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青

季刊

1671-8372

xbsk@qust.edu.cn

0532-88957768,88957897

266061

青岛市松岭路99号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开展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注重学术创新,勇于理论探索。本刊影响因子2005年名列全国同类期刊第6位,山东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第1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水平、耦合协调度与空间分布特征

    李洪伟闵婷马冬阳陶敏...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以全国282个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与加权秩和比法测算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中国城市经济韧性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的整体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9年,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整体处在中等水平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同时区域差异较大;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总体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但各地区三大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增长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相关性,且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方向性.由此建议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城市经济韧性及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全方位提升,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经济韧性加权秩和比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分析

    中国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物流关联网络结构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

    索琪孙玉展左佩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准确刻画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物流发展水平及关联网络演变特征有助于推进我国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选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物流关联网络拓扑特征,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识别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自沿海向内陆呈阶梯递减格局,且差异明显,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2.物流关联网络中存在大量"弱关系",物流联系强度低,网络聚集现象明显,不同凝聚子群的稳定性不尽相同.3.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空间邻近性、物流营运水平等因素有助于促进物流关联网络的形成,而政府政策及社会消费则对物流关联网络的形成呈现抑制作用.消除地区障碍、开拓对外渠道、重视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有助于提升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竞争力,进而促进现代物流枢纽网络体系的构建.

    国家物流枢纽物流关联网络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

    青岛城市市政建设的早期现代化——以自来水发展为例

    郑国
    20-2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来水是近代城市市政规划建设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青岛是近代中国较早建立自来水系统的城市之一,自来水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了促进了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社会生活变迁.但作为帝国主义入侵的舶来品,德租时期的青岛自来水建设本质是德国租借当局通过技术维护在青岛的租借管理,攫取在青岛的最大利益.从自来水的视角,可以更好地认识西方物质文明如何伴随强权和技术楔入近代社会,从而深化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复杂性和全面性的理解.

    自来水青岛城市市政建设

    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因素

    尹鹏赵磊郭付友段佩利...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2005、2010、2015和2020年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第一,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指数呈现"∧"形特征,空间均衡特征明显,高值集中在中西部内陆城市和省会城市,低值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指数逐年提升但升速较慢,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青岛旅游产业指数最高,吴忠旅游产业指数最低.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水平较低,呈现明显的非同步特征,以中度失调类型为主;两者耦合协调的空间均衡程度不明显,西安耦合协调水平最高,商丘耦合协调水平最低.第三,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中心较为稳定,两者耦合协调的内部差异逐渐缩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第四,不同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的作用强度不同,科技创新>人口规模>消费能力>经济发展>财政支出.由此建议,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融合方式方法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黄河流域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产业耦合协调黄河流域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收敛性研究

    杨欢孙腾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相关性特征,考察其空间收敛趋势.研究发现:其一,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除南部沿海以外的七大综合经济区均呈现稳步提升趋势,总体区域差距逐渐下降.其二,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西南地区高-高集聚,而东北、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低-低集聚;随着时间推移,高-高集聚特征加强,低-低集聚特征降低,逐渐形成了全局性以高带低的发展格局.其三,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西南六大综合经济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特征;经济水平、财政制度、人口结构和医疗结构是影响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的主要因素,但不同因素对各综合经济区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应因地制宜制定医改方案,强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医疗事业协同发展.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区域差异空间收敛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治理研究的进展、热点和展望——基于CNKI(2017-2023年)的文献计量

    周镕基廖彪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7-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793篇CSSCI期刊相关论文为数据基础,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国内乡村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揭示乡村治理研究的进展、热点及前沿.研究结果显示: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治理研究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协同治理与社会参与、现代治理与乡村转型、数字治理与技术应用、土地流转与社会公正构成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研究仍面临地域研究分布不平衡、理论体系框架尚待完善、公众参与研究尚需拓展等困境.从内容、视角和方法三个层面展望未来的乡村治理研究,应深入探讨数字治理与乡村转型的结合,以及绿色农业与生态转型的实践,并探索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广泛应用"互联网+监管"与区块链技术.

    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生态转型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意蕴

    郭曰铎李辉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胸怀天下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确证了其胸怀天下的大党风范和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品格,体现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情怀,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的凝练与升华;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回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发展之策,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了中国力量.总之,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实践价值.

    胸怀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

    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

    梁秀文高飞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可总结为:一是实践立场,立足中国实际是理论创新的基础,解决现实问题是理论创新的起点,与时俱进是理论创新的动力;二是问题导向,理论创新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研究真问题,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三是边界意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理论创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要区别对待,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四是未来指向,理论创新要体现世界向度,彰显民族特色,力求前瞻性;五是科学表述,理论创新的表述方式要杜绝形式主义,要呈体系化,为未来的理论创新留有空间.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立场问题导向边界意识未来指向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历史学笔记》中世界历史比较研究

    张晶晶权麟春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历史学笔记》虽然都是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下研究世界历史,但是研究的范畴不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逻辑地转向世界历史的阐释,从哲学的高度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初步阐释了人类社会形态理论.而《历史学笔记》则是马克思晚年对世界历史的"再思考",他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视角看待世界历史,通过对摘录史料的简短评述,探讨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以直观的时间线索展现出人类社会如何从区域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以史料充实了人类社会形态理论.因此,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历史学笔记》中的世界历史进行比较,不但有助于激发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活力,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还有助于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学笔记》世界历史

    算法歧视的法律规制探析

    吕斯轩胡创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算法可能会因为数据不足和程序员故意或疏忽的错误而导致算法歧视.中国和欧美国家都出台了防止算法歧视的政策,但都缺乏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制.相较于中国缺乏防止算法歧视的法律适用标准,欧美相关立法虽然通过判例法给出适用标准,但对于算法歧视的直接规定非常有限,并且缺乏法律问责制度.由于算法歧视具有隐蔽性、责任难以认定以及容易产生马太效应的特点,对算法歧视的法律规制,既需要明确算法的公平、问责和透明,也需要通过技术改进和人为控制的手段,在规制和创新上寻求平衡,达到有效控制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算法行业自律的目的.

    算法歧视人工智能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