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青少年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青少年学刊
青少年学刊

刘丙元

双月刊

2096-0301

qsnyj7296@vip.sina.com

0531-58996678、58996442

250014

济南市经十路16199号

青少年学刊/Journal Youth & Juvenile Research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把握时代脉搏,贴近青少年生活,力求成为青少年认识自我、适应社会、设计人生、开创未来的良师益友,成为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掌握青少年成长规律,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参谋与助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青年精神交往的异化及重构

    张龙丽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交往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环节.当前,受市场经济条件多变、价值观多元化、网络媒体技术发展以及青年自身交往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干扰,青年精神交往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功利化、泛娱乐化、疏离化、被动化的异化表现.因此需要通过夯实青年精神交往的物质基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大力发展教育等有效手段来加强青年精神交往建构,重构一个有价值、有情感、有意义的青年精神交往之域,以此推动当代青年精神生活的高质量发展.

    青年精神交往精神生活异化

    返乡青年短视频创业中的身份呈现与主体重构

    刘斌志赵铭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身份是返乡青年在短视频媒介中呈现的理想化身份丛,与现实身份之间存在互构关系.通过对哔哩哔哩平台 12 名创业博主的视频文本分析和参与式观察,探究返乡青年短视频创业的数字身份建构及其对青年身份认同的影响,可以发现青年在不同层面构建了自我价值追寻者、农民致富带头人、乡土文化传播者和时代战略践行者的数字身份.青年自我呈现面临空间脱域、"时间加速"以及自我异化的身份悖论和现实异化问题,需要从责任意识、身份认知和意义世界三个维度实现主体重构.通过弥合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的间隙,激发返乡青年主体性及推动其自我实现,可以为乡村振兴持续输出内生动力.

    返乡青年短视频创业数字身份身份呈现主体重构

    劳动教育和红色旅游协同提升青少年教育效能——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的研究

    原志刚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红色旅游和劳动教育是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受传统"身心二元论"认知理论的影响,目前通过红色旅游开展的红色教育和劳动教育均存在青少年身体、心灵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分离.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的身体、心灵和环境在认知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把红色旅游和劳动教育融合,将生产、生活和服务性劳动实践植入红色旅游,能够协同提升青少年教育的效能.

    劳动教育红色旅游青少年红色教育具身认知

    网络流行语在青年中流行的原因、风险及应对

    姚书志马杜娟
    27-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流行语在青年中盛行,既反映出新时代青年个体的自我需求,也是网络社交中青年群体心理驱动的结果,同时也与信息社会青年集体利益诉求密不可分.网络流行语在调适青年社会心态、疏解青年心理压力的同时,给青年带来了价值迷失与身份焦虑的自我认知风险、盲目从众与社交圈层的人际交往风险以及认同弱化与政治冷漠的政治认同风险.化解网络流行语给青年带来的消极影响,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青年个体、社会群体和组织集体各方面群策群力,协同应对.

    网络流行语青年青年心理

    儿童烟卡游戏:人文理解的遮蔽现状与复归路径

    陈晓彤李旭王映超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对烟卡游戏的沉迷引起众多成人的强烈批判和行为干预,显示成人缺乏对儿童需求的关怀.探寻烟卡游戏行为的主观之义、理解儿童的存在状态、共织游戏的意义之域,可以打破对烟卡游戏的成见束缚.促进研究焦点从"外在评判"转向"内在体验"、研究方法从"静态分析"转向"实地研究"、研究目标从"干预控制"转向"引导支持",是烟卡游戏研究的新路径.基于教育现象学的烟卡游戏审视,从空间性、实体性、时间性、相关性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教育启示.

    儿童烟卡游戏人文理解教育现象学

    失败者的精神家园:豆瓣小组考试失败群体的在线支持研究

    董媚媚朱秀凌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豆瓣小组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理论出发,以"考试失败垂头丧气互相安慰联合会"豆瓣小组为对象,通过LDA主题模型分析法,分析青年群体线上支持行为的特征,探究青年群体如何在社交媒体实施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发现,"考试失败垂头丧气互相安慰联合会"豆瓣小组以情绪宣泄为核心,为青年群体打造一个情感慰藉与鼓励的空间.在此过程中,青年群体不仅在情感层面得到支持,还在信息层面获得援助,同时在失败中逐步重构自我认同.他们相互激励、彼此支持,将温暖与希望在小组内不断传递,不仅催生出了更为丰富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同时也帮助青年群体释放消极情绪,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豆瓣小组考试失败社会支持网络亲社会行为

    红色影视接受对青年国家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政治情感中介作用的考察

    高文茜陈金香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影视作品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有效载体,并在红色文化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对1185 名青年的问卷调查,本研究考察了青年群体的红色影视接受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分析了政治情感在其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红色影视接受显著正向预测青年国家认同;政治情感在红色影视接受与国家认同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政治情感能显著提升红色影视接受对青年国家认同的积极影响.由此可见,培育青年国家认同应优化红色影视作品,激发青年的政治情感共鸣,充分发挥红色影视作品的社会建构功能.

    青年政治情感国家认同红色影视

    校园隐性欺凌的典型形式、识别难点与防治策略——基于群体压力视角

    乐星宇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隐性欺凌的典型形式有言语欺凌、社交排斥和网络欺凌等.群体规范的模糊边界、从众心理的潜在驱动、被欺凌者的沉默隐忍、社交媒体的扩散效应、群体关系的动态演变构成校园隐性欺凌的识别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界定群体规范、提升个体自我认知、打破沉默文化壁垒、加强社交媒体监管、营造健康群体氛围等多层次的防治策略.

    校园隐性欺凌群体压力学生心理健康

    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