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民黄河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薛松贵

月刊

1000-1379

rmhh2010@163.com

0371-66022902

450003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人民黄河/Journal Yellow River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民黄河》杂志社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水利部主管的中文核心期刊,是黄河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刊物,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该刊坚持“宣传治黄科技成果,开展学术讨论,为科学治黄服务”的办刊宗旨和“理论与实践、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报道治黄工程的科技成果、学术争论及动态,介绍国外先进技术,内容涉及防洪、治河、水文、泥沙、水资源、水土保持、灌溉、供水、水利水电工程等。读者对象为从事水利水电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相关院校师生,特别是治黄及关心治黄的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空间交互溢出效应

    张萌物丰富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给黄河流域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运用超效率 SBM 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法对黄河流域2006-2020 年 70 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算,并基于广义三阶段空间最小二乘法建立绿色发展效率、产业结构升级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在研究时段内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上看在研究时段初区域差别较大、在研究时段末各区域趋于一致;2)从流域整体上看,绿色发展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互促效应,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且二者之间存在空间交互溢出效应,即以地级市为样本的绿色发展效率受周边地区绿色发展效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但产业结构升级受周边地区绿色发展效率的负向影响;3)分区域看,绿色发展效率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异质性,上游地区二者互促但中下游地区二者互抑,二者对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交互溢出效应在上、中、下游地区均表现为正向;4)绿色发展效率还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人口规模、对外开放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政府行为、城市交通基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绿色发展效率产业结构升级空间交互溢出效应超效率SBM模型空间计量模型黄河流域

    基于因素法的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田贵良包云香胡豪
    9-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完善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虑黄河流域九省(区)的财政预算收入、人口等经济社会状况和生态保护治理工作成效,基于九省(区)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因素法测算了 2021 年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总额及各省(区)政府财政出资额、分配额.结果显示:1)2021 年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筹集总额为 56.18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 46.18 亿元、各省(区)政府财政出资 10.00 亿元;2)上中游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治理区各省份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分配额相对较高,而中下游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受益区省份分配额相对较低,这有利于鼓励上游省份进一步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3)流域中下游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通常为生态保护的受益地区,在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筹集中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鼓励中下游经济较发达地区加大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4)因素法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中体现出公平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平衡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利益.建议:继续加大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多元生态补偿机制.

    横向生态补偿补偿标准因素法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协整分析

    庞博傅尧李晓星狄雅肖...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基于 2011-2020 年黄河流域各省(区)面板数据,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泰尔指数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研究,运用ARDL协整检验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动态影响及因果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在 2011-2020 年整体上均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地区间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质量呈"低低集聚、高高靠拢"格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2)生态环境、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3)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数字经济影响生态环境的效应明显大于技术创新的,数字经济影响生态环境的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而技术创新影响生态环境的短期效应小于长期效应;4)技术创新对数字经济的影响具有极显著正向效应,其中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防治、做好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等建议.

    生态环境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协整黄河流域

    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研究

    史霄斌康建军栾志理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复杂耦合协调关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关联度模型,对 2010-2020 年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 年,黄河中下游城市群碳排放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则在波动中缓慢上升;2)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城市间发展差距缩小,耦合协调等级以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为主,极个别城市处于濒临失调,少数城市出现回落又恢复的迹象;3)时间上经历了波动上升、平稳下降、平稳上升 3 个阶段;4)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分异现象,整体上"东高西低",四大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5)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政府干预对耦合协调度影响最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措施.

    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高含沙洪水期输沙规律研究

    李国豪张敏刘俊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下游河床长期处于淤积抬升状态,其冲淤演变规律对于下游河道治理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快速预测不同量级高含沙洪水各河段的冲淤量以及判断高含沙洪水期黄河下游游荡河段冲淤影响很有必要.根据1960-2021 年54 场高含沙洪水的实测水沙资料,分析高含沙洪水期黄河下游游荡河段下站输沙率与上站流量、含沙量、输沙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关系式,系统地研究高含沙洪水的输沙规律.结果表明,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存在极强的相关性,进一步按来沙系数分级得到高含沙洪水期的输沙率公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冲淤过程,极大地提高了与实测水沙资料的贴合度.以小浪底水文站为黄河下游游荡河段的进口控制水文站,采用按来沙系数分级所求的输沙率关系式能够较准确推求花园口站、夹河滩站、高村站的输沙率,从而计算小浪底—花园口、花园口—夹河滩和夹河滩—高村河段的累计冲淤量.

    输沙率来沙系数河道冲淤高含沙洪水黄河下游

    未来气候模式下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李小雨张国栋尹昌燕张雪丽...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气候变化敏感区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再现和预估流域内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Delta降尺度以及多指标评价方法建立 CMIP6 气候模式数据集,选取 12 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历史(1980-2014 年)及SSP126、SSP245、SSP585 情景下未来(2022-2100 年)除连续干日数(CDD)外的 11 个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均值的空间格局相似,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南北向变化率比东西向的大.年际上,11 个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不显著的波动性上升趋势.整体上各极端降水指数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并不显著.

    未来气候模式极端降水指数气候情景黄河流域

    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上河道滞沙指标研究

    申冠卿王平王佳张原锋...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沙搭配关系是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调整的重要因素,局部河段滞沙则是改善下游水沙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河槽沿程冲刷不均衡,河床粗化,细沙补给不足,输沙效率明显降低.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特性及水沙演进规律,建立不同类型洪水滞沙河段(花园口以上河段)与排洪瓶颈河段(高村—艾山河段)的冲淤关系.基于滞沙对河道行洪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排洪瓶颈河段不淤积为约束,提出洪水滞沙的水沙优化配置指标.中泥沙洪水滞沙指标为:洪水平均流量为 1 800~3 700 m3/s,平均含沙量为 66~235 kg/m3.

    滞沙指标滞沙河段排洪瓶颈河段水沙调控黄河下游

    黄河淤背区高等级公路路基沉降及其对大堤安全的影响分析

    王绪张天航郭耀峰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淤背区新建道路沉降对黄河大堤安全的影响,基于黄河淤背区路用粉土试验结果,提出黄河淤背区粉土累积应变预测模型和路基沉降计算方法.结合路基内部应力计算结果,采用分层总和法对循环荷载作用下淤背区路基沉降与路堤填筑引发的施工期沉降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车辆通行初期沉降发展较快,对大堤影响显著,沉降主要集中在路基上部 50 cm内.沉降和大堤安全受汽车轴重和超载影响显著,车流量影响次之,路堤高度和地下水埋深影响较小,沉降与超重倍数成幂函数关系.路堤高度每增加 1m,施工期沉降增加约 50 mm.路基总沉降量随车重、路堤高度、车流量、超载倍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工后沉降比随轴重、超载倍数、车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路堤高度增加而减小,且近似成反比例关系.为保证大堤安全,淤背区路段应控制车辆轴重、超载及车流量.

    黄河淤背区累积沉降循环荷载粉土路基大堤安全

    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算子和后悔理论的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

    李亚敏张楠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过程主观性强、未考虑决策者有限理性和后悔规避的心理行为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的难题,提出基于有序加权平均算子和后悔理论的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方法.首先,结合韧性城市概念,从抵抗能力、预警能力、适应能力、恢复能力 4 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有序加权平均算子将专家极端决策值分布到权重较低位置,通过组合权重的形式求得指标权重,弱化主观偏好极端评价值对权重的影响;然后,考虑专家决策时后悔心理行为特征,构建效用值矩阵、后悔-欣喜值矩阵和感知效用矩阵,得出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值;最后,将其运用在河南省洪涝灾害韧性评价中,并将计算结果与其他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 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均认为河南省洪涝灾害韧性等级为Ⅲ级,提出的方法评价结果精度更高、更贴近实际情况.此外,各地级市韧性等级差异较大,分布不均,整体呈现西南部城市韧性等级高于东北部城市的特征.

    城市洪涝灾害韧性评价有序加权平均算子后悔理论河南省

    基于HEC-HMS水文模型的潼三段流域2021年秋汛洪水模拟

    娄书建刘世帆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库精细化调度是确保防洪安全与提高水库综合效益的主要措施.以三门峡库区潼关至三门峡大坝间流域(潼三段流域)无测控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土壤、土地利用、降水、径流等数据,构建HEC-HMS水文模型,对 2021 年潼三段流域整个秋汛洪水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区间各支流洪水叠加过程与径流量变化.采用径流系数法(算术平均法和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潼三段流域径流总量并与实测值对比,验证HEC-HMS水文模型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HEC-HMS水文模型在潼三段流域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径流总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仅相差 2.33%,模拟效果显著优于径流系数法.

    HEC-HMS水文模型秋汛洪水模拟潼三段流域三门峡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