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

马成俊

季刊

1005-5681

qhmzyjbjb@163.com

0971-8804399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研究/Journal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欢迎学风严谨、言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文字精确流畅的学术论文投寄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朝改土归流与土司地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演进

    马亚辉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司地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形成发展史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铸史是紧密相关的,但是西南地区由于"流土"壁垒的存在,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发展相对缓慢.清朝通过改土归流,将流官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治理模式推行于原土司地区,促进了改土归流地区人口的迁徙融居和互嵌式社会结构的迅速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明显加快.可以说,清朝改土归流的历史就是一部推动土司地区各民族居住地域互嵌、经济生活互嵌、文化习俗互嵌、历史轨迹互嵌的中华民族凝铸史.

    清朝改土归流土司地区互嵌式社会结构

    土司空间与文化认同:论贵州区域土司建筑及其历史特质

    咸成海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土司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的种类之一,其主要类型包括衙署、军事设施、墓葬、庄园等建筑遗存,为理解西南地域建筑文化在元明清土司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实证和新的认知面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贵州土司建筑,杂糅了土司传统文化、中原汉式文化、本地民族文化等成分,在历史特质方面异于其他建筑的艺术风格.换言之,元明清"大一统"时期,随着多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取得新发展,贵州土司建筑体系,亦在技术和文化因素演变中综合了南北建筑文化,故呈现出多种建筑风格交相辉映的高度融合性、动态性,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体现.

    贵州土司建筑文化认同历史特质交往交流交融

    清代以来的瓦寺土司谱牒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微

    陈伟琼成臻铭
    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和合文化视野观照土司,发现"忠贞侯"秦良玉、河湟土司、鲁土司、瓦寺土司等都被认同为"忠贞".其中,祝世德纂修的《世代忠贞之瓦寺土司》是清代以来瓦寺土司谱牒中的善本,为土司学形成新话语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信息;"世代忠贞"作为一种气节行为模式,其终极表现形式就是"力报家国恩";将瓦寺土司谱牒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索和信息置于政治文化四元结构中加以阐释,就能得到其表达内容与特点、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结构内容、价值取向、建构路径与生成逻辑等.

    清代以来瓦寺土司谱牒"世代忠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土司学话语体系

    明代《彭世麒墓志铭》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丁海艳孔凡卫田孟灵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永顺土司《彭世麒墓志铭》的铭文是以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为个人修养准则,用儒学价值观取名,以及追求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等多种方式表达着中华文化认同.这种方式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明廷文教思想、朝廷征调以及心学发展.明代永顺土司的中华文化认同,既是大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有效治理,国家权力不断向边疆延伸的结果,又是永顺土司为争取政治身份的合法性,树立在土司内部权威性的有效手段,它客观上推动了湘西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

    《彭世麒墓志铭》中华文化认同明代

    强国之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民族学主要议题

    何明谭任均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带领中华民族迈入"强起来"的历史新阶段.中国走强国之路,需要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面向世界人民开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实践;坚定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与"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发展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学,为强国之路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强国之学

    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建筑艺术——基本问题与意义辨析

    李林林涛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建筑艺术已出现一系列变化.在表现方法上,强调以方代圆、注重韵律、明暗呼应、内外造境等;在建筑样式上,通过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特有的山门、礼拜殿、拱北、八卦亭等风格样式来表现主次关系,借以彰显对超越维度的追求;在装饰纹样上,吉庆图案替代几何图案,采用中国特有的匾额、楹联形式,以经汉文字作为文字装饰.鉴于上述变化,在解读中国传统式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意义时,中国的意象论优于西方的象征论.

    伊斯兰教中国化建筑艺术

    欧美无意识种族偏见的表现及其影响

    严庆杨宇泰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意识种族偏见是无意识偏见和纷繁种族主义的结合,与有意识种族歧视具有机制共通性.欧美国家长期存在的结构化无意识种族偏见,主要存在于法治与族际政治领域、数字和网络等虚拟政治领域,以及就业、教育、医疗等主要民生权益领域.无意识种族偏见对欧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资本的角度破坏着公平正义,在族际关系上潜隐损耗着种族团结的社会纽带.无意识种族偏见也是种族资本进行社会意识形态矩阵"编程"的重要媒介,需严加警惕.

    无意识偏见无意识种族偏见种族歧视种族主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推进青海文化建设的逻辑主线

    张前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青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多个民族在此和谐相处,多元文化在此交汇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民族文化滋养,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青海文化建设植根深厚的中华文明,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标,传承中华民族包容共生的文化认同基因,突出民族属性和地域文化特色,共建多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价值自觉,贯穿以文化认同滋养青海多元文化包容性共生、以文化自觉激活青海一体化共建、以文化自信引领青海多元文化凝聚性共享的逻辑主线.其一体指认多元,多元固牢一体,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聚焦于中华民族,为谱写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汇聚文化力量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华文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从地方名人故居看传统乡贤文化的现代表达——以湖南善化棠坡清代民居为例

    刘纯许宪隆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名人故居作为传统乡贤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印证历史、传承精神、再现文化等方面意义重大.湖南善化棠坡清代民居是晚清红顶商人、慈善家朱昌琳的府邸,其建筑理念与整体格局彰显出宗法严明、家国同构、天人合一等文化内涵.同时,朱氏家族讲究信义、为政以德、博施济众、反哺桑梓等处世理念,生动呈现传统乡贤文化核心要义及当代价值.

    清代湖南善化棠坡朱氏家族名人故居乡贤文化

    易地搬迁社区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优化与基层治理效能

    李怀宋帮福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定区域发展的社会基础优化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的生成条件.易地搬迁乡村是全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产生的一种新的乡村社会类型,其如何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跃升,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一定数量关系和谐的人口,良好的空间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匹配,以及由此衍生的村落社会人气集聚效应和社会活力,成为易地搬迁乡村发展进而优化社会基础的核心内容.当乡村振兴变成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心任务,从"下沉—控制"型治理结构向"内生—协同"型治理结构的转型,构成易地搬迁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有效"的制度基础.易地搬迁乡村发展的社会基础优化与"治理有效"激发了农民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引擎,让农民获得了真切的"可感可及"体验.这样,易地搬迁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国家供给的外部资源集合为一种可行的发展能量,夯实了易地搬迁社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

    易地搬迁社区社会基础优化基层治理效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