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经济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

秦富

月刊

1000-6389

nyjjwt@mail.caas.net.cn

010-8210870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农业经济问题/Journal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探索农村改革,面向农村建设,服务宏观决策,促进学科发展。办刊特点:学术理论性 探索超前性 实践指导性刊登内容:理论上需要探索的,学术上需要研讨的,社会上极其关注的,实践上亟需回答的。读者群:经济和农村经济领导和实际工作者、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农经学会会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数据在农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刘涛雄尹德才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引起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变革的观点已得到普遍认可.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如何基于大数据时代丰富的数据资源与方法开展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具体地,本文提出大数据农业经济预测、基于大数据的农业经济知识发现与因果识别、高频实时农业经济指标构建三种应用思路并进行相应的阐释.同时,本文阐述了利用大数据进行农业经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从加强数据平台建设、注重多源数据融合、重视传统模型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结合三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理论,指导"三农"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数据现时预测知识发现因果识别高频实时农业经济指标

    农业大数据的流动过程和价值创造——基于供需匹配视角的分析

    马述忠濮方清肖赵华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促进了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效率提升和数字化转型,大数据的价值创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农业大数据的特征,从供需匹配视角出发阐述农业大数据的流动过程和价值创造.本文发现农户、消费者、数字贸易平台、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等共同构成农业大数据生态系统,各个主体通过农业大数据紧密连接.在农业大数据价值链的各个阶段,具有供需匹配功能的数字贸易平台在农业大数据价值创造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的大数据应用场景中,数字贸易平台能够提高农户定制化生产和市场适应能力,降低消费者搜寻成本、提高消费者购物体验,降低数字贸易平台交易、营销和流通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

    农业大数据供需匹配农业大数据价值创造

    农村食物市场、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基于Ⅳ-LASS)方法的检验

    王晓兵赵龙强闵师王悦...
    2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食物市场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消费需求和改善农村居民营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22年三省农户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在应用机器学习Ⅳ-LASSO算法筛选出工具变量的基础上,利用工具变量法实证估计农村食物市场对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食物市场发展显著影响了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状况,降低了营养不良发生的概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超重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农村食物市场对不同群体特征的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存在异质性作用,尤其对家庭人均土地规模较小的群体作用效果较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农村食物市场主要通过提高家庭膳食质量和营养摄入两条路径来实现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的改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加强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营养健康提供了经验证据与决策参考.

    农村食物市场膳食质量营养健康Ⅳ-LASSO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实践经验与改革共识

    姜海田双清
    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基于地区发展均衡、主体成果共享的共同富裕内涵,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兼顾"公平""效率"与"可持续"价值逻辑,通过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与农村进步,最终实现乡村地区、全部农民共同富裕.党的百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历了"耕者有其田"、土地集体经营、家庭承包经营和土地"三权分置"等阶段演变,为中国式现代化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铲除落后根源、奠定制度基础、提供经济支撑和强大助力.实践证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坚持了党的全面领导、公平效率与可持续的有机统一、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化改革、持续扩权赋能与差别化政策,尽管经历了一些曲折,总体上始终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站在历史新起点,需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进一步凝聚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共识,从收益分配、产权安排、市场体系、规划利用、生态保护、配套保障等层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扎实成效.

    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共同富裕理论逻辑改革共识中国式现代化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机制——基于江苏兴化"兴村易贷"的案例研究

    彭澎吴敏慧张龙耀
    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对于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江苏兴化"兴村易贷"这一案例,探究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表明,第一,资源警觉是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温和改善的前提条件,而资源价值开发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成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第二,财政资金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承担拓荒成本来拓宽金融服务边界、健全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来降低银行信贷投放风险,撬动金融力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第三,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利用分散知识,打破农村地区金融信息的碎片化,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同时,为金融创新奠定基础.第四,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结合本地经济情况,定制村级集体经济专属金融产品,打造差异化、特色化的产品体系,为村集体资源开发注入金融资金,促进其增收.

    村级集体经济财政金融协同温和改善风险分担与补偿金融创新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农民主体地位实现路径

    公茂刚张云
    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模式探索,其核心特征是联农带农.鉴于此,立足对Y市、Z市、W市的实地考察,构建"共同利益—认同—信任—有效参与"分析框架,并据此分析农民主体缺位的根源在于农民获益有限困境、农民参与成效提升瓶颈及其所造成的认同危机和信任缺失.结合三市典型行政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农民主体地位建构经验进行跨案例分析,归纳农民主体地位实现路径: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带动,完善"农民本位"多方联建机制,推进"新内源式自组织"载体建设;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多元主体公平合作等,拓展共同利益,强化农民认同,实现农民受益主体地位;赋能于农,完善农民激励机制、参与机制与决策程序等,促进农民有效参与,增进农民信任,实现农民行为主体地位,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目标落到实处.

    农民主体地位新内源式自组织共同利益有效参与

    分散土地渐进流转何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基于苏北Z村"渐进规模户"的案例考察

    袁鹏张宗毅李洪波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农户仍将大量存在,其渐进退出农业生产的趋势决定了土地转出时空上的无序,使得大量土地在流转过程中没能实现集中.Z村"渐进规模户"能够通过渐进流转分散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化再配置效率.本文重点分析了渐进规模户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机制,研究发现,渐进规模户通过乡村熟人关系利用、土地流转弹性合约以及"市场+人情"交易等方式实现了分散地块的低成本规模化流入,然后通过对分散地块进行适度整合以及合理的种植决策实现了分散土地的高效利用,在此基础上,扶持政策获取与农机服务的对外供给则缓解了渐进规模户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的资源禀赋约束,由此渐进流转分散土地得以实现规模化经营.

    土地流转分散流转地块整合规模化经营

    家庭视角下的农村陪读现象研究——基于湖南省Y村陪读教育史的个案考察

    王晓慧刘燕舞
    9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回顾性实地调查法,以湖南省Y村8个农民大家庭26个孩子的陪读教育史为例,本文以"家庭"作为分析视角,发现无论是随迁型陪读还是城市化型陪读,对农民做出陪读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家庭目标、家庭收入、家庭分工、家庭周期以及家庭分层.发展型家庭目标、半工半耕的收入结构、合理的代际分工与性别分工、处于有利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中上层农民家庭的教育竞争与城镇化动力等有利于促使农民家庭做出陪读抉择.通过审视近三十年来农村陪读教育史的演变状况发现,国家对农民家庭陪读需求的政策瞄准需要重视农民家庭对政策实施的反应.除市域城市化陪读应让其自然发展外,未来政策瞄准的重点应聚焦于县域和镇域层面的城镇化陪读类型,并着力发展适合陪读劳动力剩余的县域经济.

    家庭视角农村陪读现象农村教育县域经济

    "保险+期货"服务生猪养殖市场风险管理的定价机制与效应分析

    徐媛媛张硕崔小年齐皓天...
    11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立足养殖成本与市场价格双重视角,探讨"保险+期货"服务中国生猪养殖市场风险管理的市场条件、方案设计与定价机制,并基于"价格保险"与"再保险"功能定位,全面探析"保险+期货"风险管理效应.研究发现:(1)波动率和保险周期是"保险+期货"费率决定的主要变量,其中生猪项目费率仅在2个月周期内低于6%;(2)短周期、多批次承保更能适应畜牧养殖循环滚动生产的特点,但其风险转移效率和"再保险"功能发挥受到配套场内期权缺位、手续费与流动性等调仓成本的制约.最后,提出以持续做好市场培育、强化业务风险控制、健全产品供给体系为基础推动"保险+期货"服务生猪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生猪市场风险保险+期货养殖成本风险管理效应

    基于数字治理视角的订单农业履约风险规避机制

    徐攀李杰义
    12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也为订单农业履约风险规避提供了可行路径.本文从数字治理的视角,以浙江安吉县白茶数字治理平台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了以数字治理平台为依托的订单农业履约风险规避机制模型.研究表明,农业标准地场景、农产品直供场景和支农助农场景是订单农业履约风险治理的典型应用场景,订单农业履约风险治理的数字平台建设过程包括基础建设和优化应用两个阶段.其中,基础建设阶段应注重数字化体系标准构建和网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应用阶段应注重数据驱动模型设计、大数据算法迭代以及数字商业模式创新,而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应贯穿于平台建设全过程.订单农业履约风险的数字治理不应拘泥于农产品质量控制,而应在充分考虑农户持续增收的前提下,促进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长效合作及整体利益最大化,从而促进订单农业持续发展.

    订单农业数字治理履约风险风险规避数字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