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长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长江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人民长江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魏山忠

半月刊

1001-4179

rmcjzz@cjw.com.cn;rmcjzz@yahoo.com.cn

027-82828680;82828682

430010

武汉市解放大道1863号

人民长江/Journal Yangtze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水利水电综合性技术月刊,按刊登内容设置有水文、地质、勘测、科研、规划、设计、施工、基础处理、机电、水资源保护、水利经济、水政管理、泥沙研究、河道整治、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库移民、工程监理、安全监测、运行管理、三峡工程研讨、出国考察、国外科技、科技动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数字孪生的水利专业模型构建关键技术

    唐海华黄瓅瑶张振东冯快乐...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利专业模型是在数字孪生平台中用于准确刻画各类业务孪生过程的关键手段,但现有模型大多针对局部技术点提出,技术路线较为分散,缺乏一套水利专业模型的完整技术体系.立足水利数字孪生建设对水利专业模型的构建、开发与应用需求,提出了水利专业模型的细粒度分解、嵌套复用、组装编排等分层构建技术,基于微服务的封装发布技术,以及面向孪生场景的业务支撑技术.研究成果可为水利数字孪生平台的模型库建设、应用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可行途径和经验借鉴.

    水利专业模型数字孪生业务孪生封装发布智慧水利

    多维图形引擎融合研究与应用

    杨礼国刘秋燕郑利龙赵宇璇...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图形引擎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存在各类引擎间不兼容、不互通的问题,单一图形引擎无法满足工程数字化项目从微观到宏观、从构件到城市级的全场景应用需求.对多维图形引擎间的融合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类引擎进行融合式界面视觉设计、融合式人机交互设计、标准化接口设计、低割裂感跳转设计、标准化应用场景设计等措施实现多类图形引擎的融合,有效解决了现有各类引擎间交互方式不同、开发接口不适配、切换割裂感强、引擎应用边界不清晰的问题.以实际工程案例对提出的融合引擎方式进行了测试,平台应用的引擎数由1 个变成了4 个,流畅性大幅提升,显示效果也更加优异.该技术可为工程行业的数字孪生体全要素、全过程的可视化掌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图形引擎引擎集成地理信息模型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秦淮河流域防洪四预平台建设与应用

    叶瑞禄左翔刘修恒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秦淮河流域水灾害防御精准化预报预警和智能化调度决策,在梳理秦淮河流域防洪现状的基础上,对照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建设要求,利用空天地立体监测、数据规律挖掘与知识发现、水利动态知识图谱、水文-水动力多要素过程互馈机制与模型耦合、模型参数优选与动态校正、多目标动态决策与方案智能生成、洪水风险分析评估等关键技术,将防洪四预过程贯穿于业务流程中,建立了面向流域防洪减灾的四预平台,并利用流域历史洪涝场景及防汛演练过程验证了平台的可用性.结果表明:防洪四预平台能够实现对秦淮河流域的实时监控、发现问题、优化调度,达到风险提前发现、预警提前发布、方案提前制定、措施提前实施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数字孪生流域防洪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数字孪生流域防洪减灾四预平台秦淮河

    金沙江下游梯级联合调度对川渝河段防洪效果评价

    黄可荆柱李继清肖扬帆...
    21-2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沙江下游四级梯级水库联合调度为长江川渝河段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对其防洪调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科学衡量与评估川渝河段防洪调度效果,促进流域洪水资源化利用.基于金下四级联合防洪调度方案,建立防洪、发电、生态和航运4 个准则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川渝河段梯级水库防洪调度效果评价模型,综合考虑防洪和兴利效益,评估不同来水频率和不同起调水位的梯级水库防洪调度效果;对比溪-向两库联合调度与金下四级联合调度效果,分析乌东德、白鹤滩水库建成投产对于川渝河段防洪调度及洪水资源化利用的综合效果.结果表明:① 随着乌-白两库起调水位升高,金下四级防洪调度效果系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②对于20,30,50 a一遇和100 a一遇洪水,乌东德和白鹤滩水库分别从(965 m和795 m)、(975 m和790 m)、(955 m和790 m)、(952 m和795 m)起调时,金下四级防洪调度效果系数最大,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调度方案最优.③乌东德、白鹤滩水库建成投产后,川渝河段洪水资源化利用效果提升.研究成果可用于多功能、多保护对象的梯级水库防洪调度效果评价,为地区防洪调度决策提供依据.

    联合防洪调度洪水资源化效果评价层次分析法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川渝河段

    极端工况下梯级水电枢纽群大坝连溃情景分析

    周晋军孔子辰王昊刘家宏...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极端工况下梯级水电枢纽群可能出现的最大连溃灾难,提出了两种溃坝工况:一种针对土石坝或受损及病险的重力坝与拱坝,认为大坝漫顶即溃,且全溃;另一种针对正常运行的重力坝和拱坝情形,认为漫顶不溃,采用堰流公式计算下泄水量,并采用洪峰展平公式计算两种工况下溃坝洪水向下游的演进过程.以大渡河流域13 座梯级水电枢纽群为例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下游泸定、大岗山、瀑布沟大坝能够抵挡和削弱一部分上游溃坝洪水,是流域的控制性大坝;工况一(漫顶即溃)发生时的溃坝影响比工况二(漫顶不溃)发生时的影响更为恶劣,水量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产生的峰顶流量更大;漫顶即溃时的下泄流量过程与库容、距离以及起溃水位有关,而漫顶不溃坝时,下泄流量过程与库容、起溃水位、坝型选择密切相关;"上小下大型"梯级电站布局和以重力坝、拱坝为主的坝型选择将有效降低梯级水电枢纽群发生大坝连溃的风险.研究成果可为梯级水电枢纽群大坝连溃风险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及技术参考.

    梯级水电枢纽群大坝连溃溃坝洪水极端工况洪水演进

    湄公河三角洲洪水特性及其演变规律分析

    邹玉婷李昌文常文娟许洋...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湄公河三角洲洪涝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其洪水特性的不明晰成为制约该地区洪涝灾害治理的短板.基于湄公河三角洲代表站桔井站实测长系列水文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变换分析及洪水丰平枯水年划分等方法研究其洪水特性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 湄公河三角洲主汛期平均起止时间为6 月30 日至11 月2 日,近年来主汛期历时易发生极端情况,尤以长汛期洪水更为显著;②湄公河三角洲峰现时间集中发生于8~9 月,一场洪水历时平均约90 d;③湄公河三角洲桔井站峰高量大,最大90d洪量与洪峰流量序列存在着35~37 a的周期变换规律;④ 桔井站洪峰-洪量组合变换多样,洪峰、洪量丰枯变化规律除少数年份外基本保持一致.研究成果可为认识湄公河三角洲复合水文规律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洪水特性洪水演变洪峰洪量洪水历时湄公河三角洲

    供需视角下雨洪调节关键区识别及规划策略研究

    周燕祁梦园邱孝高禹佳宁...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雨洪调节服务供需测度对识别易涝区域、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优化雨洪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多从供给或需求单一角度聚焦中心城区雨洪调节能力,而全域尺度雨洪调节服务供需测度实证研究较少,雨洪调节服务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供需平衡的关键驱动因子有待探究.以湖北省通城县为例,通过SCS-CN模型量化县域生态空间雨洪调节服务供给能力,利用洪水脆弱性指数评估社会经济对雨洪调节服务的需求水平,进而识别县域雨洪调节服务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及失衡关键区域;结合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影响供需失衡的关键因子,并考虑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面积对雨洪调节服务供需的影响,从"宏观-中观-微观"3 个尺度构建雨洪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 县域内雨洪调节服务供需空间存在显著的分异情况,因此需要从整体角度构建和优化雨洪安全格局;② 中心建成区是雨洪调节服务供需失衡最严重的区域,需要采取雨洪安全管控和修复措施;③ 县域内雨洪调节服务供需失衡的关键影响因子是人口密度,与雨洪灾害风险等级呈负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识别雨洪调节服务供需失衡区域以及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多尺度雨洪安全格局提供量化支持和依据.

    雨洪调节服务供需测度供需错配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地下水环境调查与评价

    刘茜范威江越潇江南...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为了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运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对水源区的地下水环境进行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①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共有20 个潜在污染源,其中生活垃圾场共12 个,尾矿库共4 个,闭坑矿洞废水4 个.②126 组地下水样品中,Ⅲ类水占比最高,为30%,其次为Ⅱ类水和Ⅳ类水,均占比24.5%,Ⅴ类水占比19%,Ⅰ类水占比最低,仅为2%;重度污染的Ⅴ类水有24 组,主要分布在郧阳区和竹山县,郧阳区主要超标指标为硝酸盐、铝等,竹山县主要超标元素为锌;中度污染的Ⅳ类水有31 组,主要分布在房县和丹江口市,房县主要超标元素为铁,丹江口市主要超标指标为硝酸盐.③ 地下水中超标率较高的指标为铁(18.0%)、硝酸盐(12.5%)、铝(11.7%)和锌(10.9%).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地下水环境污染源调查评价丹江口水库水源区

    华北平原水源地水文地球化学演变特征及机制

    汪洋朱小龙白雪山单强...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地下水的减采、南水北调补水以及河道生态补水等一系列措施,华北平原水源地地下水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华北平原廊坊城区水源地为例,借助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离子组合比等手段,分析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演变机制.结果表明:① 自水源地开采初期至强开采期,区域地下水具有较强的动力条件,地下水中水化学作用以矿物溶解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Na、HCO3·Cl-Na型为主;南水北调后地下水动力条件相对减弱,地下水中水化学作用以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主,水化学类型以 HCO3-Na、HCO3·SO4-Na型为主.②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显示,1974,1995,2019 年地下水中矿物溶解量分别为0.17,1.43,0.21 mmol/L,水-岩相互作用呈弱-强-弱的趋势变化,研究区深层地下水的水质变化主要受萤石矿物及碳酸盐、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影响,表明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地下水流场,改变水岩相互作用的反应程度.研究成果可为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水源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水-岩相互作用矿物溶解作用华北平原

    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成效评价与完善对策

    吴雪何佳张英朱启凤...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4月起实施的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为市级层面小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先行先试经验.为充分发挥生态补偿机制对河道水质改善的促进作用,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昆明市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运行情况和水环境改善效益,评估该机制的有效性,总结成效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机制完善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以来,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水质监测网络逐步健全、水环境管理能力明显提升,机制总体有效,但也还存在考核指标待优化、补偿范围不全面、补偿方式单一、监管评估和公众参与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健全生态补偿绩效评价制度,促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滇池流域生态补偿模式.

    河道生态补偿补偿标准水环境滇池流域中小流域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