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汽车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汽车工程
汽车工程

孟嗣宗

月刊

1000-680X

sae860@sae-china.org

010-63287786 63362389

100045

北京市西城区白云路1号1202室

汽车工程/Journal Automotive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创刊于1979年,从创刊至今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在国内汽车学术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主要刊登汽车理论的探讨、试验研究成果以及汽车设计、制造、新材料使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汽车工业宏观分析研究的理论论述;汽车及其相关行业的新技术、新进展、新趋势等。本刊的主要读者对象为汽车及其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高校研究生及相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三层加权堆叠模型的电动汽车剩余里程预测

    石琴侯伟路张晓楠吴为教...
    107-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电动汽车剩余里程准确预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三层加权堆叠模型的电动汽车剩余里程预测方法。结合最大信息系数和斯皮尔曼系数作为变量评价准则,使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算法从候选特征集中优化得到输入特征集。构建考虑原始训练特征的三层堆叠模型,并利用贝叶斯优化算法得到堆叠模型中基模型权重。最后,使用输入特征集对三层加权堆叠模型训练并实现电动汽车剩余里程预测,结果表明所述三层加权堆叠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此外,与其他模型相比,所述堆叠三层加权模型的泛化能力更强。

    电动汽车mRMR算法Stacking模型剩余里程

    侧面柱碰撞工况电池包碰撞安全性快速预测

    马骋浩申宗玹汪俊敖文宏...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全面地开展电动汽车侧面柱碰撞安全性分析,采用区域细化方案建立了电池包有限元模型,并应用于整车和电池包两个层级的碰撞仿真。依据事故统计结果,考察了包含国标工况在内不同碰撞速度、位置和角度组合下的整车侧面柱碰撞响应。考虑到整车层级仿真成本较高,采用碰撞速度调节和质量补偿方法建立了电池包层级参数化模型,用于开展大规模侧面柱碰撞仿真。基于能量法提出了一种电池包层级碰撞响应的快速预测模型,可实时判断不同侧面柱碰撞条件下的电池包变形情况和机械失效风险。经验证,该模型的平均预测误差为3。22%。

    电池包碰撞安全性侧面柱碰撞有限元仿真快速预测

    车-车碰撞典型场景下驾驶风格对避撞参数的影响

    韩勇皇甫倍玉叶美婷潘迪...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车-车碰撞事故中驾驶人风格与避撞参数、避撞率间的关系以提高行车安全性,本文通过车-车碰撞数据库(vehicle-vehicle traffic accident database with video,VV-TRAVi)中610例真实事故视频聚类分析出5种典型场景,其中十字路口处占比最大,主要分为有、无视觉障碍2种典型碰撞场景,基于6自由度驾驶模拟器动态搭建上述2种十字路口处典型碰撞场景。通过问卷调查、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将驾驶风格分为激进型、普通型和谨慎型,并招募60名3种驾驶风格志愿者在所搭建的2种典型碰撞场景下进行实验数据采集,并在92组有效数据样本中提取3种风格下的避撞参数:TTC(time-to-collision)、BRT(braking reaction time)、速度和纵向减速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3种驾驶风格对上述避撞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无视觉障碍的2种典型碰撞场景下,3种驾驶风格的TTC、BRT、速度和纵向减速度均呈现显著差异;其中,激进型、普通型以及谨慎型的TTC均值(s)分别为0。54和1。21、0。59和1。33以及1。01和2。58,BRT均值(s)分别为1。12和0。9、1。32和1。3以及1。6和1。56,两者均呈现依次增大趋势;速度均值(km/h)分别为37。53和45。03、30。37和34。93以及27。62和30。37,纵向减速度均值(m/s2)分别为9。38和9。13、6。2和5。6以及3。92和3。66,两者均呈现依次减小趋势;3种驾驶风格避撞率呈现"谨慎型>普通型>激进型"。研究结果为制定考虑驾驶风格的车辆避撞策略提供参考。

    车-车碰撞事故场景驾驶风格避撞志愿者实验

    基于IUDE算法的主动悬架H2/H∞控制

    陈潇凯刘宏宇刘向
    13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车高性能主动悬架对提升驾乘体验感具有显著优势,鲁棒性控制算法是发挥主动悬架性能的重要保障。针对典型鲁棒控制算法难以实现有效扰动估计和补偿的问题,本文提出了H2/H∞-H2-IUDE算法,采用IUDE算法估计并补偿扰动,并引入H2状态观测器,相比H2/H∞算法增强了鲁棒性。首先,建立了半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模型,并定义了扰动形式。然后,提出能实现扰动估计和补偿解耦的IUDE算法,并提出一种H2状态观测器,进而实现了对H2/H∞算法的再设计。最后,针对随机路面和减速带路面等典型工况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相比H2/H∞算法,随机路面工况的车身质心垂向加速度和俯仰角均方根值分别下降了7。6%和5。9%,对汽车平顺性有明显改善。同时,所提出的H2观测器能有效估计系统状态,IUDE算法能准确估计扰动,并能够避免非解耦型UDE方法带来的悬架动挠度恶化问题,具有优异的扰动估计和灵活补偿的突出特点。

    主动悬架不确定性与扰动观测器H2观测器H2/H∞控制改进的UDE算法

    非结构化道路下双箭头非充气轮胎力学性能

    赵颖郝纪波周科名胡建锋...
    149-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非充气轮胎在非结构化道路下的动静态力学性能,本文将具备优异力学性能的双箭头负泊松比微结构作为新型支撑体填充于非充气轮胎中,并将双箭头非充气轮胎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不同梯度双箭头支撑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样件开展准静态压缩试验,以验证有限元仿真的准确性。其次,建立双箭头非充气轮胎有限元模型,获取了双箭头支撑体层数对非充气轮胎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支撑体结构参数对非充气轮胎模态和接地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双箭头非充气轮胎在稳态滚动、越障、跨越沟渠、土壤接触等非结构化路面的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径向载荷由1 000提升至5 000 N,非充气轮胎的滚动阻力由11。51提升至241。66 N;同时,水流速度的增大使得胎面与地面出现部分脱落,障碍物的高度和宽度影响支撑体的应力分布和接触应力的大小;土壤在承受双箭头非充气轮胎的作用力后,土壤从接触位置向四周开始扩散并发生塑性形变。

    非充气轮胎非结构化路面负泊松比微结构力学性能

    白车身减震塔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与应用

    刘波王康乐杨健曾云波...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铝合金一体化压铸技术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结构优化、成型仿真技术、压铸工艺对减震塔进行"材料-结构-工艺"一体化设计制造。首先,结合大量设计经验,通过性能目标和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确定减震塔的三维数据。随后,对减震塔进行性能分析确保满足性能目标,并根据所设计的模具结构进行温度场和速度场的成型制造模流分析,并提出优化措施。最后,对零件进行试制,总结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法,形成减震塔全流程开发过程。研究表明减震塔轻量率达到16。5%,并满足性能要求。该一体化设计方法具有可行性,为行业提供了全流程分析能力与实际生产经验,提升了制造商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的信心。

    一体化压铸轻量化仿真分析模具设计白车身

    基于LSTM的油泥模型侧窗区域风噪主动噪声控制

    黄丽那王登峰曹晓琳贺杨...
    168-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有必要降低侧窗区域的风噪声。汽车风噪的低频噪声控制可通过主动噪声控制(active noise control,ANC)实现,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汽车风噪的主动噪声控制方法(active wind noise cancella-tion,AWNC),并针对侧窗区域的输入信号选取合适的参考信号:侧窗振动信号作为参考信号在100~500 Hz频段内与目标噪声的相干性较好。以风洞试验中整车全尺寸油泥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长短期记忆方法(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优化选取风噪声的参考信号,再利用FxLMS算法对优选后的参考信号进行AWNC仿真并完成硬件在环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经过优选的参考信号不仅数量减少节约成本,且优选后的参考信号将风噪峰值频段降低了5~15 dB。

    参考信号优选LSTMAWNC油泥模型风洞试验

    电动汽车胶粘型电机铁芯加工装备效能优化

    崔海龙杜冰黄秀东刘凤华...
    178-18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电动汽车迅速发展。生产驱动电机铁芯的胶粘工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针对胶粘型铁芯生产流程各工序节拍匹配不协调导致生产效率受到限制这一问题,通过解决胶粘型电机铁芯加工装备——回转叠压机构的驱动装置选择与参数设置等问题,达到了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本研究基于灰色理论,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旨在提高电机铁芯加工装备驱动装置选择的准确性、参数设置的精确性。

    胶粘型铁芯灰色理论效能优化电动汽车

    危化罐车中长波起伏路面液体晃动动力学行为研究

    王笑乐郭彦超徐小东王雷...
    187-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路面起伏对危化罐车行驶稳定性的影响,基于路形不平度数据建立中、长波路面模型。以多轴液罐车为对象,构建考虑轮胎变形和悬架非线性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液体纵、侧向晃动等效力学模型,与车辆动力学模型耦合,得到不同路面行驶罐体运动学参数,以激励液体晃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两侧路面相位差增加对罐车侧向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液体侧向晃动频率随路面波长增加而减小,随充液比增加而增大;牵引车鞍座至半挂车轴距离为波长整数倍时,液体纵向晃动明显;斜向防波板可抑制液体侧向晃动,但低充液比小幅晃动时抑制效果较差;罐车低充液比通过起伏路面时,适当提高车速可降低液体晃动;高充液比时车速过快将导致晃动幅度和壁面载荷显著增大,降低车辆行驶稳定性。

    液罐车路面激励液体晃动等效力学模型多体动力学

    《汽车工程》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