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文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孙天义

双月刊

1003-2398

rwdl@xisu.edu.cn

029-85319374

710061

西安市长安路437号西安外国语大学

人文地理/Journal Human Geogra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专门介绍和研究人文地理学中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述论和研究成果,力求及时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方平台城市主义研究进展与启示

    黎镇霆刘晨
    1-1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平台与城市运转日益加深的嵌合推动着城市的平台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平台城市主义这一新兴概念应运而生,相关话题受到"数字转向"的西方人文地理学和城市研究的关注.本文对平台城市主义的内涵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了对未来国内研究的展望.总体而言,平台城市主义强调平台与城市构成了相互紧密联系的嵌合共生体关系,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①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平台城市主义研究.这些研究既关注技术资本主导下城市社会空间活动的平台化及其问题,又强调多元行动者可以结合平台的运作特性加以应对;②日常生活空间视角的平台城市主义研究.这些研究重点探讨居民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中的平台化社交联系和流动性,揭示其具有的复杂动态以及人们从中获得的多元体验和价值.可见,西方平台城市主义研究的关键,在于把握平台中介作用下的城市社会空间活动的过程、意义及影响.中国城市的平台化进程正处于快速推进的阶段,然而,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侧重于共性总结和规律探索,忽视了平台与城市运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平台的非经济价值.因此,通过借鉴西方平台城市主义研究的成果,国内人文地理学可以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平台城市现象及议题.

    平台城市主义平台化数字地理政治经济学日常生活

    移民地缘政治的西方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

    丁腾飞高权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时代,移民是体现、调节和塑造地缘政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移民地缘政治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于理解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移民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议题,认为:①移民地缘政治强调移民与流动性作为塑造和承载地缘政治力量的主体,重点分析移民相关的实践和地缘政治在不同尺度下的相互作用.②作为对传统民族国家分析尺度的突破,移民地缘政治将超国家实体、城市、家庭、身体等纳入了批判地缘政治的研究议程,是对移民治理、地缘政治实践变化的回应,也受后现代理论思潮的启发.③难民、边境工作、劳工、离散族裔是目前讨论较多的四个研究议题,它们从不同维度丰富了移民如何作为地缘政治的过程、中介和主体的理解.本文认为国内地理学应该更加关注移民多尺度、多主体的社会文化实践与地缘政治过程的关系.

    移民地缘政治全球化移民治理尺度

    脆弱性与恢复力整合: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转型与挑战

    杨新军温晓金陈佳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识别地理环境脆弱状态与机制,到强化社会—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恢复力,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已成为重新审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保障新时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议题.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分析了社会—生态系统主流领域研究进展、转型趋势与挑战,并提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转型的主要议题和途径.本文认为脆弱性与恢复力整合的转型,是研究体系的不断深化与交互融合,进一步加深了可持续性科学在社会与环境互馈适应机制的理解.面对社会—生态系统多过程交互的复杂特征,脆弱性与恢复力定量模型亟需优化,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结果有待与适应性管理实践对接.而整合脆弱性与恢复力框架的系统要素空间特征识别、演化过程刻画、交互关系定量和数理模拟等分析途径,可为社会—生态系统应对机制复杂性、应用实践困难等诸多挑战提供研究范式和方法借鉴.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恢复力适应能力可持续性

    近20年国内外社区恢复力研究脉络、进展与逻辑框架

    王菲陈佳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全球复杂多变的环境,提升社区恢复力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社区恢复力在近20年发展中研究成果丰富,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却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需要对已有成果进行回顾和评述,以推动社区恢复力理论和方法体系发展.首先,借助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2001-2021年的国内外社区恢复力发文情况、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划分了社区恢复力研究领域演变的三个阶段,分析概括了其发文特征、主题内容以及各阶段特点和趋势.其次,针对社区恢复力在发展中以框架、评价、影响因素和建设管理为主要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述评.继而基于其概念内涵、核心内容和相关框架的综合思考,提出了聚焦可持续科学领域的社区恢复力研究基本逻辑框架.最后,立足目前社区恢复力研究成果和发展困境,提出未来议题需要强调从多学科融合方法体系构建,多领域整合和注重中国地方化实践以强化和深入未来社区恢复力领域研究.

    社区恢复力CiteSpace可持续科学逻辑框架

    西宁都市圈移民搬迁型城乡融合对搬迁户生计韧性的影响路径

    贾卓娜赫雅陈麒杨永春...
    44-5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民搬迁型城乡融合是易地扶贫搬迁和城乡融合的有机契合,移民搬迁型城乡融合对搬迁户生计韧性的影响路径是城乡空间重构过程中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搬迁户生计资本为中介变量,构建"移民搬迁型城乡融合→搬迁户生计资本→搬迁户生计韧性"分析框架.以西宁都市圈为研究靶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移民搬迁型城乡融合对搬迁户生计韧性的影响路径.研究表明:①移民搬迁型城乡融合促进搬迁户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增加,却导致搬迁户的自然资本减少;搬迁户的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促进搬迁户生计韧性增强,但搬迁户的自然资本却导致搬迁户生计韧性减弱.②搬迁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化了生计资本的中介效应.自然资本对金融资本具有正向作用;金融资本对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具有正向作用;社会资本对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具有正向作用;人力资本对自然资本具有负向作用,对其他类型的生计资本均具有正向作用;物质资本对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具有正向作用.③移民搬迁型城乡融合通过改变搬迁户的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促进搬迁户生计韧性增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020、0.075、0.071、0.066和0.138.④增加搬迁户生计资本总量是提高搬迁户生计韧性的长远之计,优化搬迁户生计资本结构是提高搬迁户生计韧性的当务之急.

    移民搬迁型城乡融合生计韧性结构方程模型影响路径西宁都市圈

    脆弱环境地区乡村转型适应性及发展路径优化——以甘肃民勤县为例

    尹莎杨新军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应性研究是可持续性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乡村可持续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乡村转型适应性为传统乡村转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借鉴适应性循环理论,构建乡村转型适应性理论分析框架,探讨民勤县乡村转型适应性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面向乡村振兴的优化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18年乡村适应性循环经历了贫困陷阱,释放和重组三个阶段.②近30年间民勤县乡村转型适应性水平整体提升明显,空间出现分化特征,适应性水平呈现出"东北低,中部和西南部高".③农业经济转型低效与医疗保障压力阻碍乡村恢复力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农业技术支持有限提升了乡村转型适应性.④未来发展中应兼顾生态治理与农业经济转型效益,加强有效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进一步完善乡村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加强生态宜居建设.

    适应性乡村转型适应性循环路径优化民勤县

    家庭生活圈使用模式及其差异特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翟宝昕朱玮
    64-7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圈规划已成为精准配置公共资源、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既有生活圈研究与规划实践多以个人角度出发,缺乏从家庭视角考察人们使用生活圈的规律.本文基于对上海市家庭的问卷调查,考察家庭日常活动类型、时距、频率和出行方式等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含"社区生活圈—补充生活圈—过渡生活圈—通勤生活圈"的四级家庭生活圈体系,识别出四类典型家庭生活圈使用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不同的生命阶段、职住关系、居住区位和社区生活圈设施环境家庭的使用模式的差异特征.本文丰富了家庭视角的生活圈研究,对指导生活圈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家庭生活圈使用模式社区生活圈规划上海市

    人口省内迁移的空间结构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柯文前林李月朱宇王焱...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省内迁移逐渐成为国内迁移流动主导模式的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本文以福建省为案例地,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五年间"迁移口径的省内跨县(市、区)迁移O-D流数据,综合运用迁移率指标和社区发现算法,开展了福建省内跨县(市、区)迁移的空间结构研究.结论如下:①福建省内迁移整体进入活跃性的同时,不同迁移地域类型间存在分异.②迁移流勾绘的迁移网络在空间上形成了多样化的迁移组合;迁移网络进一步塑造了跨地市迁移圈的福宁南、厦漳迁移圈,以及本地市迁移圈的泉州、莆田、三明、龙岩迁移圈.③基于福建省的实践,凝练了跨都市区的层递迁移、跨都市区的链式迁移、都市区内的多点迁移和都市区内的向心迁移4种空间结构类型.

    空间结构人口迁移省内迁移县级单元福建省

    流动人口租房消费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柴康妮王宇凡冯长春
    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确立,如何满足流动人口租房需求成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基于金额、压力、意愿、差距四项指标从不同维度评价流动人口租房消费水平,运用GIS空间统计工具考察其在全国283个城市间的空间格局,通过多层线性模型从城市和个体两个层面识别流动人口租房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租房消费水平整体偏低,金额少、压力轻、意愿低、与城市租房市场差距大,城市间分布呈现显著空间分异,综合水平高的城市集聚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综合水平低的城市集聚于东南沿海大城市带;流动人口租房消费主要受流动距离、落户意愿、社会融合程度等个体属性影响,流入城市在人口结构、公共服务、住房成本等方面的特征通过改变购房意愿和能力而影响个体属性对租房消费水平的作用;优越的公共服务和外来者友好的社会氛围使有购房意愿的流动人口节省租房开支;高房价使有落户意愿、社会融合程度高的流动人口将消费重心转向租房,使跨省流动人口在租房消费上更趋保守谨慎.

    流动人口租赁住房住房消费社会融合多层线性模型

    中国地区金融风险的空间差异研究

    王潇谊沈悦王小霞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金融风险多点爆发的背景下,以防控地区金融风险为目标,采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空间计量模型等,测算并分析我国各省域和东、中、西及东北四大板块的金融风险水平、空间差异及变动特征.得出:①各省金融风险水平存在"东高西低"的区位特征,其中,北京、福建和上海的金融风险虽高、但呈下降趋势;②地区金融风险空间差异有一定扩大态势,且板块间差异是主要来源,这给金融风险联防联控带来较大阻力;③地区间金融风险存在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再向北的空间扩散特征,但HL和LH型集聚区数量不断增加,证明了当前金融风险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邻近地区间;④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房地产泡沫是全国总体和东部地区金融风险空间差异扩大的主要成因.

    地区金融风险空间差异金融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