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景隆

季刊

1674-9227

qhmyxb@163.com

0971-8804652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突出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特色,注重对青藏高原各民族的研究,并努力反映院内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弘扬学术精神,繁荣学术研究,突出学术精品为目标,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铸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蕴与实践价值

    刘金林卞之峣苏建健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均为"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锚定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核心概念与发展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则是铸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思想引领,分析与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历史意义与实践进路等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体系性与人民性的双重理论内蕴: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性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的理论特性,包含了历史和时代的理论逻辑性、辩证与统一的理论哲学性、担当与开放的理论创新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核心要义,具有"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人民主体"的鲜明立场与"人民权益"的根本取向.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举旗定向与转换推进的双重实践价值: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铸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举旗定向,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由谁领导,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为何使命;另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铸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转换推进,不仅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所处情境,也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如何铸造的问题.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

    习近平外交思想探析——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

    崔昊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对于中国外交的发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中国外交的需求、中国外交的内涵赋予了鲜明的内核,也勾勒出中国外交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外交的发展、需求、结构、原则等方面也表现出了卓越的稳定性和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中,对于当前中国外交发展以及国际格局的动态做出了重要宣示.其重点包括,一是对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延续性、创新性、时代性、实践性的诠释;二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体发展目标变得更加明确;三是中国自我形象的树立和明确,包括"大国责任""大国形象""大国外交"以及紧密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外交生态"的形成;四是坚定不移明确中国发展目标,深化开放格局,加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因此,从外交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向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反馈,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内涵的全面表达,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对中国外交格局的深刻理解.

    党的二十大大国外交外交政策外交思想

    协同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孔亭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党和政府不同部门和社会诸多领域,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社会各界协同推进.因此,从政治领导、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教育、法治保障等方面采取相应举措,创新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应对化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打牢政治基础;二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打牢物质基础;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牢思想基础;四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打牢社会基础;五是依法处理民族问题,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打牢法治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路径

    从"他者"到"国民":民国时期疍民形象变迁研究——基于民国报刊的分析

    彭文斌王鹏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新思潮和新媒介的影响,民国时期对疍民的形象描述呈现出新样貌.民国时期报刊上大量原生态的文献资料证明,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由传统疍民形象向"新疍民"形象的转变.报刊对疍民新形象的描绘在叙事模式上肃清了疍民纷乱的族源传说,从思想上凸显疍民爱国敬业的国家观念,从品行上突出其勤劳朴实的特质,以此将疍民塑造为民国之"国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时代思潮下知识精英与疍民群体共同造就的结果,客观上推动了疍民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疍民形象国民报刊

    瓦氏夫人抗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辛姝贤王俊喆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瓦氏夫人抗倭事迹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弘扬好、传播好、传承好瓦氏夫人抗倭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瓦氏夫人抗倭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文化资源.在传播瓦氏夫人抗倭事迹的过程中,可梳理瓦氏夫人事迹的流传与发展,挖掘好抗倭事迹、讲好瓦氏夫人抗倭故事、建好瓦氏夫人抗倭文化公园.同时,要大力推动瓦氏夫人抗倭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红色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瓦氏夫人抗倭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重面向与视角呈现:都市民族志研究的再思考

    马伟华钱芃希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量建基于中国都市发展与文化现象的民族志作品自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不断涌现.这些民族志作品一方面坚持与经典理论对话,一方面立足本土特色,积极开拓都市研究的话语空间,围绕跨国人口流动与全球在地化、乡—城迁移下的劳工处境、国家—社会关系下的城市社区与空间更迭等议题,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回望中国都市民族志研究的探索历程,洞察其发展趋势与整体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进路.都市民族研究亟待立足中国社会,处理好中国与西方二重知识体系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以回应都市议题对经典民族志范式构成的挑战;与此同时,增进研究的公共性,通过良性互动促进学科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都市研究都市人类学民族志城市变迁

    交互共存:从甘青"花儿"看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蔡秀清周毛吉李以泓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儿"是生长在西北大地上的一朵艺术奇葩,蕴含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花儿"是西北地区多民族集体的智慧结晶,也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基质.在中华文化的大熔炉中,"花儿"是其中的瑰宝,它的旋律流淌过岁月的文化长河,歌词浸染着各民族文化的鲜明色彩,以摄魂夺魄的艺术魅力,涤荡着千千万万民众的心灵,真正彰显了各民族交融共生的社会理路.文章以传唱在甘青地区最为广泛的河州"花儿"为例,以交互共存的文化特质为切入点,探讨甘青"花儿"中呈现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养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甘青地区多民族河州"花儿"交往交流交融

    新时代广西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的历史方位及实现路径研究

    马静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工作重点在边境,难点在边境,问题集中在边境,最大的潜力也在边境.新时代广西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必须完全、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战略任务,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为重要任务,着力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短板,让边境各族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并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等方面彰显新担当.

    固边兴边富民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古镇古街中的"换装秀":一种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分析

    崔钰卿张继焦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古镇古街历史文化景区中以汉服和少数民族服饰为主的换装式旅行体验持续"高热".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三个维度展开来看上演在古镇古街的"换装秀":首先,从本体结构维度来看,其实质是以中国传统服饰遗产为本体的文化展演,传统服饰历经漫长的岁月演变,具有极大的观赏性、体验性以及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在现代社会中蕴含较大的创造潜力;其次,从其外在结构来看,处于古镇古街中的传统服饰并非一成不变,受古镇古街及其他外在条件的影响,其结构与功能随之更新,成为古镇古街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可以在古镇古街的文化场景中实现自身创造性转化与可持续发展;最后,从其自生结构来看,传统服饰遗产在"传统—现代"转化中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动性,具有吸引和配置资源的结构功能,由换装体验可以在古镇古街中自主衍生出一系列相关产业,带动古镇古街产业拓展与集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结构性产业集群,实现传统服饰遗产在古镇古街中的活化利用与深入拓展.

    新古典结构功能论传统服饰遗产"换装秀"古镇古街

    追问"幸福观"的民俗学

    周星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括民俗学在内的社会人文学科,应该都有一个指向于造福民众、建设美好社会的目标,因此,对于何为美好社会的追问自然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最大多数的人民心情舒畅、对生活有希望、有信心,可以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亦即人民能够感受到"幸福"的社会才堪称是美好社会.但是,何谓"幸福","幸福"都有哪些标准,这却是又一个难题.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幸福"这一概念既有通约之处,但又不完全通约,例如汉语中的"幸福"或"福"就与英语的happiness有所不同,它除了指称美好生活,同时也指称好的运气以及有意义的人生.很多社会人文学科都对"幸福"相关问题深感兴趣,但从民俗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民众"幸福观"的研究还显得较为薄弱,故本文不揣浅陋,拟对此问题展开一些初步的论述.

    幸福观生活革命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