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

马成俊

季刊

1005-5681

qhmzyjbjb@163.com

0971-8804399

810007

青海省西宁市八一中路3号

青海民族研究/Journal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民族学类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蒙古学、民族语言学、民族民俗学、民族经济学、民族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海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欢迎学风严谨、言之有理有据、论证严密、文字精确流畅的学术论文投寄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文化的"四生观":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中心

    罗康隆何治民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以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宝贵的文化与农耕景观为显著特征的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农业文化遗产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中所形成的独特农业景观,这是由其生态情境、认知情境、文化情境和实践情境所决定的.这些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影响方式以及所产生的后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其合力共同形成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的独特性表现出所在区域的地方性.尽管不同农业文化遗产的地方性特征各不相同,但都能够反映出农业文化遗产的"共生观""敬生观""护生观"与"仿生观".于此而言,这"四生观"展现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情境、认知情境、文化情境和实践情境等生态文化思想.

    生态文化四生观农业文化遗产

    三论人类学的第四次革命:企业人类学对互联网社会下老字号企业"传统一现代"转型的研究

    张继焦陆霓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和数字时代语境下,老字号企业的"传统—现代"转型既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学术议题.这需要问题导向研究,以达成人类学领域内基础层面的详细分析;也需要扩展至学科导向研究,推动企业人类学这一分支学科的建设与深化.而研究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中现代企业组织变迁所形成的"四层次分析法""四结构分析法""二元社会分析法""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向分析法"以及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等一系列概念群,既是企业人类学也是中国人类学乃至世界人类学界的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视角进一步提升至人类学第三层次的高度,即基于老字号企业"传统—现代"转型的实证研究,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助力等议题,以构建起企业人类学乃至人类学整个学科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

    人类学第四次革命企业人类学互联网社会老字号企业"传统—现代"转型

    工商管理中国本土化路径探析——基于人类学视域下的再思考

    田广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工商管理与人类学的相关性,梳理工商人类学发展与应用的历程,厘清中国本土化管理的思路,对中国工商管理学科和人类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商管理既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组织和文化现象,工商管理不仅要关注对现象的研究,而且要更关注对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的研究.人类学对文化具有深刻且独特的研究特质,同属行为科学与社会科学,能够对工商管理实践给与理论指导,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更可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实践之中.

    工商管理工商人类学中国本土化民族志

    人类学关于"礼物"和"交换"的解读

    威尔克克里格特马建福刘春燕...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物赠送是一种窥视多重人性的行为,因为礼物可以同时被理解为理性交换、建立关系的方式以及道德观念和文化意义的表达.西方经济学家完全专注于货币交换研究,所以倾向于将礼物馈赠排除在人类文化的分析之外,只将礼物视为一种纯粹的经济现象而已.然而,在人类学的研究中,经济活动不仅仅是货币,还包括礼物赠送方式.特别是通过节日期间的礼物馈赠在消费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能发现消费社会中赠礼仪式其实是经济上独立和成功的表现.礼物是友好来往的基础,能模糊彼此的界限.正因为经济学家忽略了这些重要部分,所以人类学家才更有必要对其加以研究.

    礼物交换互惠人类学解读

    考古学视野下黄河大迴折区域内岩画的类型与年代

    魏坚郑玉
    127-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画作为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因所在地自然环境、生业模式、文化传统和自身年代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地处黄河大迴折内外的阴山、贺兰山和桌子山发现的大量岩画,表现出同一区域文化的诸多共同特征.但因其处于黄河内外不同区域,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已有的考古学文化类型研究的成果年代学标尺,对中国北方不同区域内农耕民族和猎牧民创造的岩画,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手段对比分析,初步建立起各岩画区域的相对年代学框架.在此基础上,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发挥各学科优势,以阴山、贺兰山和桌子山岩画的分布区域与内涵的差异为切入点,参考相关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据三个区域岩画中人面像岩画和动物型岩画所占比例及反映的生业形态,指出人面像岩画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动物型岩画多属青铜时代及以后时段的认识.

    黄河大迴折岩画考古类型学年代

    吐鲁番发现的"大随求陀罗尼经咒图"研究

    侯明明胡兴军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目前发现唐宋时期"大随求陀罗尼经咒图"二十余件,主要根据《大随求陀罗尼经咒》绘制而成.该经现存两个汉译本,不空译本和宝思惟译本,吐鲁番发现的"大随求图"在时代和内容上更加接近宝思惟译本,但"吐鲁番图"也表现出如出土位置是覆盖在死者身上、护法天人和神器分别置于方框内、图像中出现有胡人特征的天王形象等特性,与这两个译本内容及其他地区所出"大随求图"图像均不相同,这在一方面说明吐鲁番发现的"大随求图"所依据的或为目前已经佚失的梵文原版或其他汉译本,另一方面则是因持明密教传入吐鲁番后被本土化的表现.

    大随求持明密教阿斯纳塔那墓地

    土库曼斯坦的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调查——土壤退化及沙尘的影响

    王建新王卫东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库曼斯坦地处中亚西南部干旱沙漠地区,近代之前绿洲农业和游牧业较为发达.近代以后,该国在不同时期有计划地发展绿洲农业,通过兴建水利和开垦农田等方式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土库曼斯坦农业的快速发展保障了该国的粮食安全和就业稳定,提升了国民经济水平.然而,该国当代农业发展存在土地退化和沙尘灾害频发等环境问题,最终危及到该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该国尚不具备独立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其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蔓延和继续恶化的趋势.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多边国际合作,因而也是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经济合作中有推进价值的领域.

    土库曼斯坦农业土壤退化沙尘盐碱

    沙俄治下的中亚霍乱疫情及其防疫对策演变——一项医学社会史研究

    韩淑珍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乱是极具破坏性的流行病,仅沙俄统治中亚时期就先后爆发过八次.其中,在1872年、1892年及20世纪初期的三次霍乱疫情中,沙俄政府分别采取了不同的防疫对策进行应对;期间防疫对策的调整演变,体现了现代西方医学观念的进步,也折射出流行病与中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间存在着的互动关系;流行病防控措施的实施和效果的显现,既与疾病理论的进步有关,还与区域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连,而特定的社会文化和习俗对防疫对策的运转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沙俄统治中亚时期防疫对策的演变并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地区医疗卫生领域合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沙俄中亚防疫对策霍乱医学社会史

    英印夺取不丹的传统政治地位和中国的回应

    张皓
    16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英印针对中国的桥头堡.历史上的不丹在中国具有传统的政治地位,并按照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英国对此也不能不承认.从18世纪到20世纪,英国分三步"挺进",强迫不丹接受《辛曲拉条约》及其1910年"修正"版,竭力终止不丹在中国传统的政治地位.自1910至1948年,中英两国围绕不丹的传统政治地位多次争论,英国宣称由其"指导"不丹,指责中国一直强调对不丹的宗主权;中国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则坚持不丹在中国的传统政治地位.印度继承英国侵略不丹的权益,翻版1910年英国、不丹"条约",将不丹纳入针对中国的防御体系之中.中国反对印度对不丹的"挺进".不丹问题,是中印两国之间关系发展不能回避的症结之一.

    不丹问题《辛曲拉条约》1949年印不"条约"

    档案文献所呈现的清前期在台湾设立土司之议

    邹建达张雷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清朝统一台湾后的六十余年间,闽台官员先后五次提出仿照施行于西南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在台湾"番族社会"设立土司,其中康熙朝两次,雍正朝两次,乾隆朝一次.前三次均为"私议",第四次为南澳镇总兵许良彬的奏请,虽直达"天听",但均未纳入清政府决策程序加以讨论.乾隆九年,福建布政使高山奏请在台湾"熟番"中设立土司,则经过户部议准、乾隆帝允行,再到闽浙总督马尔泰等提出反对并获乾隆帝支持的反复,前后历时近一年,最终被否决,相关讨论由此画上句号,此后再无人提及在台设立土司之事.本文拟通过档案文献厘清这一历史过程,并从雍正朝西南边疆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的发展变化,结合同时期川西北"番族社会"设立"流职土司"情形,审视高山奏议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特殊历史价值.

    清前期台湾"番族社会"土司土官流职土司私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