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日"茶禅一味"的嬗变与差异

    李瑾皓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禅一味"是指禅人在日常生活中,以茶事参禅事,达到入静开悟、参透禅慧的境界."茶禅一味"的形成离不开茶与禅的融合,后来这一禅林佛语在中国宋代被来华学佛的日僧引进日本,并在日本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韵味.文章回顾近代以前茶、禅以及"茶禅一味"在中日两国发展、传播的历史,对茶禅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考察近代以前中日"茶禅一味"的实践,发现中日"茶禅一味"并非意料中的大同小异,而是在仪式学、美学和宗教三方面具有深刻差异.

    茶禅一味中国茶艺日本茶道禅宗

    陆羽两居古信州考

    裴治国
    176-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羽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游历至信州(今江西上饶),先是居上饶之东,号东冈子.贞元初,在信州城北构筑山舍,孟郊来访时,写有《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诗.当时代理信州刺史萧瑜与之交游,相得甚欢.贞元二年(786)冬,因萧瑜回洪州(今江西南昌)主留后事,邀陆羽前往洪州.陆羽此次寓居信州足有两年时间.第二次来信州茶山寓居,在贞元八年(792)末、九年(793)初,陆羽由广州李复幕府北返而来,至贞元十二年(796)迁居蕲州蕲水县(今湖北黄岗浠水),又在信州寓居了三年以上.其间,信州刺史姚骥钦慕陆羽的风范,常来相访,还一起"凿沼为溟渤之状,积石为嵩华之形".

    陆羽姚骥信州上饶茶山

    印度大吉岭地区有机茶叶种植理念与实践探析——以拉贾·班纳吉的玛卡依巴利茶园为中心

    金永丽
    182-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全球有机茶叶生产与消费情况切入,介绍了印度大吉岭地区有机茶叶的生产情况,重点考察了拉贾·班纳吉在玛卡依巴利茶园所从事的有机茶叶的种植理念与实践,分析了其思想来源.其中包括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的整体农耕和生物动力学理论、圣雄甘地的经济自给自足思想和日本哲人和农人福冈正信博士的自然农耕思想主张等.拉贾的有机茶叶种植理念具有印度文化特色,实践难能可贵,但也面临很多客观因素的困扰.

    拉贾·班纳吉玛卡依巴利茶园有机茶叶种植理念与实践

    文明互鉴视角下鸦片战争前中美茶叶贸易及其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窦红双范立君
    18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美关系最初是由茶叶贸易发展起来的.从1784年"中国皇后号"自纽约首航抵达广州,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是中美两国初步建立直接贸易的时期.这一时期,华茶在输美货物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中美茶叶贸易发展的过程也是中美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在中美文明互鉴、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华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今时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明互鉴中美茶叶贸易文化影响现实意义

    中、印茶业的竞争与资本主义特征——《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评介

    马祯
    195-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世界经济史研究一直就资本主义经济是否只出现在西方争论不休.刘仁威(Andrew B.Liu)的《茶业战争:中国与印度的一段资本主义史》选取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商品——茶,通过分析茶叶在晚清和英属印度的种植、加工和贸易,一方面呈现了当时中国和印度茶业如何深度参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另一方面论证了两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地方性特征,以及二者如何在竞争中走上不同的道路.

    茶叶经济晚清中国印度资本主义经济史

    近四十年来国内宋代茶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李精耕曾思莹
    20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四十年来,随着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茶诗研究热度的上升,学界对宋代茶诗的关注和研究也逐渐增多.其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4-2000年,为研究发轫期;2001-2016年,为研究蓬勃发展期;2017年至今,为研究渐趋成熟期.总体上看,近四十年来,宋代茶诗研究成果不算少,但还基本停留在茶诗名家研究,学科交叉研究如茶诗地理学研究还相对较少,茶诗的艺术性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未来宋代茶诗研究还可在宏观把握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理论深度的挖掘,并充分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的优势,从多角度切入,进一步拓展、深入对宋代茶诗的研究.

    近四十年宋代茶诗研究阶段性特点

    《农业考古》投稿须知

    208页

    本刊开展茶产业调研·剪影

    王建平戴方晨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