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海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海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赵宗福

双月刊

1001-2338

0971-8455791、8450562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上滨河路1号

青海社会科学/Journal Qingha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重视基础理论、历史问题、全国性问题,更重视应用问题、现实问题、青海问题的研究,突出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我国养老立法的基本框架与完善路径

    唐远雄姚平
    12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养老立法的完善已刻不容缓.立法变迁与实践发展表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两大基础模式.尽管两种模式各有特点,但以人力与物质两个要素为抓手,以资格、监管、解纷三个环节为内容仍是完善我国养老立法的基本框架.养老立法的完善应遵循两条路径:对于家庭养老应以释放潜能为导向,而不宜直接对家庭成员适用强行性规则;对于社会养老立法则应以保障供给为导向,以强行性规则明确各方主体在各个环节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及责任划分.养老立法应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性,平衡家庭与社会的角色,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

    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养老立法

    城市化进程中老年群体的数字生活实践——基于昆明彝族撒梅人社区的调查

    高登荣何星容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龄化和城市化的交织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面对城市化生活中的数字鸿沟,位于城市郊区的少数民族老年人如何调适和应对,成为探讨积极老龄化战略地方化实施的重要关注点.根据彝族撒梅老年人日常数字生活实践,将其应对方式归纳为拥抱型、淡然型和区隔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研究表明,对于地处省会城市的撒梅老年人而言,数字鸿沟是其面临的数字困境.在倡导积极老龄化的背景下,从家庭、社区到国家层面的有机连结,为消解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引入地方文化智慧,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在积极老龄化实施中的动力转化.

    城市化老年人数字生活实践撒梅人数字鸿沟

    断裂与延续:青海东部农村家庭与农村养老的变迁

    阿琪
    14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东部是省内农业密集的河谷地带,聚集着大量农业人口,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面临着农村养老如何发展等问题.在对互助县9 个村落入户调查的基础上,陈述了该区域生产发展,区域内家庭结构、家庭生产与消费以及农村老年人生活日常等方面的现状.目前在青海东部农村家庭结构等的变迁中传统养老方式既有"断裂"也有"延续",断裂主要表现在养老供给中子代的不"在场"、家庭资源单向输送以及村庄舆论失效等方面,延续则体现在养老实践中线上"反馈"的出现、小规模家庭互助的需求增强以及女儿参与养老实践程度提高等方面.

    农村养老家庭结构变迁养老实践

    水资源资产化:基于概念厘定的制度逻辑及优化对策

    邓玮彭中礼
    15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资源资产化是实现水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相统一的水资源市场化手段之一,亦是践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水资源资产化制度作为水生态保护及水资源利用的必行举措,须以环境法理为研究视角,厘清其与水资源产权化、资本化等边缘相似概念间的关系,进而于概念相对明晰的基础上,将水资源资产化置于法律语境中释明其制度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及形式构成的应然逻辑关系.结合水资源资产化制度内容之分析,对其制度所存症结予以实然检视,而后针对性提出理顺制度内部逻辑、完善规范体系、健全监管机制等优化对策,以期推进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型利用.

    水资源资产化水权自然资源资产法律制度

    污染环境罪中"严重污染环境"的认定困境与规范适用

    章阳标陈洪兵
    171-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益认定阙如、主观方面存在争议、属性定位混乱是司法实务中"严重污染环境"的认定乱象所在."严重污染环境"的侵害法益是生态环境,这既契合人与环境相处的自然规律,又不会与其他环境犯罪的罪名体系相背离.从现有的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来看,"严重污染环境"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由于"严重污染环境"仅体现行为进行到一定程度的严重性,不可量化,所以其属性定位是行为要素而非结果要素.应结合侵害法益认定"严重污染环境"的实行行为,依据行为类型推定主观故意,根据属性定位判断犯罪形态."严重污染环境"不是犯罪成立条件,而是犯罪既遂条件.在符合"严重污染环境"标准之前,均存在预备、未遂、中止的可能性.

    污染环境罪严重污染环境侵害法益认定困境规范适用

    别疏数与顺人情:论宋代民间家祭世数的变迁

    夏文登葛焕礼
    187-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家祭世数的变迁以大观四年为界限,此前官方因重建家庙制度形成了正三品及以上官员家祭四世或三世的规定,但对从三品及以下官员家祭世数并未有明文规定,民间则出现了士庶通祭三世的现象,甚至出现了祭及高祖、先祖、始祖的主张.大观四年,宋徽宗通过手诏将臣庶家祭世数分为五世、三世、二世,但这一规定在北宋末年就被破坏.南宋虽形成了正一品祭五世的惯例,但从一品及以下臣庶家祭世数未有明文规定,以致出现民间混祭五世、四世、三世的现象,这应当与南宋士大夫祭及高曾主张的发展有关.宋代民间家祭世数的变化,一方面受尊卑等杀礼义的推动,另一方面则受缘情制礼准则的影响,二者相互制约与融合,共同促进了宋代家祭世数的变迁.

    宋代家祭世数大观四年尊卑等杀缘情制礼

    "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张剑
    19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只有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放在"现代性"发生发展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才能明晰其时代契机、理论纠偏与主体精神.作为一种舶来的理论,"现代性"在20 世纪80 年代虽迎合了文学研究范式转换的现实需求,但也存在着时间上的"现代性时差"与空间上的"现代性错位".在经历了"两种现代性"的内部膨胀和"多元现代性"的外部挑战后,"现代性"逐渐走向衰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直面现代性理论的当下危机,立足中国历史、国情、文化传统给出了现代性的中国方案.在文学研究范式转型上,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传统两个维度反思、重审现代性,标志着文学研究的主体觉醒与方向选择,并最终落实到以"人民性"为价值尺度的文学史阐释体系的建构上.

    现代性时差现代性错位两种现代性多元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