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中国海洋大学

冯士筰

月刊

1672-5174

xbzrb@ouc.edu.cn

0532-82032256

266100

青岛市松岭路238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海洋科学与水产科学为办刊特色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坚持“双百”方针,为海洋、水产、水产科学等理论研究与高科技开发、转化和发展服务。本刊以理论研究和知识创新为基础,兼顾应用技术与开发工程,及时反映相关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孤立波对同反向传播的表面波的调制特征研究

    林一帆徐滔贾村陈旭...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内孤立波在海洋内部传播时,会引起表层水体的辐聚辐散,从而对海表波浪进行调制作用.本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针对内孤立波对表面波的调制问题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两层模型,模拟了表面波在同反向传播的情况下,不同振幅内孤立波对不同波长表面波的调制过程.基于表面波的波长和波高这两个基本特征,发现内孤立波引起的表层水平流速变化会调制表面波的波高,相同方向传播时,表面波波高会在最大水平流速附近处减小,而相反传播时会增大.同时内孤立波引起的水体辐聚辐散(水平流速梯度)的分布会调制表面波的波长特征,表面波波长会在流场辐散的区域变长,在流场辐聚的区域变短.表面波受调制作用变化的强弱与内孤立波振幅、表面波初始波长相关.内孤立波振幅的增加会加强调制作用,使得表面波波高与波长的变化程度更显著.表面波初始波长增加会减弱调制作用.本研究着重分析了内孤立波对表面波的调制作用,得到了内孤立波引起的上层水体流动和受调制的表面波具体的对应关系与变化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内孤立波对表面波调制的水动力过程,对于解读内波成像的过程有重要意义.

    内孤立波表面波数值模拟计算流体力学小波分析

    吕宋海峡海域黑潮对近惯性内波传播的调制作用研究

    廖晓娴许行黄晓冬桑康凯...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0年8月 2011年4月吕宋海峡黑潮两侧潜标观测的流速数据,研究了台风引起的近惯性内波在黑潮调制下的传播特征.观测结果表明,台风"鲇鱼"经过吕宋海峡附近后,上层海洋有强烈的近惯性内波生成,最大近惯性流速达到0.4 m·s-1,黑潮东侧(太平洋)的最大近惯性动能比西侧(南海)的强2~3倍.这种空间差异与风能输入不一致,黑潮东侧的风功要弱于西侧.流速和剪切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台风"鲇鱼"期间黑潮东侧明显的上层近惯性谱峰的频率在黑潮东侧明显低于黑潮西侧.黑潮形态变化引起的相应流场和涡度场变化能够对近惯性内波传播进行调制.射线追踪实验结果表明,黑潮的平流作用可以使近惯性内波远离源地,其流轴西侧正涡度阻碍近惯性内波传播,而其东侧负涡度可以使近惯性内波聚集.该结果所揭示的近惯性内波的传播过程和分布特征可为理解全球海洋近惯性内波的再分配问题提供思路.

    吕宋海峡近惯性内波台风黑潮射线追踪

    1984-2021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锋面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郝祚千陈民强赵盖博任兆鹏...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 1984-2021年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物锋面(Suspended sedi-ment fronts,SSF),并分析了 SSF位置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SF的位置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距河口最远而夏季距河口最近,平均距离分别为45.6与24.2 km.通过黄河口海域表层悬浮物浓度的年代际变化推测SSF在1984-2021年向河口方向收缩了大约25.6%.黄河口附近气象站的风速分析结果表明,风速在近40年的减小是SSF向河口收缩的主要原因;黄河入海水沙虽然也存在显著下降的趋势,但对黄河口 SSF年代际变化的直接影响很小.

    悬浮物锋面Landsat卫星黄河口年代际变化悬浮物浓度

    渤海海冰漂移及其动力影响因子数值模拟研究

    卫婷婷拾兵
    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上枢纽,每年冬季均会发生不同程度水位的海冰灾害,严重威胁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为研究渤海海域海冰的生长消融与动态分布过程,本文综合考虑潮流、风场、气温等影响因素,建立渤海海冰三维数学模型,对比分析潮流和风场协同作用,不考虑海冰运动,仅风场作用以及仅潮流作用工况下渤海海冰的运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潮流的不对称性会造成海冰漂移,仅潮流作用下的海冰漂移具有明显周期性;渤海三个海湾海冰面积在1月25 日 3月3日、1月12 日—2月20日与1月16 日—2月13日呈现明显周期性变化,对应周期为16、17和18d;三个海湾仅有风作用时与潮流和风协同作用时的海冰面积变化趋势一致;风对海冰分布有重要影响,海冰所受主要风会对其造成同向输送;渤海海域冬季盛行偏北风,促进渤海海冰从近岸向海漂移,当风向一定时,风速变化引起不同厚度海冰的面积变化及质心位置改变;随着风速增大的加剧,东北风向对辽东湾海冰漂移影响最大,西北风向对渤海湾与莱州湾海冰漂移影响最大.本研究丰富了对渤海海冰演变机理与运动过程的科学认知,可为区域灾害防范与应对提供科技支撑.

    渤海海冰风场潮流数值模拟

    葡萄牙栖盐田菌LLJ914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分析

    李娟娟刘子涵王雅楠刘莉君...
    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栖盐田菌属细菌因具有较强渗透压耐受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目前对其适应高盐或其他海洋极端环境的机制尚未探明.为揭示分离自冲绳海槽热液区的葡萄牙栖盐田菌(Salinicola lusitanus)LLJ914与其同属菌株之间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的差异,探究其在极端海洋生境下的适应机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葡萄牙栖盐田菌LLJ914全基因组序列,选取同属其他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探究栖盐田菌属各菌株及不同环境来源的葡萄牙栖盐田菌代谢潜力的差异.菌株LLJ914基因组大小为4 781 556 bp,GC含量为64.0%,共编码4 229个蛋白,69个tRNA,12个rRNA.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平均核苷酸和平均氨基酸一致性分析,发现该菌株与马齿苋(Halimione portulacoides)内共生的葡萄牙栖盐田菌CR50T亲缘关系最近.通过功能基因注释分析,发现葡萄牙栖盐田菌具有抵抗各种重金属的相关基因和利用甲基膦酸产生甲烷的phn基因簇;相比于植物内共生菌CR50T,菌株LLJ914基因组中包含更多与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运输代谢、能量生产和转换以及转录相关的功能基因.此外,菌株LLJ914基因组中还包含特有的与重金属抵抗、免疫防御及有氧呼吸相关的基因,这可能与其适应复杂极端的深海热液环境有关.本研究揭示了葡萄牙栖盐田菌LLJ914适应深海热液环境的遗传特征及代谢潜力,为更好地认识热液微生物的生态功能提供了参考.

    葡萄牙栖盐田菌极端环境热液区冲绳海槽全基因组测序比较基因组分析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的大菱鲆不同群体形态变异分析

    刘莹于超勇赵文溪王英俊...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外部形态特征,采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来自冰岛、丹麦、法国、智利4个大菱鲆引进群体和日照、威海2个大菱鲆养殖群体的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TPS系列软件及Morpho J软件完成了基于30个地标点的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判别分析及结果可视化.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25.59%、16.98%和10.50%,三者累计贡献率为53.07%,不同群体重叠分布.典型变量分析显示,第1、2典型变量分别占总体变异的55.80%和19.20%,累计贡献率为75%,除2个养殖群体出现重叠外,其他群体之间形态均差异显著,此外,2个养殖群体之间的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均最短.由不同地标点在相对扭曲中的贡献率可知,Ⅰ型地标点9,Ⅱ型地标点12、8、4、5贡献率较大,合计贡献率达70.52%,结合网格变形图进行分析,发现大菱鲆群体的形态变异主要表现在颌部及鳃峡部.根据逐步判别分析和交互验证分析的结果,大菱鲆不同群体的总体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4.40%和91.70%,几何形态学测量法能有效识别不同大菱鲆群体.研究结果表明,大菱鲆各引进群体之间、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并且养殖群体外部形态存在趋同现象,因此,建议将各引进群体隔离保存,并定期开展大菱鲆引进亲鱼的补充、更新及复壮工作.

    大菱鲆几何形态测量学地标点法形态差异群体识别

    烟嘧磺隆和氟乐灵对三种纤毛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刘家乐齐红莉李安琪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烟嘧磺隆和氟乐灵对三种自由生纤毛虫种群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以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海洋尾丝虫(Uronema marinum)、肉色伪角毛虫(Pseudokeronopsis carnea)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其种群内禀生长率、世代时间以及种群密度的变化.研究表明:10.0 mg/L的烟嘧磺隆和10.0 mg/L的氟乐灵对扇形游仆虫的种群生长的抑制作用最明显.烟嘧磺隆和氟乐灵的作用浓度分别为6.5和5.5 mg/L时,海洋尾丝虫的最大种群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87±1.11)×105 ind./L和(1.37±0.23)×106 ind./L,种群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海洋尾丝虫实验组的种群内禀生长率和世代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烟嘧磺隆和氟乐灵作用浓度的升高,肉色伪角毛虫的种群内禀生长率呈下降趋势,世代时间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纤毛虫中受烟嘧磺隆影响最明显的是海洋尾丝虫,受氟乐灵影响最明显的是肉色伪角毛虫,在高浓度下,两种药物均明显抑制了三种纤毛虫的种群生长.

    扇形游仆虫海洋尾丝虫肉色伪角毛虫烟嘧磺隆氟乐灵种群生长

    海州湾小眼绿鳍鱼微塑料污染特征及潜在风险评估

    王驰薛莹纪毓鹏徐宾铎...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加剧,微塑料的危害逐渐被人们关注,其不仅可以随洋流运动,还可以沿着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进行传递和累积.为探究海州湾渔业生物的微塑料污染特征,并对聚合物潜在风险进行评估,本研究对海州湾海域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体内的微塑料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鳃部和胃肠道普遍存在微塑料,小眼绿鳍鱼体内微塑料平均丰度为(1.98±2.02)个/个体.微塑料尺寸主要集中在500μm以内,颜色以黑色为主,绝大多数为纤维状.在小眼绿鳍鱼鳃部和胃肠道共检测出8种聚合物类型,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胃肠道内的微塑料丰度与全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鳃部微塑料丰度、总微塑料丰度与小眼绿鳍鱼全长、体质量、胃肠质量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利用聚合物危害指数(PHI)进行风险评估表明,海州湾小眼绿鳍鱼聚合物危害总体上处于中低风险水平.

    微塑料小眼绿鳍鱼海州湾海洋污染

    台湾冷泉中厌氧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多样性研究

    杨晓宇张晓华王晓磊史晓翀...
    9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台湾冷泉厌氧可培养细菌类群多样性的认知不足的现状,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研究区域小尺度范围内可培养厌氧微生物多样性及分布规律.为此,本研究利用12种厌氧培养基,包括厌氧MA(2216E)、改良2216E(以下称为MA+、1/MA)、R2A、4种SPG厌氧培养基、3种NMS以及DZJ培养基,对采集自台湾冷泉的沉积物、海水、动物样品中的厌氧菌进行富集、分离和培养,然后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纯化后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台湾冷泉厌氧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从台湾冷泉共分离鉴定厌氧菌375株,它们分属3个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9个属、49个种,其中γ-变形菌纲占绝对优势地位,优势类群包括弧菌属(Vibrio)、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此外,还发现了 15株(3种)潜在的海洋新菌.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培养基对不同类群的影响不同且程度各异,如MA(2216E)培养基对γ-变形菌纲分离培养效率较高,而SPG培养基在获得新菌方面具有优势.

    冷泉可培养细菌厌氧细菌多样性16SrRNA

    环境因子对渤海强壮滨箭虫四季种群结构的影响

    孙颖陈学超沈阳孙跃...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环境因子与渤海强壮滨箭虫四季种群结构动态的关系,并进一步丰富近年来渤海海域浮游动物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在渤海海区开展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工作,对渤海强壮滨箭虫的时空分布以及生长繁殖状况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温度、盐度、深度以及饵料等环境因子对其种群结构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盐度与强壮滨箭虫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28.5~32.7的范围内,盐度的升高对强壮滨箭虫种群增长有抑制作用;温度通过影响强壮滨箭虫的摄食、代谢来影响其季节上的变化;桡足类作为强壮滨箭虫的主要饵料,也是影响强壮滨箭虫生长繁殖的重要因素.

    环境因子渤海强壮滨箭虫时空分布生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