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农业考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农业考古
农业考古

施由明

双月刊

1006-2335

agarsym@126.com

0791-88592077,88595816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农业考古/Journal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明清方志所见江西茶叶产地与名茶考略

    戴方晨
    6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江西茶文化上接唐宋,传承至今,依据地理分布可划分为南昌及周边地区、赣中地区、赣东北地区以及赣南地区.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的产物,明清时期江西茶叶产地和品种的持续动态变化,反映出茶文化在地域间传播与演变的不同特点.将地方志研究与茶史研究相结合,重新审视和挖掘地方茶文化的历史价值,有助于丰富对不同时期江西茶文化的认识,为理解茶文化在地域社会中的传播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对于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明清时期地方志江西茶文化

    宋代夜间饮茶习俗初论

    刘玉堂钱明昊李振鹏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宋之际,夜间饮茶习俗迅速兴起并成为大众夜间娱乐社交的生活实践.宋代夜间饮茶习俗的兴盛主要由茶叶供需同步扩大、生活环境改善以及茶文化繁荣等因素共同所致,并逐渐演化出活动丰富多彩、群体涵盖广泛、场域空前扩大、目的多元等多维特征.宋代夜间饮茶习俗在助力茶业经济繁荣发展、催化相关文化交融互摄、改变社会生活品质等方面产生了深层次的时代影响.关注与思考夜间饮茶习俗这一历史现象,既可从不同视角考察宋人的日常生活史,又能为新时代中华茶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宋代夜间生活饮茶茶俗

    以茶为媒:宗藩关系下中越和平交往研究(1644-1885)

    徐家贵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朝建立后,以朝贡为载体的中越宗藩关系历时200余年.期间,越南遣使如清,附贡方物,与之相应的是清朝予以封赏,赏赐茶叶等礼品,并不定期遣使越南.朝贡过程中越南与清朝之间贡品与赏赐品的交换,不仅涉及茶叶等礼品的赐予、接受,而且还涉及礼物流动过程中的回报,包括介入其中互相承担的接待、筵宴、政治承认等义务.这样,双方在政治上的宗藩关系得到确认,产生了政治溢出效应,扩展到经济领域,为中越经济贸易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在清代中越宗藩关系中,茶叶已从单纯的物品中超脱出来,由茶之"物"转化为茶之"礼",成为国家间往来的礼品,具有消解对抗和冲突的聚合作用,使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得以通过和平的手段获取,促进了清代中越之间的和平交往,茶叶因之成为探究宗藩关系下中越和平交往的一个重要视角.

    清代越南宗藩关系茶叶

    论中日茶文化中的横柄壶

    詹嘉朱康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横柄壶是中国传统器皿,唐代已引入茶事,功能随历代饮茶方式之不同而多有变化.18世纪中期,横柄壶传入日本,经煮茶器、煮水器、瀹茶具等数次功能转变,成为日本常见的茶壶样式.本文梳理了横柄壶在中日两国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文化审美、造型功能等探析其在日本流行的原因.

    横柄壶煎茶文化中日茶文化交流

    制造曼生壶:生产、消费与书写

    刘芝华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曼生壶的出现,在中国紫砂壶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嘉道年间,以陈鸿寿为代表的文人在借鉴晚明时大彬砂壶制作传统的基础上,将文人擅长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砂壶之上,赋予了砂壶以实用功能之外的文化意义,实现了壶式和壶铭的高度契合.这也是曼生壶为文人所激赏的缘由.后世文人对"曼壶"的书写亦集中于陈鸿寿"创式制铭"的贡献.由于受到陈鸿寿与杨彭年身份差异以及书画地位高于工艺的观念影响,陈鸿寿的贡献被予以强调,也就获得了砂壶的冠名权.

    陈鸿寿杨彭年曼壶时大彬文人

    浅析"龙茶文化"的符号表征与审美意象

    赵燕燕乔研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茶文化内涵丰富,既是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式生活美学的典范.不论是茶俗茶礼,还是茶品茶器,都是茶文化中常见且重要的文化符号.本文从"神龙入礼""神龙入茶""神龙入器"作为切入点,梳理中华龙与中华茶的传说典故、装饰纹样等文化表征与审美意象,体现了历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不同时空多种文化的交融.同时也观察到,茶与茶文化在与其他国家开展文明交流中,也不断为龙文化注入了新的符号内涵.

    龙纹样茶文化器物

    宋徽宗茶书诗画及其茶道精神探析

    刘礼堂范钰翎李敏瑞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且爱好饮茶的帝王,宋徽宗对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宋代崇尚风雅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茶书诗画作品,如茶书《大观茶论》、茶画《文会图》以及多首描绘茶事活动的茶诗.这些作品充分体现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和"中澹闲洁"的茶道精神,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在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徽宗茶书诗画茶道精神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欧阳修茶诗创作研究

    李艳萍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阳修既生活于茶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宋代,又是独步天下的文学泰斗.他既长于文学,又精于茶事,以其茶诗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从文学地理学视域下审视欧阳修茶诗创作,探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学创造空间对茶诗创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梳理茶文学发展历史,为茶文化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文学地理学欧阳修茶诗

    宋代茶诗中的友情表达及其文化意蕴

    满忠训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茶诗研究涵盖多个方面,从友情表达及其文化意蕴的角度出发,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阐释.在宋代茶诗的友情表达中,以茶为赠、向友索茶、瀹茗谈心、酬唱赠答是主要的表达方式.良好的表达方式能促进情感的生发,友情表达的情感生发主要从珍视之情、感激之情、共鸣之情、思念之情、关心之情等展开.文人心态是情感生发的内在动因,心境、精神、寄寓是三个关键要素.友情表达的儒、释、道三个层面的文化意蕴为茶学、文化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宋代茶诗友情表达文化意蕴

    乐的哲学与茶道精义——交往论视域下茶道之乐的多维面向

    王润稼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传承演进中形成了以"乐感"为典型特征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华茶道作为中国"乐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效实现载体,其间蕴含着丰厚的乐的哲学.乐成为茶道内在的精神义理,反映着国人深层的价值关照与精神体贴.在交往论视域下展开系统考察,可以发现茶道之乐显现在主体性维度下的自适与自足、群体性维度中的明伦与修德、天人感通中的融通与和合等多个面向.

    茶道主体性群体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