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热加工工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热加工工艺
热加工工艺

李斌

半月刊

1001-3814

rjggy@vip.163.com

029-38316271 38316273

713102

陕西兴平市44信箱

热加工工艺/Journal Hot Work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铸造、锻压、焊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领域的试验研究论文和技术报告,介绍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的先进经验和实用热加工技术信息。本刊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是金属学及金属工艺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用刊,常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机械工程文摘、中国有色金属文献数据库、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 Page One数据库等10余种国内外检索系统收录。主要荣誉: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全国优秀国防科技期刊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热轧温度对1060/6201/1060复合板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的影响

    杨磊边丽萍冀宏亮王鹏辉...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首道次大变形量热轧、再经两道次冷轧方式成功制备了 1060/6201/1060三层复合板,详细考察了不同热轧温度对复合板力学性能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轧温度的升高,复合板的力学性能逐渐降低,导电率先升高后降低.在200 ℃热轧时,抗拉强度为257.21 MPa,导电率为57.45%IACS,综合性能最佳.在300、400 ℃轧制时,由于发生动态回复,析出相粗化,基体晶粒长大,复合板的强度降低,伸长率提高,导电率增加.

    6201铝合金复合板力学性能导电性能

    稀土 Ce变质铸造ADC12铝合金的组织及性能

    郭仓库
    111-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添加稀土 Ce的方式对ADC12铝合金进行了变质处理,采用显微组织观察、拉伸试验、断口形貌观察等手段研究了 0~0.9%Ce对ADC12铝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 Ce对ADC12铝合金有较好的变质效果.随着Ce添加量的增加,ADC12合金组织中α-Al相面积分数先升高后降低,合金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Ce添加量0.5%的合金中α-Al相面积分数达到最大值40.2%,其抗拉强度和伸长率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58.2 MPa和3.5%,与未变质的ADC12合金相比,分别提高了 37.7%和94.4%.

    ADC12铝合金Ce变质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高压铸造参数对汽车用Al-Si-Cu铸造铝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

    马文斌吴晗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试验研究了合金元素含量、铸造温度和喷射压力对压铸铝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对其组织特征和孔隙率进行了评价.对高压铸造零件进行取样与显微组织观察,研究了其微观组织的变化机制.结果表明,较低压力和较低的充型温度使高压铸造Al-Si-Cu合金孔隙率增加,促进粗大富铁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改变α-Al相的形貌,合金元素含量的变化改变了在恒定铸造工艺参数下零件的微观组织.

    高压铸造Al-Si-Cu铸造铝合金微观组织

    热轧工艺对S32101经济型双相不锈钢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

    梁祥祥韩培德李国平
    118-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热轧工艺对S32101经济型双相不锈钢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设计不同的展宽系数(1.0、1.1、1.4)和压下率(75%、90%)进行热轧试验.在计算热力学相图并分析不同温度组织转变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固溶处理工艺,研究热轧工艺对固溶处理后S32101双相不锈钢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热轧工艺下,S32101双相不锈钢低温冲击韧性随展宽系数和压下率的增加而提高;随固溶处理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展宽系数和压下率的增加,奥氏体和铁素体条带间距减小并沿轧向分布.减小两相条带间距,提高奥氏体相比例可提高低温冲击韧性.

    双相不锈钢热轧固溶处理冲击韧性

    4343/3003/4343铝合金钎焊板固-液-固铸轧复合制备工艺研究

    赵日东焦子帅燕猛黄华贵...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双辊铸轧复合技术,提出了 4343/3003/4343铝合金钎焊板的固-液-固双辊铸轧复合工艺,并实现了3.65 mm厚铸轧复合板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制备,随后将其冷轧至目标厚度0.5 mm,对铸轧复合板的微观组织进行了SEM和能谱分析(EDS)研究,对轧制成品复合带的包覆率与拉伸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铸轧复合铝板的界面平整,无空隙、杂质缺陷存在,芯材与覆层之间存在1.4 µm的扩散层,两者的结合为冶金结合.复合带的包覆率为9.97%,偏差为±0.15%,抗拉强度为234.8MPa,伸长率为3.74%,满足国家标准要求.采用固-液-固固铸轧复合工艺能够快速实现芯材与覆层的冶金结合,同时铸轧出口厚度较小,轧制到成品所需道次少,具有生产效率高、能耗低、成本低等优势.

    固-液-固双辊铸轧铝合金钎焊板冶金结合包覆率

    Fe-C-Mn-Si-Al双相钢两相区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相变行为研究

    谢钊远林关强王定峰蓝慧芳...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Dictra软件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研究了不同加热条件下铁素体+渗碳体向奥氏体的相变过程,重点分析了渗碳体溶解规律及其对奥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规律,借助场发射电子探针对不同加热路径下的铁素体及马氏体组织形貌及元素分布进行观测,使用透射电镜对渗碳体和残余奥氏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慢速加热至740 ℃长时间等温与加热至780 ℃较短时间等温对比发现,虽然渗碳体刚溶解完全时的奥氏体分数相差不大,但在渗碳体溶解的过程中,奥氏体相变的方式不尽相同.在慢速加热条件下,铁素体晶界处为奥氏体优先形核地点;快速加热条件下,由于形核驱动力提高,铁素体晶粒内部的渗碳体处同样可以形核.740 ℃等温结合快速加热,获得了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的"壳-核"组织结构.

    Fe-C-Mn-Si-Al钢渗碳体溶解奥氏体相变残余奥氏体

    热处理对热轧 Fe-0.4C-10Mn-1.8Al-0.6V 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肖文涛白韶斌王涛牛伟强...
    131-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新型热轧Fe-0.4C-10Mn-1.8Al-0.6V中锰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时间从30 min增加到60 min,由于稳定性下降导致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降低,板条状马氏体逐渐转变为针状马氏体.由于变形阶段不连续TRIP效应的发生,拉伸曲线呈锯齿状.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实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及总伸长率均降低.实验钢在800 ℃进行30 min退火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为670 MPa,抗拉强度为1230 MPa,总伸长率为18.3%.

    Fe-0.4C-10Mn-1.8Al-0.6V中锰钢残余奥氏体马氏体力学性能TRIP效应

    一种提高45钢力学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曹栋赵军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提高45钢力学性能的高压调质热处理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硬度计和电子万能试验机观察和测试了该工艺处理后45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并与相同工艺常规热处理的样品相比较.结果表明:该工艺有效提高了 45钢的力学性能,在4 GPa压力作用下,经900 ℃保温15 min处理后再经550 ℃保温40 min回火处理,45钢的硬度和压缩屈服强度分别为36.5 HRC和928 MPa,较同工艺常压调质处理的分别提高了 17.74%和16.88%.

    45钢高压调质硬度压缩屈服强度

    深冷处理对Mg-2Zn-0.5Y合金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

    户燕会张洁溪户东亮
    137-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挤压态Mg-2Zn-0.5Y合金进行不同时间的深冷处理,采用OM、SEM、XRD、拉伸试验研究了不同时间深冷对Mg-2Zn-0.5Y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态Mg-2Zn-0.5Y合金组织主要为α-Mg与少量W相.随着深冷时间的增加,合金中晶粒尺寸没有发生明显变化,W相析出量逐渐增多;深冷12 h后,Mg-2Zn-0.5Y合金中W析出相体积分数为5.33vol%.深冷处理对Mg-2Zn-0.5Y合金的抗拉强度无明显影响,但可以显著提高合金的塑性.深冷1 h的Mg-2Zn-0.5Y合金的伸长率达到17.4%,比挤压态合金的伸长率提高142%.

    Mg-2Zn-0.5Y合金深冷处理组织拉伸性能

    低碳低合金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热处理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

    苏震邸洪双张天宇柯浩鹏...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了实验钢在Ms点以上及以下保温不同时间的等温淬火实验,结合高分辨膨胀仪、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等其它实验手段,探究了引入一次马氏体对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以及不同等温时间转变后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Ms点以下等温阶段引入的一次马氏体显著地加速了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并且提高了实验钢的屈服强度和伸长率.这是因为引入的一次马氏体为贝氏体提供了更多的形核界面,并且获得了由回火马氏体、二次马氏体、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多相组织,其中较多数量的残余奥氏体因TRIP效应从而使实验钢的塑性提高.实验钢在300 ℃等温2 h后,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分别为1475、986 MPa,伸长率高达 18.5%.

    无碳化物贝氏体钢热处理工艺微观组织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