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欧阳明高

季刊

1676-8484

jase@tsinghua.edu.cn

010-62798897 62781633

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SAFETY AND ENGER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作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及时刊登国内外汽车安全、节能和环保等领域在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方面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及时反映学术上有特色、代表学科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汽车科技向安全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碳中和背景下内燃机低碳和零碳技术路径及关键技术

    帅石金王志马骁徐宏明...
    417-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20年9月中国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及采取碳中和政策和行动进入加速期.内燃机作为量大面广的道路、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国防装备主导动力,在近中期肩负节能减排重要使命的同时,也面临着未来如何实现碳中和的巨大挑战和重要机遇.本文在分析欧、美、日、中等主要地区和国家碳中和政策和行动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内燃机近中期低碳和中远期零碳的两条技术路径及其可行性,以及内燃机使用生物质燃料、绿氢、绿氨和绿电合成液体燃料(e-fuel)等碳中和燃料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旨在为内燃机的未来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现有研究表明:内燃机作为一种高效高功率密度的燃料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热力机,通过与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结合仍有较大的节能提升空间;内燃机相比氢燃料电池动力,产业链更完整,技术成熟度更高,成本更低,未来通过燃用碳中和燃料的新能源内燃机,仍可以在重型卡车、工程机械、船舶、航空等大型动力装备以及混合动力系统中得到大规模应用,促进中国能源和交通领域早日实现碳中和.

    内燃机碳中和技术路径节能减排技术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汽车多目标检测技术综述

    王海徐岩松蔡英凤陈龙...
    440-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崛起,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智能汽车的感知系统离不开多个以及多种传感器之间的配合使用,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汽车多目标检测技术也成为当下的热门研究方向,工业界和学术界都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对驾驶环境下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多目标检测技术进行了概述和总结,介绍了常用的车载传感器、数据集以及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法和分类,对最近的多传感器检测算法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智能汽车多目标检测技术进行了概述,并对此方向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智能汽车多传感器融合目标检测综述

    人车碰撞中行人的应急姿态对行人的损伤影响

    张道文刘奇邱健斌廖文俊...
    45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行人应急姿态在车辆与行人正面碰撞时对其头部、胸部、下肢损伤的影响,利用PC-Crash软件建立行人与车辆正面碰撞的多刚体模型,根据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的真实事故案例,进行事故再现和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仿真实验,研究车辆在不同碰撞车速、转向角度碰撞时,行人采取不同应急姿态、动作幅度对行人碰撞损伤的影响,利用加权值评价各姿态下行人的综合损伤.结果表明:车速高于50 km/h的碰撞对行人造成较大损伤;下蹲角度达到30°时头部损伤有所降低,超过50°时行人有碾压风险;侧倾与跳跃姿态,造成头部及胸部损伤较为严重,是比较危险的姿态;跳跃0.5 m时头部损伤最严重;车辆有应急转向时,行人下蹲、跳跃对应胸部损伤较大,头部损伤则相反.

    交通安全人车碰撞行人损伤应急姿态

    正面碰撞时后排乘员的下潜损伤及其防护方案

    王东林胡子辰赵亮靳鹏飞...
    467-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设计乘员约束系统的防下潜设施,研究了乘员下潜的产生机理.使用有限元方法(FEM),对比了混III假人、FAST GHBMC和THUMS这3种后排乘员模型在正面碰撞中的下潜趋势;并发现:乘员的下潜与脊椎的变形相关.运用高生物逼真度的THUMS人体模型,设计了防护后排乘员下潜的设施;改进了乘员约束系统的参数,对比了不同约束系统参数对人体头部、胸部等部位的损伤的影响.在乘员其他损伤指标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下,选定了增大坐垫角度、增长坐垫长度、加装防下潜档杆等6种防下潜方案.结果表明:其中以加装防下潜档杆方案为最优,其最大安全带滑移距离仅为7 mm.

    车辆安全乘员约束系统乘员下潜乘员损伤有限元模型(FEM)

    行人安全测试现行腿型冲击器的生物逼真度

    龙永程郝海舟李凡费敬...
    475-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了在车辆结构碰撞中腿型冲击器与真实人体响应的差异性.选择了高生物逼真度冲击器和更科学的、可反映实际碰撞事故中人体损伤情况的评价方法.在轿车和运动型多功能车(SUV)车型上,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3种腿型冲击器和人体模型动力学响应情况;对比了小腿、大腿、膝关节以及骨盆部位的损伤指标.结果表明:先进行人腿型(aPLI)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腿型(MCL)比柔性腿型(Flex-PLI)的生物逼真度更好;aPLI腿型的大腿弯矩比刚性腿型(TRL)生物逼真度更好;但aPLI腿型对SUV车型发罩前缘对骨盆造成的损伤评估不全面.因此,在行人下肢评价中采用aPLI腿型和TRL腿型测试,能更全面地评估行人的损伤情况.

    汽车安全行人保护人体模型高生物逼真度腿型冲击器测试规程

    基于事故重建的行人与骑车人头部损伤的差异性

    徐洪震王方胡林王振...
    483-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护易受伤害道路使用者(V RU),基于"长沙深入交通事故调查数据库(I VAC)"中一系列V RU与汽车碰撞事故数据,对事故中的人体头部损伤影响进行数值再现,以获取事故中碰撞边界条件.采用有限元与多刚体耦合方法,从头部运动学和损伤响应等方面分析了骑车人和行人事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骑车人头部碰撞角度42.57°、相对碰撞速度51.94 km/h,行人头部碰撞角度50.23°、相对碰撞速度72.54 km/h;这些参数,均与目前行人保护实验规程中的测试边界条件(65°、40 km/h)有较大差异;行人的头部损伤风险整体高于骑车人,颅脑损伤风险显著大于骑车人.

    汽车安全行人保护骑车人头部损伤事故重建耦合模型

    基于VRUs深度事故重建的AEB效能对头部损伤风险的影响

    韩勇李永强许永虹王丙雨...
    490-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护道路弱势使用群体(VRUs,含行人和二轮车骑车人)的、主被动一体化的、汽车安全性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该文利用高精度事故再现和事故碰撞前场景重建方法,分析了V RU事故的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的传感器探测角(FOV)及制动减速度等参数的防护效能及VRUs头部损伤风险.结果表明:FOV为30°时事故规避率为45%;当FOV增加到40°、50°和90°时,较FOV为30°事故规避率又分别增加了5%、10%和20%;在FOV为90°,减速度为0.8 g时,即碰时间(TTC)为1 s工况下,车辆平均碰撞速度降低最为明显,高达84%;AEB介入能降低VRUs与车辆前部撞击造成的损伤,但在头部落地损伤存在不确定性.

    道路弱势使用者(VRU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头部损伤事故重建多体分析传感器探测角(FOV)

    AEB制动对THOR 50th假人乘坐姿态影响

    孙振东朱海涛彭伟强
    499-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获得在制动紧急系统(AEB)系统作用下THOR 50th假人姿态变化特征,论述了车辆AEB系统在前车静止(CCRs)、前车慢行(CCRm)和前车制动(CCRb)3种测试工况试验方法并获取了AEB系统近似梯形的典型制动波形,采用二项式拟合方法构建了典型波形,分析了THOR 50th假人坐姿离位特征.结果表明:当初始速度低于40 km/h时,相同初始速度下,减速度越大,THOR 50th假人头部和胸部前倾量越大;在相同制动加速度下,初始车速增大,假人头部和胸部位移增大;在初始速度为40 km/h时,AEB紧急制动造成头部和胸部离位程度最大.

    汽车安全制动紧急系统(AEB)THOR50th假人制动波形姿态变化特征

    车辆转弯工况下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脉冲数的修正

    王宝琳夏怀成董倩倩
    507-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以脉冲法为原理的间接式胎压监测系统在车辆转弯工况下误报警的原因,是将正常胎压下的外侧车轮误判为缺气.利用方向盘转角作为修正参数,建立汽车转弯时的几何关系模型.分析了汽车转弯行驶时轮胎侧偏、车厢侧倾和转向系变形对内外侧车轮脉冲差的影响,提出了利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训练法对转弯工况下的外侧车轮脉冲数进行修正,构建一个3层的BP神经网络,将转弯时的车轮脉冲数等效为直线行驶时的脉冲数.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训练法对脉冲差拟合的决定因数为0.995,修正后的误报率为0;因此,本修正方法效果良好.

    汽车安全间接式胎压监测车辆转弯工况脉冲数修正方法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

    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融合注意力机制多目标跟踪算法

    张平迟志诚陈一凡惠飞...
    516-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自动驾驶车辆的跟踪准确性,建立了一种融合注意力机制的多目标跟踪算法.基于YOLOv3神经网络并融合注意力机制,增强了目标外观特征提取网络的性能.用该多目标检测算法,提取目标或背景的具有辨别性的特征.用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提取物体的运动特征.用该跟踪算法对目标轨迹进行动态建模.借助追踪目标的相似度数值和数据匹配关联,完成了多目标的跟踪任务.在多目标跟踪数据集MOT16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与YOLOv3相比,考虑注意力机制的多目标检测算法的成功率提高了1.9%;该算法的准确度53.9%,精确度79.0%;因而,本算法实现了对目标的稳定跟踪.

    自动驾驶车辆多目标跟踪算法深度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