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王孙禺

双月刊

1001-4519

jysbjb@mail.tsinghua.edu.cn

010-62788995;62783326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ournal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教育研究理论刊物。发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包括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教育强国——基于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科学思想方法

    张学文
    1-1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极具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教育强国建设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基础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发挥了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全国教育大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新时代大教育观全面总结了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阐释了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科学方法、关键要素和实施路径.这需要我们创新性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思想,深刻理解立德树人本体功能和根本任务,辩证思考置身于国家战略体系中的教育强国战略.

    系统观念新时代大教育观立德树人教育强国

    拔尖学生本科培养的纵向追踪研究:以强基计划为例

    李曼丽党漾周雪涵詹逸思...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基计划实施已逾四年,对其人才培养过程与效果进行追踪研究成为重要现实议题.基于强基计划某试点高校2021级本科生新生、大一末、大二末、大三末四个时间节点的纵向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定量与质性混合研究方法,从"创新潜质""领域技能""学术志趣"三个维度,比较了强基学生发展的特征与趋势.研究发现:从"创新潜质"看,强基学生在本科前三年内呈现出"平稳-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主动探究学习、冒险精神相关行为频率仍有待提高;从"领域技能"看,强基学生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整体趋势,但是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信心均远低于其他科研能力;从"学术志趣"看,强基学生的总体特征为"平稳-下降",进入大三年级后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分化发展趋势.基于上述实证结果,分别从着重培养提问能力、提供冒险尝试空间、倡导多样性拔尖理念三方面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提出改进建议.

    强基计划拔尖人才培养追踪研究本科教育

    教育赋能世界人才中心建设:角色、机制与路径

    黄海刚付月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是世界主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特征,也是加快推进世界人才中心建设的最大动力机制.高质量教育体系通过积极的倍增效应、集聚效应、溢出效应和生态效应,赋能和加速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研究基于包括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国际组织及高校发布的人才和创新评价报告,深入分析世界人才中心建设的主要指数和维度,为世界人才中心建设提供基本方略和价值坐标,并对教育与世界人才中心相互赋能、互为动力的机制进行研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夯实世界人才中心的自立之基;以高质量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强"四链"融合和稳固;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应先行先试,差异化地加快世界人才中心建设;基于人的三重属性,以更优的人才生态提升人才嵌入度.

    高质量教育体系世界人才中心动力机制赋能路径

    数字平台的社会教育权及其规制

    赵赫栋申素平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平台的社会教育权是平台"私权力"在社会公共领域的派生.平台具有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教育的事实功能和规范依据,但以营利为目的的"私权力"在缺乏外部引导与监管的情况下往往与社会教育的公益目的相冲突,具有规制的必要性.现有的社会教育权理论对此解释力不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也存在重保护轻发展的功能局限,不能代替教育法的规制.对数字平台社会教育权的规制应当立足于其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及公用事业属性,以国家监管为理念,以未成年人发展权的保障为逻辑.通过在教育法中设置义务条款、运用行政指导指引良好实践以及避免施加不合理限制来引导数字平台社会教育权的实现;通过加强对未成年人模式的内容监管、保障未成年人自动化决策拒绝权以防止数字平台社会教育权的滥用.

    数字平台社会教育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青出于蓝:拔尖计划导师制中的师生关系及其育才效果

    万芮陆一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到优质导师资源的拔尖学生是否得到了合适的指导与栽培?国内顶尖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中的师生关系值得关注.本研究采用2017学年和2023学年开展的两次"全国顶尖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调查"数据,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观察导师制背景下的学生反馈的导师指导效果,利用潜在类别分析识别出"从游型""合作型""敬慕型"和"隔阂型"四种师生关系."从游型"关系中的拔尖学生在论文产出和专业兴趣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合作型"关系中的拔尖学生在学术志向方面也有良好表现;处于"隔阂型"关系中的拔尖学生处于相对困顿的境地.在拔尖计划2.0及强基计划开始后,"从游型"(占四成)和"合作型"(占三成)比例不变,"隔阂型"比例下降,"敬慕型"比例上升,显示出拔尖计划制度建设的进展.构成"从游型"师生关系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最有助益,意味着导师与学生关系更亲近,能够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和共鸣,比"合作型"关系不仅更高产而且更能滋养学术兴趣.

    拔尖创新人才导师制师生关系育才效果

    迈向有组织的科研形态——日本"学术研究大型计划"的价值理念、运行机制与实践逻辑

    曲柳凝石雪怡杨颉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2023年日本发布的最新一批12个"学术研究大型计划"项目,对其价值理念、运行机制和实践逻辑等进行深入分析.在评选细则方面,"学术研究大型计划"强调以跨机构赋能人才培养、科学设定阶段目标及增进国际竞争力为价值理念.在保障机制上,采用管评办分离的组织架构、多源流资金投入的经费保障制度、多循环式质量评估机制以及多路径产学研成果转化模式,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支撑.在实践过程中,"学术研究大型计划"呈现四大特征:以国家战略引领科研方向,重视基础领域的创新突破;以学科交叉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创新科研平台建设;以科技人才培育奠定发展基石,改善科研环境困境;以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产业结构升级.

    有组织科研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战略创新人才培养

    德国"MINT计划"集群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刘莹王建华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社会高层次科技人才需求以及MINT学科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德国通过推行MINT行动计划,优化教育改革,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迭代培养.该计划运用集群发展模式,整合各方MINT教育资源,打破各自为政的教育资源投入方式.该模式在形式、内容、范围、功能、对象五个层面显现出合作、质量、家庭支持、研究和行动等核心价值.该模式重点面向青少年和儿童、专业人员、女性及社会行业等目标对象群体,以实用型活动机制为这些群体提供了学习机会并助其实现能力优化.整体上,MINT行动计划及其集群发展模式在明确政府宏观统合推动下突出集群发展导向,以及推进以目标对象需求为导向的学科统合发展两方面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德国MINT行动计划集群发展模式STEM教育

    数字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

    任令涛姜波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天然具有国际化的特征,鉴于传统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面临的困境,在地国际化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路径.当前实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方式主要为创建多元化文化校园、开设国际化课程、关注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方式,数字技术的兴起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其体现于数字技术嵌入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技术赋能、提升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公平性的权利赋能、重视实质互动和国际化教育经验获得的效率赋能等.在此基础上,以欧盟"伊拉斯谟+虚拟交流"项目为例,进一步阐释数字技术在驱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表现.最后,对未来数字技术驱动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可能的困境及对策进行讨论.

    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数字技术驱动

    美国文化语境下的高等教育问责:多重意义、内在张力与改革转向

    柳亮张天舒
    91-9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美国文化语境下,高等教育问责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概念,体现了应答诉求、透明技术、控制过程与改进行动的多重意义,构成了多样化的问责关系.在实践情境下不同问责意义结构自身及其相互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内在张力与深层挑战.凸显问责的责任之维,从主体、结构与理念三个方面推动高等教育问责改革的责任转向,可以为引导问责走出现实困境提供一条建设性思路.

    高等教育问责意义结构内在张力责任治理

    学科交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互动

    胡莉芳王洪成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以来,围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互动,以社会科学的诞生、发展、新进展为线索,学科交叉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点.分科后学科间的"借鉴"不同于古典知识的统合性,知识在新的起点上进行交叉,从活跃期到自觉期,学科交叉跨越边界指向社会需求和知识生产,创新是贯彻始终的基本内涵.交叉打破知识的有序状态,经历不确定阶段以后成熟的交叉学科又建构起新的有序状态,知识在"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循环中实现了创新,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的"引擎".历史经验表明,学科交叉在知识供需的矛盾中发展,对接大学人才培养转型和学科本土化而面向未来.

    学科交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才培养学科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