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长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长江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人民长江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魏山忠

半月刊

1001-4179

rmcjzz@cjw.com.cn;rmcjzz@yahoo.com.cn

027-82828680;82828682

430010

武汉市解放大道1863号

人民长江/Journal Yangtze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经国家科委批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水利水电综合性技术月刊,按刊登内容设置有水文、地质、勘测、科研、规划、设计、施工、基础处理、机电、水资源保护、水利经济、水政管理、泥沙研究、河道整治、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库移民、工程监理、安全监测、运行管理、三峡工程研讨、出国考察、国外科技、科技动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脱钩关系

    徐保坤杨晓霞袁念念李亚龙...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量和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落实节水优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1 年长江经济带相关统计数据,运用Tapio脱钩模型,在揭示2003~2021 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量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的农业用水量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长江经济带农业用水量供应充足,但受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影响,农业用水供需存在空间上的不均衡现象;长江经济带11 个省(市)农业用水效益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农业用水量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一直处于脱钩状态,并且长期处于比较理想的弱脱钩状态或强脱钩状态;在大多数时段内,各省份农业用水量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也处于比较理想的弱脱钩状态或强脱钩状态.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经济带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农业用水农业经济发展Tapio脱钩模型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城市灾害风险与应对能力耦合分析

    张达石云李祖昊黄译萱...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经济带具有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与水文条件,分析其主要城市的自然灾害风险以及评估综合应对能力的适应性具有现实紧迫性.建构了自然灾害风险和综合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分析了 2014~2020 年间重庆、武汉、上海3 座中心城市的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应对能力之间协调性程度的变化趋势及差异性,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14~2020 年间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自然灾害风险系统与综合应对的协调程度存在差异.其中,重庆市的整体协调度相对优于武汉市和上海市.武汉市和上海市自然灾害风险和综合应对能力协调度呈波动起伏变化的特征.② 自然地理环境、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特征对不同城市的协调度表现出差异化的影响力.研究成果对提高长江经济带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和减少风险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长江经济带自然灾害风险中心城市耦合协调度灰色关联分析

    基于多层级目标耦合的城市内涝防治研究

    周雁潭刘立军李鹏辉孟祥永...
    15-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两个行业、两个体系导致标准不衔接的问题,提出城市内涝防治的多层级目标,统一设置"低标不积水、涝标不成灾、超标可应对"3 个层次的防涝标准和相应的积水范围、积水深度、积水时间、城市基本功能正常发挥程度等防涝目标.以浙江省义乌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利用MIKE FLOOD模型耦合MIKE Urban一维管网模型、MIKE 11 一维河流模型、MIKE 21 二维地表漫流模型,建立了"水-地-管-河"耦合的义乌市城市防涝水文水动力模型,通过 2 场实测暴雨洪水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校准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降雨后地下管网的产汇流状态、洪水在河道的演进过程以及河流、管网漫水后在二维地形的淹没情况;多层级目标耦合后,低标情景下的义乌市中心城区排水管道满管率由65.3%上升至76.0%,说明"水-地-管-河"的耦合作用对城市防涝有一定影响.多层级目标耦合的城市防涝模型可较好反映城市防涝工程与非工程体系的实际运行状态和防涝效果,可为城市内涝治理提供参考.

    城市内涝城市防涝标准管网模型河流模型地表漫流模型义乌市

    城市建筑小区内涝风险快速识别与驱动因素分析

    王璇张伟刘方华孔烨...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内涝风险快速识别及致涝因素初步分析是开展城市内涝治理的首要工作,传统的城市排水模型模拟方法需要高精度的基础数据支持和较长的计算周期,难以满足城市内涝快速识别需求.基于泸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小区2015~2022 年实际内涝灾害数据,通过核密度估计和空间相关性分析对中心城区建筑小区内涝风险空间分布进行了快速识别,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对内涝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泸州市中心城区建筑小区内涝风险呈现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趋势,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城北片区、中心半岛老城片区和龙马潭老城片区;土壤地质、土地利用、社会因素和降雨因素是内涝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表现为多因素协同发生的复杂形式.研究成果可为泸州市内涝风险精细化模拟分析提供基础,也可为西南丘陵城市建筑小区内涝风险快速识别及致涝因素初步分析提供方法支撑.

    建筑小区城市内涝风险快速识别驱动因素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丘陵城市

    基于下垫面结构的喀斯特地区洪涝演化特征研究

    谭红梅贺中华顾小林许明金...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下垫面结构下喀斯特地区的洪涝演化特征,基于贵州省1980~2020 年降雨数据计算降水Z指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划分贵州省下垫面结构,分析其洪涝时空演化特征,并探讨下垫面主导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 贵州省下垫面可划分为深切割岩溶较强发育谷地区、浅切割岩溶中等发育谷地区、深切割非岩溶洼地区、浅切割岩溶强烈发育谷地区.②1980~2020 年贵州省呈变涝趋势,大涝发生次数较多;空间上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以大涝、重涝偏多,但各亚区空间分布特征不同.③ 不同下垫面条件对洪涝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形地貌>岩溶发育强度>地表切割深度;各级洪涝在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均出现概率性转移,转移现象较活跃.研究成果可为喀斯特流域防洪减灾提供参考.

    洪涝演化Z指数下垫面结构Morlet小波状态转移概率矩阵贵州省喀斯特流域

    长三角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困境与路径优化

    陈兴宇贾其娜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加快区域绿色转型、促进区域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要求.在论述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生态治理面临的顶层设计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通畅、治理主体权责不明晰、联防联控机制不健全等机制困境.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特征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特点,提出优化顶层决策设计机制、理顺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健全共保联制机制的优化路径.对于提高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困境路径优化长三角地区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污染物降解及自净能力研究

    肖新宗郭芳贾庆林刘信勇...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净过程是影响河湖水体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污染物降解系数是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关键参数.定量分析长距离输水过程中渠道本身的自净作用,对于认识总干渠水质变化过程,区分其他外源因素对水质变化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实验模拟的方法测定了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典型断面的污染物降解系数,并将模拟的自净衰减过程与水质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① 总干渠污染物降解系数k相对天然河流处于较低水平,陶岔断面kCODMn为0.055 d-1,kNH3-N为0.003 d-1,郑湾断面kCODMn为0.049 d-1,kNH3-N为0.003 d-1,大安舍断面kCODMn为0.032 d-1,kNH3-N为0.009 d-1;考虑到高锰酸盐指数实际组分复杂,渠道降解系数较模拟结果可能更低.② 模拟的自净衰减过程受温度、流速的影响较大,不同条件下总干渠高锰酸盐指数将从1.8 mg/L下降至0.228~1.042 mg/L,氨氮浓度将从0.034 mg/L下降至0.026~0.030 mg/L.由于存在藻源性、大气沉降和坡面径流等外源输入增量,总干渠沿程实测高锰酸盐指数介于1.8~2.4 mg/L之间(2019 年),基本维持稳定;氨氮浓度介于0.029~0.096 mg/L之间(2019 年),有升高趋势.理想条件下,自净作用最大能够消减高锰酸盐指数增量的81.81%,消减氨氮增量的30.37%.研究成果可为深入认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输水过程中水质沿程变化提供参考.

    污染物降解自净过程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降解系数模拟实验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

    舟山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估

    蔡丽萍金敬林虞丹君姜冰冰...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摸清舟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污染来源基础情况,2018 年8 月对舟山近岸海域29 个表层沉积物中7 种重金属(Cu、Zn、Pb、Cd、Cr、Hg、As)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采用正定因子矩阵(PMF)探究舟山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并基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结果表明:① 各重金属含量的均值大小排列为Zn>Cr>Cu>Pb>As>Cd>Hg,分布大致由西往东含量逐渐降低,但部分区域存在高值区.各重金属的空间波动程度依次为Pb>Cu>Cd>Cr>Zn>As>Hg.② PMF来源解析模型分析出 3 种主要污染源,分别为交通运输活动、工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③ 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大小排列为Cd>Hg>Cu>Pb>As>Cr>Zn,其中Cd和Hg为舟山近岸海域的主要潜在生态风险因子.舟山近岸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需要开展更全面的风险评价以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健康.

    舟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正定因子矩阵潜在生态风险

    奎屯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江宇威李巧陶洪飞马合木江·艾合买提...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有助于评估地下水水质、识别污染源、制定水资源管理策略,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基于2017 年和2023 年在新疆奎屯河流域相同点位采集的共78 组地下水水样,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饱和指数(SI)和离子比值法分析该区域地下水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① 奎屯河流域 2023 年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类型相较于2017 年趋于集中,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Na型和Cl型转化.② 山前洪积倾斜砾质平原和冲洪积细土平原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冲湖积细土平原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控制且有增强的趋势.中下游细土平原的离子组分主要来源于蒸发岩溶解且有增强的趋势,山前洪积倾斜砾质平原的离子组分主要源于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溶解.下游冲湖积细土平原受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较强,导致Na+浓度上升.奎屯河流域地下水离子在冲洪积细土平原北部和冲湖积细土平原出现富集,部分指标已超过中国饮用水标准,且已有10%的水样不适合灌溉.研究成果可为奎屯河流域地下水合理利用以及防治提供参考.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空间分布成因分析饱和指数奎屯河流域

    入太湖污染物通量削减目标下水工程调控优化探究

    秦灏柳子豪姚杰夫唐仁...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湖污染物通量削减,一直是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新孟河作为现状唯一一条可以直接连接长江与太湖流域上游区域腹部的流域性重要河道,前期工作发现,在新孟河工程实施后,随着引长江清水进入太湖,湖西区主要入湖河道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但总体入太湖的污染物通量也进一步增加.在新孟河工程即将常态化运行的背景下,针对工程运行后湖西区入湖污染物通量仍可能进一步增加的难点问题,通过灵活调整工程调度,合理部署区域产水出路,计划增加沿江口门排水机会,利用新孟河向长江排水,以拉动腹部地区水质差的本地产水由东入太湖转而北排长江,从而有效削减入太湖污染物通量.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新孟河工程现状调度,典型平水年(p=50%)时可以通过新孟河排江水量新增4.68 亿m3,湖西区入湖氨氮通量较现状调度方案削减184 t/a、总磷入湖通量削减35.5 t/a,说明优化后的水工程调度方案是利用水利工程调度实现入湖污染物通量削减的可行性措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太湖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污染物通量水利工程调度新孟河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