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全球传媒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全球传媒学刊
全球传媒学刊

季刊

全球传媒学刊/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时代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研究的新可能

    冯波
    1-2页

    基于抗逆力沟通理论的中国单亲母亲抗逆力研究

    赵小曼
    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逆力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或其他不幸经历时的适应和承受能力.单亲母亲的抗逆力水平不仅关系着她们是否可以有效应对独自育儿的挑战,更关系着能否为孩子提供关键且必要的有利环境.然而,现有研究对单亲母亲的抗逆力关注较少.抗逆力沟通理论认为,抗逆力是通过沟通行为构建的过程,强调对个体产生影响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系统的复杂性.本研究将该理论应用于单亲母亲角色,探讨中国单亲母亲沟通抗逆力的作用机制及其如何影响单亲母亲群体的生活状况和自我价值感.基于两轮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抗逆力沟通模型的解释力,进一步丰富了该模型的内涵,并为提升单亲母亲抗逆力提供建议.

    沟通抗逆力单亲母亲社会支持内在成本身份自豪感

    老年人数字融入中的代际支持沟研究

    李思悦魏润南刘亦婷韩诗雨...
    2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年子女的社会支持是促进老年人数字融入的重要动力.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和家庭沟通模式的理论视角,对304名50岁及以上智能手机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考察老年人在与子代的互动中可能存在的社会支持沟现象及其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对子女给予支持的期望正向影响了其寻求子女支持,进而作用于其实际获得的支持.此外,研究初步证实了社会支持沟的两种形式——支持赤字和支持盈余在代际互动中的共存现象.尤其是当老年人实际获得的子女支持少于其寻求的支持时,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会受到负面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对话取向与服从取向的家庭沟通模式均正向影响老年人期望的、寻求的与实际获得的子代社会支持.本研究解析了社会支持的过程性发展,揭示了中国老年人数字融入中存在的社会支持供需不平衡现象,为进一步促进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供指导意见.

    社会支持沟老年人家庭沟通模式主观幸福感数字融入

    污名管理沟通理论视角下女性对于痛经的认知与应对

    邹文雪杨小雅黄莉瑶
    4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污名是一种深具贬损性的传播现象.被污名化的健康议题在个体身心及社会文化层面产生着深远影响,对其发生与应对的考察是从文化维度探究健康现象的重要议题.通过对34名女性的深度访谈,本研究探讨了中国女性面临的痛经污名及应对策略.借助污名管理沟通理论的视角,分析表明痛经污名主要表现为软弱与累赘的象征、咎由自取的恶果及对母职的威胁,女性采用了默许、逃避、质疑和全面挑战等策略,在个人与公众层面强化或反抗着痛经污名.研究揭示了痛经污名的社会文化建构过程,指出女性健康议题与性别规范、亲子关系、职场权力等因素的紧密勾连,从社会文化角度为女性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对公共卫生政策如何更好地关注和支持女性生理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痛经污名污名管理沟通理论女性健康

    社交媒体上议题公众去疾病化的话语策略

    刘子琨
    6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媒体兴起前,女性健康议题鲜有机会公开讨论.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她们能够轻松地从专业医生那里获得健康信息,也让她们有了参与讨论健康信息的机会.近年来,微博中出现了多次针对宫颈糜烂去疾病化的话题行动.本研究将在身体政治这个概念的指导下,考察议题公众的话语策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健康观念和性别文化.本研究发现在微博话题这一机制下由网民自发组织形成的议题公众对反抗医学权力与商业权力的压迫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女性健康议题公众去疾病化身体政治宫颈糜烂

    组织传播学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龙子羽
    8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近年来组织传播学科的发展脉络和前沿议题进行系统性综述.文章梳理六大组织传播学主流理论视角和实证研究趋势,包括组织传播构成论、组织张力、批判性研究、去西方化理论建设以及多元实证研究范畴和方法等发展方向,并提出四个中国组织传播研究方向.组织传播学者可借鉴现有理论框架,着眼本土组织过程,致力于以理论发展为导向的实证研究,促进中国组织传播学长足发展.

    组织传播学本土化学科建设传播构成论组织张力去西方理论建设

    "声临其境":视障游戏玩家的媒介化感知与实践

    蒋俏蕾岳永婕
    10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媒介化时代,数智媒介重塑着视障人士的感知体验与社会生活,然而目前却鲜有聚焦视障群体移动游戏感知与实践的研究.本文以当前广受欢迎的盲人手游《听游江湖》为研究案例,采用数字民族志和深度访谈法探究以声音为主的新媒体技术如何为视障玩家实现视觉补偿并建构出独特的游戏时空,进而深描并呈现视障玩家丰富的游戏体验及其多维影响.研究发现,声塑的游戏时空与视障玩家的生理、心理、社会层面产生了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编织出视障玩家可以"想见"的媒介化空间,形塑着玩家日常的时间感知并带来时序压力,亦赋予视障玩家游戏内外的社会关系与社交连接.研究揭示了信息无障碍背景下媒介技术为残障群体提供感官代偿并实现数字包容与社会融入的可能与可为,也彰显出听觉媒介的蓬勃力量.

    视障群体盲人手游听觉媒介媒介化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社会心理距离与信息呈现方式如何影响辟谣信息效果?

    符迈予李喜根
    11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解释水平理论,本研究通过实验探究辟谣信息特征及其组合效应对老年人信息信任的影响,以及信息处理模式对此过程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虽然未能证实社会心理距离、信息呈现方式以及两者的适配性正向预测对辟谣信息的信任的假设,但是证实了社会心理距离与信息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信息信任的影响.有关信息处理模式中介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系统化信息处理完全中介社会心理距离与信息呈现方式解释水平适配性对认知信任的影响;启发式信息处理在社会心理距离与信息呈现方式解释水平适配性影响情感信任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老年群体辟谣信息信息处理方式解释水平理论社会心理距离

    社交媒体中信任关系的修辞困境与社会后果

    彭华新王亮
    13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信任是社交媒体出现后的重要议题,在诚信问题和人际欺骗不断增多的媒介环境中,不信任成为社交媒体的一种心理基调.研究材料显示,信任链断裂与信任惯性中止已在某些社会领域出现.在以职业、地位、性别、地域、年龄为标准的社会分层中,社交媒体参与者遵循着"主体—行为—后果"的逻辑关系,运用各自的修辞方式来表达不信任,这种话语表达重建或巩固了阐释共同体,形成共同体的内部信任与外部不信任.所有的不信任表达均自线下追溯至线上,最终又回归至线下,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一系列的社会后果,强化民粹、撕裂阶层,增加社会交往成本.

    社交媒体社会信任系统信任话语身份修辞行为

    学缘结构与新闻从业者的就业选择——对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的实证分析

    杨琳李唐波
    15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从学缘结构视角出发,对2007-2020年共10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的教育信息与就业选择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关注获奖者来源高校的数量、层次、类型、专业及新闻专业评级等特征,并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学缘结构与新闻从业者就业选择的关系.研究发现,高校层次、新闻专业评级与从业者就业单位层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两个指标越高就业者越倾向选择全国性媒体发展;专业类别、新闻专业评级与从业者就业单位类型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新闻专业教育在不同媒体类型中表现出的专业竞争优势不同.实证研究明确了新闻专业教育与新闻从业者就业选择的显著相关关系,凸显了新闻教育与成才培养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遵循新闻专业发展与新文科建设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长江韬奋奖学缘结构就业选择新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