一脉相承,也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对农村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要.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创新和质态创新的路径推动了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代表的农业质效提升,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数字技术、育种技术、农机装备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将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实践应用场景.未来,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数据要素×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机智能装备技术提档升级、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农业中应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加强农业科技性人才队伍建设.

    新质生产力农业强国技术进步数字化

    传统产业改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选择策略——兼论对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形态,具有制造模式智能化、产业形态融合化、生产结构绿色化等突出特征.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虽然产业政策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战略性地部署未来产业,但首要的重点任务还是要推动对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这项工作,需重点关注"集成陷阱"和"中小企业陷阱",实现改造模式的变革.江苏的实践经验表明,构建一个由产业集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政府、行业协会等支撑部门有机结合的高效协作体系,以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模式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对焕新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农业作为典型的传统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也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降成本、调结构、增效率、提质量、保安全等方面的赋能效应.当前以智改数转网联为主体内容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重视农业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质态的劳动要素;二是要加强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出现数字鸿沟;三是健全农业产业链数据库及共享机制,消除生产经营主体间的信息孤岛.

    新质生产力智改数转网联传统产业农业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

    高帆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立足新时代发展背景提出的经济概念.本文将这一概念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相联系,在梳理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产业维度对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进行再审视,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取决于产业"三力":产业形态重构力、产业结构重塑力、产业跃迁支撑力.在产业形态重构力方面,新时代我国农业的市场需求、生产方式、流通体系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内部存在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农业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一大来源.在产业结构重塑力方面,新时代我国农业对非农部门发展具有基础作用,包括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内的非农部门对农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不同产业间的协同功能得以凸显.在产业跃迁支撑力方面,生产关系维度的经济制度完善,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支撑功能,新时代我国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需着力完善与农业需求扩展、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组织创新、城乡要素流动、社会秩序平稳相关的经济制度.

    新质生产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形态产业结构城乡融合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测度与实证

    龚斌磊袁菱苒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重要抓手.本文关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研究和实证研究:第一,在测度体系方面,回顾了以索洛余值、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为代表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传统测算体系,并对该体系的主要缺陷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变系数模型和新增长核算法等前沿方法,以技术创新导向、农业特征导向和多维目标导向为核心线索,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体系进行了重构,并以农业数智化技术为例,展示了新测度体系的应用.第二,在实证评估方面,本文从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一方面,对三类主要研究范式进行了归纳;另一方面,对简约式模型和结构式模型两大方法各自的优势、局限和应用场景进行了比较.此外,本文进一步对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测度研究和实证评估进行了展望.

    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农业生产函数农业生产率

    农业新质生产力: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高原马九杰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对农业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业链上的组织、分工和协作进行创新性转化,进而在农业领域和乡村地区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长足积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一系列聚焦"三农"领域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了必要前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实践落地,应注重技术创新与乡村物质及社会特性相适应,也应重视通过包容性的产业链变革助力新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化为新增价值.

    农业新质生产力生产力的概念内涵技术创新价值创造组织、分工和协作创新

    "千万工程"变迁的逻辑及启示

    王成军庞婧李雷
    95-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3年,习近平同志立足于浙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谋划并持久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本文梳理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以来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变迁阶段,基于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分析框架,厘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嬗变规律,形成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浙江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历了政府主导、政府引导农户参与、农户主动参与三个阶段.第二,社会共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社会基础,且通过影响环境整治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政府与农户的效用水平,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变迁参与主体的内在驱动力.第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持续深化,逐步从外在的环境治理,升级到内在的乡村经营,形成了迈向"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长效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制度变迁

    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测度及评价

    崔钊达余志刚
    10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科学评估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1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村庄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4个维度构建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泰尔指数对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的时变特征、省际差异及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分维度来看,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规划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发展水平最低.(2)从发展趋势来看,省际间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可大致划分为稳步上升型、波动上升型和波动减弱型;大部分省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分维度来看,可划分为村庄规划建设引领型、公共服务与治理效能提升引领型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型.(3)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呈"东部—西部—中部—东北"递减态势,不同维度中各区域的发展态势存在差异;中国和美乡村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所导致;区域内差异的分解结果显示,东部和西部区域的内部差异是造成中国区域内和美乡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据此,本文提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需要从不同维度切入,分类施策,同时注重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和美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时变特征省际差异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