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带海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带海洋学报
热带海洋学报

张偲

双月刊

1009-5470

jto@scsio.ac.cn

020-84459408

510301

广州市新港西路164号

热带海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也是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它侧重宣传报道南海及邻近热带海洋的调查、研究成果和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刊物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源期刊;在国外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英国《动物学记录》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acuta)热休克蛋白HSP70家族特征及进化分析

    李子若罗晏杰曹政Chin yaoxian...
    12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休克蛋白 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在生物细胞或组织免受热或氧化应激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已知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之一.由于全球环境持续升温,珊瑚大面积白化、死亡,珊瑚如何应对持续升温的抗逆机制是科学研究热点.本研究从高温胁迫短指软珊瑚测序蛋白序列数据库分析鉴定出了 28 个 HSP70 蛋白家族成员,均为酸性亲水蛋白,大部分蛋白质结构较为稳定.亚细胞定位表明 HSP70 蛋白主要分布在珊瑚细胞核、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内质网上也有少量分布.信号肽预测表明,28个HSP70蛋白成员中 26个没有信号肽,大部分不属于分泌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短指软珊瑚 HSP70 蛋白家族成员聚成 5 大类.短指软珊瑚 HSP70 蛋白家族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中预测到了 10 条保守基序motif分为 5 个亚族.短指软珊瑚 HSP70 蛋白家族二级结构主要以 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α-螺旋的含量占比大.28 个HSP70家族蛋白中有 25个预测到了N-糖基化位点,且位点个数在 1~9范围内.28个HSP70家族蛋白均预测到磷酸化位点和 O-糖基化位点,总个数分别在 41~96 和 1~23 范围内.本研究 HSP70 家族蛋白结果为今后珊瑚在应对全球升温胁迫中的适应机制等方面研究奠定了基础.

    短指软珊瑚热休克蛋白HSP70家族进化

    涠洲岛珊瑚礁区沉积物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莫丹杨宁志铭杨斌夏荣林...
    137-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硝酸盐异化还原包括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DNRA)等氮循环中的关键过程,它们影响着海洋中氮元素的移除和保留.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沉积物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尚不清楚珊瑚礁区钙质砂和硅质砂沉积物硝酸盐异化还原过程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差异.因此,本研究利用 15N 同位素示踪技术和沉积物的升温受控培养,探究温度升高条件下涠洲岛珊瑚礁区不同类型沉积物中硝酸盐异化还原的响应.结果表明,DNRA和反硝化过程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物中对升温的响应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在硅质砂中反硝化速率和 DNRA 速率随温度显著上升,而钙质砂则相反,这可能与不同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有关.由于厌氧氨氧化对升温更为敏感,反硝化在氮移除方面变得愈发重要,但其副产物N2O可能会对气候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温度升高导致DNRA对硝酸盐异化贡献度增加,环境氮移除能力降低,这会加剧涠洲岛海域氮过剩的情况,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反硝化厌氧氨氧化DNRA沉积物珊瑚礁

    河口岸带氨氮原位快速分析方法研究

    和嘉伟杨泽明赵金成张现清...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自主研发的海水氨氮原位快速分析仪的现场可靠测量为目标,基于改进的靛酚蓝分光光度法建立了一种河口岸带氨氮的快速分析方法.论文基于正交实验分析,研究了不同盐度条件下,全自动快速测量最佳不完全显色反应时间,并确定了给定盐度范围内最佳不完全显色反应时间随盐度变化的规律.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盐度为 5‰的情况下,基于改进和优化后的靛酚蓝分光光度法,氨氮原位测量仪的检测耗时仅需要 60s左右;样品盐度在 0‰~25‰范围内,氨氮快速测量的最佳反应时间,随着盐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样品盐度为 25‰时,检测耗时为 180s.光程长度为 10cm、显色反应时间为 60s时,盐度为 5‰的氨氮样品检测下限为 0.9945μmol·L-1,方法标准工作曲线R2大于 0.99,证明改进后的靛酚蓝分光光度法可以满足河口岸带水体中氨氮的原位快速检测.将其应用于湛江湾水体中氨氮时间序列在线监测发现,监测期间氨氮浓度与水体盐度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关系.与传统的人工检测和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相比,自主研发的海水氨氮原位快速分析仪检测分析过程中样品和试剂消耗量极少(μL),反应时间短(盐度为 5‰时 60 s),可适用于河口岸带水体中氨氮的长时间序列原位及在线监测.

    氨氮顺序注射分析不完全显色快速测量分光光度法

    基于双浮标连续监测资料分析大亚湾西南部海域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奚琛林宗轩萨如拉邓玺...
    15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质环境监测对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 2022-2023年期间位于大亚湾西南部海域的 2个浮标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水质环境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表明,大亚湾西南部海域的温度、盐度可能受太阳辐射与降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即夏季温度高、盐度低,冬季温度低、盐度较高;而Chl a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溶解氧和pH存在相似的日变化模式.在夏、秋季,大鹏澳较杨梅坑海域呈现出高温、低盐、低溶解氧、低pH和高Chl a的特点.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夏、秋季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和Chl a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存在区域差异,湾口附近,海浪、上升流等水体运动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近岸,径流输入可能是导致水质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此外,本文还记录了远距离台风引起的海浪及降水事件,继而对大亚湾海域环境造成影响.解析沿海环境参数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大亚湾近岸海域环境参数在线监测分布特征

    基于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广西山口红树林湿地动态研究

    郑法黄福林陈泽恒丁伟品...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 2022 年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选取1987-2021年期间 6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利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类方法,解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状况,并基于LUCC计算景观格局指数(landscape pattern index,LPI),结合LUCC着重探索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湿地变化过程及其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土地利用角度来看,研究区近 35年间地类之间不断转换,其中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米草滩和养殖坑塘大比例增长,米草滩主要侵占原沿海滩涂,养殖坑塘主要由林地和耕地转换而来;就景观角度来看: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加,连通性逐渐降低,景观形状逐渐变得复杂,地类演替变得频繁;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沿海滩涂、米草滩和养殖坑塘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在过去 35 年中,山口红树林保护区经历了重大的土地利用变化,入侵物种(米草滩)和人为干扰(养殖坑塘)是影响该地区红树林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加的主要成因;研究揭示了区域景观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环境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红树林湿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景观格局人为干扰物种入侵

    涠洲岛鹿角珊瑚共附生真菌Arachniotus ruber GXIMD 02510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抑菌活性研究

    王佳熹卢护木齐鑫高程海...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涠洲岛来源鹿角珊瑚(Acropora austera)共附生真菌 Arachniotus ruber GXIMD 02510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采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和文献数据对比解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测定其抑菌活性.从粗提物中共分离鉴定了 13个化合物,分别为auxarthrols B,E,F和H(1-4)、paradictyoarthrin A(5)、chrysoqueen(6)、ocauxarthrol A(7)、1,3,6-三羟基-8-甲基占吨酮(8)、N-乙酰酪胺(9)、对羟基苯乙酸甲酯(10)、间羟基苯乙酸(11)、L-tenuazonic acid(12)和 2,3,22,23-tertrahydroxy-2,6,10,15,19,23-hexamethyl-tetracosa-6,10,14,18-tetraene(13).其中化合物 1、4-6 和 11 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具一定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 0.078~0.312mg·mL-1.本研究丰富了蛛网霉属(Arachniotus)真菌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为抗生素研发提供化学实体.

    涠洲岛鹿角珊瑚Arachniotusruber次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

    信号芋螺内生真菌Talaromyces sp.XXH006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林应婷孙颖胡江南董帅...
    18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对信号芋螺内生真菌 Talaromyces sp.XXH006 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结构和活性研究.运用多种分离材料和技术,如正反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聚苯乙烯反相树脂填料(MCI GEL CHP-20/P120)、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采用 CCK8(cell counting kit)法研究化合物 1-14对脑胶质瘤细胞U87和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作用.从信号芋螺内生真菌Talaromyces sp.XXH006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获得 14个化合物,分别是ergosteryl stearate(1)、麦角甾醇(2)、β-谷甾醇(3)、2-hydroxyemodin(4)、(+)-rugulosin(5)、1,1′,3,3′,5,5′-hexahydroxy-7,7-dimethyl[2,2′-bianthracene]-9,9′,10,10′-tetrone(6)、rel-(6R,7R)-5,6,7,8-tetrahydro-6-hydroxy-7-methyl-8-oxo-3-propyl-1H-2-benzopyran(7)、rel-(6R,7R)-5,6,7,8-tetrahydro-7-hydroxy-7-methyl-8-oxo-3-propyl-1H-2-benzopyran(8)、scorpinone(9)、orsellinic acid(10)、6-methyl-1,2,4-benzenetriol(11)、2-methyl-5-isopropyl-phenol(12)、3-methoxy-5-methyl-phenol(13)、5-methyl-benzene-1,3-diol(14).化合物 1-4 和 7-14 为首次从 Talaromyces sp.中分离获得.化合物 8和 12对脑胶质瘤细胞U87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 21.07μmol·L-1和15.74μmol·L-1,同时对肺癌细胞A549的IC50分别为 20.88μmol·L-1和 22.93μmol·L-1.

    信号芋螺内生菌篮状菌属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

    中国南海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孙曼曼曾艳波许含姚励功...
    18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采集自中国南海的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对 1H NMR、13C NMR等波谱数据分析并对比相关参考文献数据,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从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共分离鉴定了 12个化合物,包括 9个二萜类化合物:(+)-(7R,8R)-epoxy-7,8-dihydrocembrene C(1)、(1R,2E,4R,7E,11E)-cembra-2,7,11-triene-4-ol(2)、(-)-(2R,7R,8R)-sarcophytoxide(3)、entsarcophine(4)、sarcotenusene C(5)、(7S,8S)-epoxy-1,3,11-cembratrien-16-oic methyl ester(6)、sarcophytonin B(7)、sarcoconvolutum D(8)、laevigatol A(9);3 个甾体类化合物:菜油甾醇(10)、(24S)-24-甲基胆甾醇(11)、柳珊瑚甾醇(12).化合物 8为首次从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3、4、5、7、10对鱼类致病菌美人鱼发光杆菌FP2244、耐土霉素的副乳房链球菌SPOF3K,以及人类致病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均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软珊瑚Lobophytumsp.二萜甾体抗菌活性耐药菌

    《热带海洋学报》征稿简则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