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

马成俊

季刊

1005-5681

qhmzyjbjb@163.com

0971-8804399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研究/Journal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欢迎学风严谨、言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文字精确流畅的学术论文投寄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至尊且亲":罗雅谷《天主经解》对"天父"的中国化诠释

    游斌徐锦江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各大宗教普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中国化历程,留下了丰富的宗教中国化史料.探索建立宗教中国化的史料体系,并对这些丰富的史料进行整理和诠释,既可建立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历史自信,又可为中国特色宗教思想体系建设提供理论资源.以17世纪初罗雅谷(1593-1638年)的《天主经解》对"父"的解说为具体个案,分析天主教中国化思想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以"父"言说天主,是天主教本有的思想传统和信仰实践,亦可将儒家传统对"父"的文化阐释引入天主教之内,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天主教神学思想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一方面,人伦秩序、自然情感融于宇宙性的根源意识之中,使人的生命具有终极性意义;另一方面,"天主"为父的终极性超越于现实的"父子"血缘关系之上,甚至构成对人伦秩序的消解力量.

    天主经天父中国化罗雅谷

    明清伊斯兰教汉文典籍的时代诠释与当代价值

    敏俊卿李如东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以王岱與、马注、刘智、马德新等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的伊儒会通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历史经验.历史地看,宗教中国化的程度与宗教典籍阐释的中国化水平和深度紧密相关.伊斯兰教汉文典籍在新时代伊斯兰教中国化工作中产生实际引导力与广泛影响力,关键在于重视伊斯兰教汉文典籍在建构中国特色伊斯兰教阐释体系中的重要价值,通过时代化、通俗化的诠释,使其融入我国伊斯兰教高质量解经讲经之中,引导普通信众认知、认同,并转化为自觉实践.

    伊斯兰教伊儒会通时代诠释当代价值

    文化认同在道教中国化中的意义——以净明忠孝道为例

    焦玉琴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地君亲师"为代表的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在道教中国化这一时代命题中具有重要意义.道教是孕育并生长于中国的宗教,因富含传统文化的元素,彰显出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以发轫于江南地区(以江西为核心区域)的净明忠孝道为例,它从前身的民间信仰许逊崇拜到后世跻身制度性宗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皆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净明道将中国传统观念"天地君亲师"全面融摄吸收,以之作为自己义理建构、教团组织建设、道脉赓续、祭祀圈扩展的重要支撑和文化力量.净明道至今鲜活的宗教实践,祭祀教祖许逊绵延的庙会香火,均表明文化认同是道教存续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道教中国化这一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宗教中国化文化认同净明道天地君亲师西山万寿宫

    转宾为主——佛性论中国化的一个侧面

    史经鹏刘修志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佛教重视觉悟,其核心强调众生自力修行以达到解脱.但通过对印度和中国佛教佛性论的阐释,发现佛性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现出从救济论到众生论的转化.具体而言,印度大乘佛教的如来藏佛性经论普遍强调以佛陀为中心,借助佛的加持力而救济众生,众生处于宾位.而在中国佛教中,佛性论最具特色的宗派是华严宗、天台宗和禅宗.通过对三个宗派代表人物与文献的探讨,可知华严宗的"性起"佛性论模式推重佛陀在果位引导众生修行和解脱中的核心作用,继承了印度佛教救济论的特征.与之相对,天台宗的"性具"佛性论和禅宗的随缘任运的思想,更加注重众生作为修行主体的自主性.然而,在天台宗的圆融思想中,众生论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这种潜能在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充分的实现,众生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彰显.综而言之,众生的地位在印中佛性论的结构中呈现出转宾为主、宾主历然有别的基本差异.

    佛性论救济论众生论佛教中国化

    "民族观拱卫国家观"的教材典范、文化范例与边疆范式——中华民族四大理念的理论化思考

    宋培军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民委统编民族高校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具有教材典范、学术范式、文化润疆范例意义.该教材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的古代民族都统一称为"族群(ethnicity)",与此同时,以"国家民族"对译nation,在界定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与中华民族历史观,进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起源、产生、扩大、发展、进步到最终形成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亦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共同性的历史主轴上,开启中华民族英雄谱系建设新尝试,为新时代文化润疆工作提供历史人物资源与文化范例,其不能包含的异例则为中国边疆史书写孕育新的学术范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典范文化范例政治一元

    论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关怀与价值

    青觉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关乎各族群众民生福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现代化的战略议题.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区要在生态理念、生态发展、生态制度、生态治理等层面具备现代文明关怀.而这种战略关怀突出表现为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生态协同治理效能.因而,要依托战略定位与关怀,使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价值得到彰显;且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全局战略规划与方案实施中,要理解时代走向、理论保障和实践抓手.这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战略落实、实现战略价值,进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向度上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战略定位战略关怀战略价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三重意境、内在逻辑及其现实意义

    徐丽曼吴纪龙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照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发展的时间线进行考察,我们大致可以指认出三重理论意境,分别是早期思想阶段上的解放理论意境以及中后期思想阶段上的社会发展意境和人的发展意境.人在社会化意义上的解放和发展是贯穿这三重共同体思想意境的逻辑主线,这也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内涵的关键.在每一重具体意境中,逻辑主线又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解放理论的意境中,内在逻辑是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以及从异化走向异化的克服;在社会发展意境中,内在逻辑是从虚假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在人的发展意境中,内在逻辑是从依赖性走向自由个性.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能够为理解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原则性启示,包括主体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历史性原则、社会化原则和基础性原则.

    马克思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陈炜史慧珂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旅游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与纽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质增效,需要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展开全面评估.通过系统梳理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政治五个维度出发,构建包含5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的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具体权重.结果表明,5个二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经济维度(0.3363)、政治维度(0.2948)、社会维度(0.1336)、文化维度(0.1254)、心理维度(0.1100).28个三级指标中,增进国家认同的综合权重最高,权重值为0.1156,其次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富民增收,综合权重值分别为0.0882、0.0867.研究希冀提高科学评价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成效,以及充分发挥民族旅游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促进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与现实指导.

    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新发展理念视角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

    谢文心齐婷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发展理念为视角,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五个维度,结合全局熵值法构建民族地区指标评价体系对其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并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质量发展作对比.评价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整体提升,但发展趋势存在差异,与发达地区的经济相比尚需提高,通过实证模型确认二者发展水平差异的内部因素,进一步通过Dagum基尼系数分解探讨影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外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民族地区新发展理念长三角地区熵值法区域差异

    以"融"为导向创作民族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等为案例

    陈姗姗祁进玉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应积极运用舞台元素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艺术形象,用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艺术作为情感表达媒介,可以搭建起各民族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互动,导向文化的更深层次.以歌舞乐艺术作品为载体,能够展现和诠释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体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景,通过其感染力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五十六个民族乐器《同奏一首歌》和民族打击乐与舞蹈《鼓舞中华》作为案例,分析以"融"为导向的民族艺术创作的特点与意义,结合与创作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深入解读.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歌舞乐以"融"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