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口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口学刊
人口学刊

尹豪

双月刊

1004-129X

rkxk@jlu.edu.cn

0431-85166391/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人口学刊/Journal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最最早的人口学杂志之一,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口学专业刊物,是CSSCI入选刊物,全国中文报刊核心期刊,人口学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口负增长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系统模拟

    童玉芬刘志丽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确认识人口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理解和应对我国未来可能面临的人口负增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2000-2020年数据为基础,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人口-经济系统模型,通过设立不同情景方案模拟未来人口负增长变化情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探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总量并不会因为人口负增长而减少,依然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口负增长对GDP总量增长幅度会产生负向影响,且随着人口负增长幅度的增大而加剧,但GDP减少幅度与总量相比数量变化并不明显;人力资本、人均消费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抵消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提升速度越快,经济提升力度越明显,但人均消费水平提升过快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当人均消费水平提升速度超过一定的阈值,GDP增长幅度就会减少.未来应把握好我国人口机会窗口,激发改革红利,建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政策支持体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人口负增长带来的潜在挑战,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人口负增长经济系统模拟

    中国家庭孩子教育成本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杨凡吴蓓蕾
    1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已处于深度低生育水平时期,家庭规模缩减、少子化特征愈发突出.同时,生育政策进一步调整优化,优生优育的观念获得普遍认同,在较高的教育期望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本文基于2019年全国人口与家庭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多层线性模型、似不相关回归等分析方法,研究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家庭孩子的教育成本投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宏观层次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差异和微观层次的家庭社会经济资源都是影响教育成本差异的原因.地区之间家庭教育成本差异大多源自家庭及个体层次特征构成的不同,仅有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具有独立影响.宏观因素还会对微观因素的影响产生调节作用,使稀释效应、家庭资源优势等各种效应更加凸显.资源稀释效应在低生育率背景下仍然成立,但出现了女孩的教育经济成本投入超过男孩的现象.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影响因素存在共性和差异.在家庭内部分工方面,母亲承担了更多的陪伴和教育子女的责任,父亲的时间成本投入有明显的城乡差异.为了改善家庭面临的教育成本问题,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家庭教育成本的差异化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家庭支持政策;应倡导父母双方共同参与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过程,缓解母亲的养育教育压力;应推进落实双减政策,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服务优化,多举措促进教育资源的均等化.

    家庭教育成本资源稀释性别差异低生育率

    女性性别平等观念对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

    蒲新微姚明霄
    3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生育水平持续走低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研究女性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不仅关系微观层面家庭和个人生育的满足,而且对宏观层面国家的人口再生产与经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在倡导性别平等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性性别平等观念对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增强.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分析女性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和女性家庭性别平等观念对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影响,并对不同女性群体间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差异以及不同女性群体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家庭性别平等观念对其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影响的异质性进行探讨.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女性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家庭性别平等观念在总体上对其生育意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但不对其生育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在更换模型、缩小样本量和增加省份固定效应后统计结果依然稳健.通过假设检验得到不同女性群体间生育意愿、生育行为有较大差异,且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家庭性别平等观念对不同女性群体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的影响具有较强异质性.基于上述结论,建议从女性主体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减少女性性别平等观念对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负面影响,提高我国生育水平.

    女性群体性别平等观念生育意愿生育行为

    智能穿戴设备与老年健康——来自智能手环的证据

    倪晨旭汤佳邵宝魁王震...
    5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慢性病是对我国人口健康的重大挑战.传统健康评估体系主要依赖定期机构化检查,操作不便且无法实现持续监测.智能穿戴设备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科技产品,可以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健康监测服务.但是这类设备对健康水平的影响还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本文利用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老年微观调查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首次评估智能手环对我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使用智能手环的老年人在自评健康、抑郁风险、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满意度等多个关键健康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采用工具变量法和考察客观健康指标等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了因果关系的可靠性.机制分析表明智能手环会通过日常生活风险防范、健康监测筛查慢病、激发积极健康行为和加强社会支持与规范等途径发挥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和教育程度较低者可获得更大程度的健康效益,表明智能穿戴设备具有促进健康均等化的潜力.卫生费用分析表明智能手环可通过提高早期诊疗投入产生关键健康收益,并随时间推移遏制医疗费用增长和减轻护理依赖.智能手环展现出即时和持久的医疗经济效益.本文还发现智能手环的健康应用与国家医养结合政策之间存在正向协同效应,为政策提供了微观层面验证支持.本研究为智能手环等新兴智能穿戴设备在提升我国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效果及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实证支撑,为推动智慧养老提供了科学依据.

    智能穿戴老年健康智能手环智慧养老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红利:基于指数的比较分析

    宋健姜春云
    6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和印度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人口超过10亿的大国,中印两国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关于"人口红利"的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多数研究将人口抚养比等指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同于人口红利,缺乏对社会经济条件的考察;部分文献虽然在描述"人口机会"时加入了关于经济社会因素的讨论,但缺少实证研究.本文综合考虑人口机会和经济条件构建人口红利指数,对1990-2021年期间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红利进行整体性和阶段性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观察期内中印两国的人口红利均呈现增长态势,中国的人口红利指数和经济条件指数始终高于印度,但人口机会指数在2012年以后低于印度.中国和印度人口红利的差距呈现阶段性特征,大体经历了人口机会和经济条件博弈下的相对稳定阶段(1990-2011年)和经济条件主导下的逐渐扩大阶段(2012-2021年),虽然第二阶段中国人口机会指数低于印度,但在经济条件驱动下人口红利指数仍高于印度.人口红利指数与人均GDP之间具有显著正向关系,且经济条件指数所表现出来的正向影响相对更大.基于ARIMA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5年期间,中国的人口红利依然高于印度,两国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文章还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第二次和第三次人口红利进行讨论.

    人口红利人口机会经济条件中印比较指数构建

    女性就业视角下OECD国家生育支持政策效果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王玥毛佳欣李楠楠
    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积极人口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指明了未来生育支持政策的方向和建设目标.生育与就业是女性生命历程的重要事件.中国生育政策从控制生育向鼓励生育转变,目前仍处于"超低生育水平";与此同时,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在2017年后基本保持在62%左右,女性在生育与就业的权衡中尝试寻求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生育政策调整亟须建立多元、适度、包容的相关配套支持体系.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在促进女性就业视角下比较38个OECD成员国生育支持政策组态,分析不同就业情境下各国生育支持政策效果;选取女性就业行为选择、反性别歧视文化和劳动力市场监督检查力度作为OECD国家女性就业情景;在生育支持政策方面,选取生育时间支持、生育经济支持及生育服务支持进行必要性分析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单个就业情景和生育支持政策不构成积极政策效果的必要条件,进而得到5种可以促进生育水平的政策组态及4个影响生育水平的政策类型,说明在不同女性就业情景和生育政策下发挥政策效果具有多重实现方式.中国生育支持政策应兼具促进生育和支持女性就业的双重功能,从而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女性高质量就业.

    生育支持政策女性就业生育水平fsQCA

    二胎生育对女性就业和工作时间的动态影响——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

    郭凤鸣常慧
    9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一胎生育相比,二胎生育使女性面临的工作-家庭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二胎生育不仅会在一胎抚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挤占女性的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使女性丧失大量就业机会,而且可能导致就业女性丢失工作.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应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二胎生育对女性就业和工作时间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二胎生育使女性就业概率明显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向影响程度降低;二胎生育对低教育程度女性工作时间有负向影响,但对中高教育程度女性工作时间的影响不显著;与一胎生育相比,女性不愿意为二胎生育付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成本,而是通过减少工作时间来应对;二胎生育对年龄较大女性的负向影响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工作灵活性的提高使二胎生育对女性工作时间的负向影响增加,对就业的负向影响减小.因此,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保留工作岗位,提高工作时间灵活性,降低二胎生育给女性带来的失业风险;通过提供就业服务,加快因生育失业的女性回归劳动力市场的速度,减少二胎生育对女性就业负向影响的持续时间;同时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和引导,平衡家庭内部育儿分工,降低女性育儿负担;通过加强生育保障服务促进有二胎生育意愿的女性尽早生育.这些措施均有助于降低生育对女性就业带来的负向影响,促进女性身心健康发展.

    二胎生育就业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