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王孙禺

双月刊

1001-4519

jysbjb@mail.tsinghua.edu.cn

010-62788995;62783326

100084

北京市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ournal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教育研究理论刊物。发表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包括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比较教育、中外教育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进步时代到韧性时代的大转型

    杰里米·里夫金张婧妍赵琳
    1-5页

    气候紧急状况与高等教育

    西蒙·马金森赵琳
    6-1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紧急状况是一场生存危机,迫切需要人们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在竞争性积累和过度消费造成的破坏中,当务之急是建立一种可持续的道德秩序,体现建设性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按照涂尔干的观点,道德秩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个人:国家是集体利益的重要保障,个人则负责自我完善和实现社会价值.气候紧急状况突显了世界各国的能力,既要在中央层面有效组织,又要对地方机构下放权力,使其能够有效解决地区问题和灾害.高等教育机构与政府合作,在以下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推进和捍卫科学,提升治理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在地方、社区、国家、区域和全球范围内有效开展社会行动的反思性主体.气候紧急状况还呼唤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使其符合生态生存的要求.高等教育具有先进的跨国合作能力,可以助力民族国家推进稳定的全球合作进程,这一合作进程充满困难却至关重要.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中国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强大的内生传统,包括古代传统和近代传统.这些传统包括中华民族的共识作用,其在有效运用时可以获得广泛的公众支持;在中央政策框架内进行深度权力下放的治理方式;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修身,能够培养出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以及"天下"的观念——一种基于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非强制的全球合作方法.如果再结合西方所尊崇的个人自由和主动性,上述特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应对气候紧急状况方面都将大有可为.

    气候紧急状况生态过度消费政府权力下放高等教育儒家思想科学

    创新时代大学的新使命:欧洲和全球视角下的卓越与可持续发展

    让-克洛德·鲁阿诺-博巴兰彭麒霖叶赋桂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面临历史、政治和当代的挑战.过去50年来,创新学说对全球产生冲击,影响了公共政策和社会结构,特别是高等教育.知识生产的主导体制也发生重大转变,导致创业型大学、功利性知识和"战略研究"的主导地位.这一范式转型催生了大学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三使命"的概念兴起.卓越计划等欧洲及其国家的项目表明大学是如何适应并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关于知识生产则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强调理性化和生产力,有的重视社会活动对知识生产和环境的复杂后果.

    高等教育转型创新知识生产体制大学的第三使命卓越计划

    大学治理模式演变与国际发展趋势

    黄福涛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大学治理研究框架,将社会、政府和市场视为主要外部因素,并同时考虑了大学层面和学院/系层面的学术和行政系统.其次,通过相关案例总结了五种大学治理模式(A型至E型),深入描述了各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和变化的背景.第三,通过国际比较揭示了全球大学治理的趋同化特征,诸如政府干预增强、院校自主性提升,大学领导角色和治理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等.最后,对今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以及院校实践提出了多方面的启示.

    大学治理五种模式历史考察国际比较发展趋势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机制分析

    李立国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世界科学中心、高等教育中心是周期性转移的.转移的时机、机制与关键组织变革是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核心要素.从转移的时机看,科学发展、技术变革与工业化为高等教育中心转移提供了历史条件.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机制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新设置或者创新性改造,高等教育机构依技术变革与工业化做出相应创新,学术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实现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关键组织变革.高等教育需要及时有效回应外部环境的挑战与机遇,及时有效实施组织变革与制度创新,才能抓住机会窗口,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学中心技术革命工业化高等教育机构学术组织化

    链接地方与全球: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基于中国农业大学全球发展治理人才培养实践的研究

    张悦徐秀丽李小云
    50-5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层面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如何有效地将中国经验学理化,进而融入全球知识的潮流中,从而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方案.源于美国的从"精英外语人才"到"区域问题专家"再到"全球胜任力"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以关注"全球知识"为核心,中国全球治理人才专业知识培养理念与路径则另辟蹊径,注重链接地方知识与全球知识,即要求新型人才既熟悉扎根中国基层的实地发展经验,又具备全球治理的全局视野.在此时代召唤下,中国农业大学在过去十几年中探索出一条链接地方与全球的双轨实践育入新模式,这一模式源自学校一批前沿发展研究者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来"到21世纪初开始"走出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中国在全球发展治理中的位置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主性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自觉性的生成.本文基于此案例,分析贯穿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地方-全球"双轨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并指出中国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理念与路径需关照"中国实践"与"全球视野"两个面向,注重地方-全球双重知识的链接,从而逐步探索出全球南方国家贡献全球治理的积极有为方案.

    全球治理知识生产人才培养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教育目标:全球进展与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涂端午焦艺鸿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行动."确保全纳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是该议程第4项目标(简称SDG4),涉及初等和中等教育、幼儿发展与学前教育等11项监测指标.我国学前教育入学率、中小学最低数学技能的获得比例、中学前阶段教师合格率等指标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SDG4达成度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我国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教育强国建设中需要面对发展中国家学习贫困率剧增,高素质人口比例有待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与美西方的教育援助竞争日趋激烈,讲好中国对全球SDG4贡献故事缺乏系统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教育保障待加强,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快构建人才双循环新格局,提升教育强国指标监测的国际可比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教育内涵,推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可持续发展,推进教育援助数字化,讲好中国SDG4贡献故事.

    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SDG4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进展挑战和对策

    美国STEM人才培养战略探析——基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两份五年战略规划的分析

    陈庆杨颉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增强国家科研实力,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长期探索STEM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通过对其2018年与2022年战略规划中与STEM人才培养相关内容的解构与重构,发现美国近十年在STEM领域人才培养的工作重心在于:打造科研创新生态系统以培养多功能型STEM人才,挖掘非正式教育在STEM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以及推广参与式研究.规划的相关内容为我国如何更好地培养理工科人才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科研实力提供了四个方面的借鉴:突出政府部门统筹规划作用,构建"官-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系统;挖掘非正式教育的补充作用,探索"正式教育+非正式教育"的双重人才培养路径;坚持教育强国战略,完善理工科人才培养双循环格局;抓住AI发展机遇,长线布局数据密集型科学人才培养.

    STEM人才培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理工科人才培养

    荷兰天才儿童的早期发现与培养机制探析

    方芳钟秉林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荷兰具有高度分层的教育体系,其天才教育的政策演进经历了发端期、探索期和创新期三个阶段.荷兰基于卡特尔-霍恩-卡罗尔理论和交叉电池评估方法的相关理念,在天才儿童的早期发现和甄选机制上,主要采用智力测试、非语言能力测试和创造力测试等识别工具;同时将来自教师、家长、同伴和学生本人等多方主体的提名视为识别高天赋学生的另一种有效渠道.荷兰对于天才儿童主要采用隔离式和融合式两种安置方式,并通过加速和充实两种模式对其进行培养.荷兰天才儿童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的经验及特征体现在:贯彻天才教育新理念并关注潜在的天才儿童;倡导融合教育为主的安置方式以兼顾天才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共同发展;基于趋同差异化和发散差异化两种策略优化培养模式;面向天才儿童开展循证教学以确保培养效果的可持续性.

    荷兰天才儿童早期发现培养机制

    德国科学学与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协同发展

    王世岳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近二十年,德国政府和第三方科研资助机构通过设立科研实体、课题委托和建立数据库等方式,有意识地构建高等教育研究和科学学协同发展的跨学科学术共同体.两个遵循不同研究范式的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不断通约,为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两个学科一直在寻求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反映出德国科学研究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的不断融合.

    德国科学学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有组织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