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前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前沿
前沿

田伟

半月刊

1009-8267

qianyan2001@126.com

0471-4921974

0100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利民街25号

前沿/Journal Forward Pos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社科理论界及广大实践工作者,力求把握我国社科理论动向,反映最新成果,成为名符其实的社科理论“前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府绩效管理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逻辑框架与机制优化

    刘强强徐毅成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文明形态,也是一种治理模式,更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如何有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成为摆在当下理论界和实践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政府绩效管理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通过政府绩效管理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逻辑框架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价值维度,政府绩效管理将公共价值融入现代化建设过程,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绩效生产提供了价值引领;二是制度维度,政府绩效管理贯穿国家治理的结构,这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绩效产出提供了稳定的秩序基础;三是工具维度,政府绩效管理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提供了可操作的工具基础.面向未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绩效管理的作用,应当优化公共价值建构机制、信息机制、制度执行机制、绩效领导机制和绩效改进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政府绩效管理国家治理公共管理

    范式跃升:从人民民主专政到全过程人民民主

    张利涛郑彬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坚持理论创新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理论建构是一场关于观念、话语、制度等要素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主不仅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还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创新.从人民民主专政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民主话语的转化和理论范式的跃升,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不懈追求.深化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范式的多维立体分析,对更好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建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人民民主专政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

    增强历史主动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重特性

    张露文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归总,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增强历史主动的重要抓手.在从不同角度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增强历史主动为视域,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的现实基础、国际环境和历史变局来理解其时代性,从中国共产党领导超越多党竞争制、人民立场超越资本逻辑、人民民主超越西方自由民主、和平外交理念超越霸权主义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文明冲突论来理解其引领性,从推动中国学术由被动答疑转向主动提问、体现中国共产党高远站位、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刻变革来理解其标识性.准确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性、引领性和标识性,有利于提升历史认知,更好地增强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主动.

    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主动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

    论关键象征符号

    谢里·奥尔特纳卢芳芳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人类学家谢里·奥尔特纳教授(Sherry Ortner)发表于《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73,75(5):1338-1346)的《论关键象征符号》(On Key Symbols)一文的中译.以谢里·奥尔特纳的关键象征符号理论为对话比较的参照,对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象征符号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的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象征符号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理和学术意义,有助于我们建立国际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象征符号理论和中国式象征符号话语体系.其一,奥尔特纳对符号学的贡献在于:廓清了对符号的分类,归纳概括出与之对应的两种功能,对于符号的认知具有原理性意义.她指出,对各类符号的第一个主要分类,是沿着一个连续统,并且把它的两端分别称为"总括"和与之相对的"细化".她强调这是一个连续统,同时要从这个理想型的两端入手.其二,奥尔特纳的研究为我们认识符号类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这对于我们在跨文化语境中认知、了解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关键符号,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视野和学理路径.她认为,细化象征符号类型之所以受到珍视,主要是因为它意指有助于在文化群体中正确、顺利生活的那些明确无误的行动模式.其三,奥尔特纳对关键符号类型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了清晰的划分,为我们从观念与实践层面把握关键符号提供了学理支撑.她提出符号分类模式具有不平衡的结构,其中根隐喻可能暗示特定的行动模式或有限的可能行动模式;关键场景预设了某些有序思维假设.这有助于我们从理念与实践角度把握"总括符号"与"细化符号",理解不同文化的关键场景.(卢芳芳)

    符号学关键象征符号根隐喻谢里·奥尔特纳人类学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视域下蒙古马精神的思想建构与实践张力

    张瑞军倪艺丹齐艳芝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党中央着眼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蒙古马精神作为一种历史主动精神,既有其思想建构的理论基础,也有诉诸行动的实践张力.把握这种理论基础和实践张力有利于弘扬蒙古马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强国建设和复兴大业增智助力.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文化思想蒙古马精神

    利益共同体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建设与实践

    李洋何生海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部署和重要思想.当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需要以利益共同体视角回应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的中国之问、共同体建设的时代之问和共同体实践的人民之问.以利益共同体视角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形成:独特的自然禀赋为共同体早期向内汇聚提供了有利条件,共生互补的经济为共同体凝结了牢固的根基,政治一统与国家利益为共同体奠定了有力的内外保障.共同体建设何以必须,回应了两个一百年交汇变局中我国在复杂的国内外利益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共同体建设"何以为之"落于实践:做好经济增量与保障公平并重,以"共有"意识浸润人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利益至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利益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工作

    2023年的中国边疆研究:连续性、共同体和整体视野

    袁剑吴思源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的中国边疆研究在立足中国立场的基础上,围绕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民族学、历史学、政治学、思想史等诸多领域深化研究,同时在学术讨论方面也进一步深入,形成诸多新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一带一路"相关会议与论述、边疆研究相关会议与论著等方面,对2023年的中国边疆研究进行了初步的综述,凸显出边疆研究连续性、共同体和整体视野的特质.

    边疆研究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共同体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现代化

    中国牧区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包玉山包凤兰高永久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牧区具有生态的脆弱性、气候的恶劣性、经济的滞后性、人文的多元性、区位的边缘性边疆性以及地缘关系的重要性等特点.当前,中国牧区发展普遍面临着"三生矛盾"的瓶颈制约,"三生矛盾"已成为牧区经济社会问题发生的根源.由于牧区草原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因此,如何破解"三生矛盾"以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破解"三生矛盾"最为重要的应对措施是加大力度进行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第一,赋予牧区草原生态以全国性公共物品的属性和地位,并由中央政府投资建设,这是彰显牧区草原在生态安全中战略性作用的先决条件;第二,选择和鼓励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并以破解"三生矛盾"为目的的具有生态、经济、安全功能的经济活动和生态治理活动,为实现"三生共赢"提供有利条件,为实现牧区现代化创造良好环境.

    "三生矛盾"生态治理"三生共赢"高质量发展牧区草原

    高铁开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

    张雪薇王薇郭启光宗刚...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高铁开通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机理,将高铁开通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08-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评估高铁开通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下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铁开通对西部地区和小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资源集聚和创新要素集聚是高铁开通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渠道.

    高速铁路绿色技术创新金融资源集聚创新要素集聚

    建设农业强国的生成逻辑、现实挑战和实现路径研究

    唐娟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战略逻辑的辩证统一.基于一定指标筛选出的世界农业强国,既体现出共通的发展要求,反映出某些类似的实现路径,又有基于各国国情、农情的特有实现方式.我国建设农业强国,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体现世界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要基于我国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因此,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一方面,要对标世界农业强国的主要指标,找到我国与世界农业强国的主要差距,吸收借鉴其建设经验;另一方面,梳理我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人多地少的资源现实、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等国情、农情,将世界农业强国的一般方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建设路径.

    农业强国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