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人文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

孙天义

双月刊

1003-2398

rwdl@xisu.edu.cn

029-85319374

710061

西安市长安路437号西安外国语大学

人文地理/Journal Human Geogra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专门介绍和研究人文地理学中具有先进水平的学术述论和研究成果,力求及时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规模分布中的最大城市规模塌陷现象研究

    王言言孙斌栋张婷麟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关于最大城市规模相对整体城市规模分布塌陷的深入分析严重缺乏.本文使用1975-2015年全球人类定居区图层的人口和建成区数据,采用一致的城市定义,对100多个国家的国家最大城市规模塌陷的程度、原因以及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国家存在最大城市规模塌陷的现象,且随最大城市规模增加,塌陷程度先减弱后增强,反映了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的此消彼长;先进交通技术的应用可以抵消集聚不经济力量进而减弱最大城市的塌陷程度,但随着城市规模持续增长,超过了交通设施的承载力,城市规模塌陷程度还会进一步增强.研究发现支持了最大城市规模塌陷是源于集聚不经济的存在以及一定时期内大城市技术经济和管理能力限制的假说.

    城市规模分布位序规模法则首位城市集聚不经济地铁

    中国城市信息网络的主干结构与影响机制

    戴靓王瑞霖曹湛丁子军...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2019年336个城市间的百度搜索指数构建中国城市信息网络,采用差别化过滤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其主干结构特征与内外生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信息网络具有高密度、多尺度和异构性,基于差别化过滤法提取的主干网络清晰展现了信息流的地域差异和全局特征.国家级城市群之间形成距离衰减弱、空间跨度大、多元扁平化的信息流通道,并对东北和西南城市形成一定的邻近辐射;成都、重庆、西安形成三角聚合效应;新疆、西藏的信息流较为地域化和边缘化.行政等级、信息化水平、旅游热度能促进城际信息流动,省界效应突出.网络内生的择优连接和关系闭合机制也至关重要,但择优连接强于关系闭合,促使网络向层级性的组团化发展.

    城市信息网络百度搜索指数差别化过滤法指数随机图模型中国

    基于资本分析的在地村民"家实践"研究——以XZ村为例

    黄世臻刘玉亭安月辉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是表征地方感知的空间,过往研究普遍在流动、重构等议题中谈及村民的家.事实上,中国村民具备摆脱刻板印象的潜质,本文观测其扎根地方并建构家空间的过程,即在地村民的家实践.研究以XZ村为例,基于经济和社会资本分析探寻村民对家的认知、建构家的能力,探索"传统—现代"家实践的路径.发现:①家情感蕴含在地村民最根本的共识,传统的家象征其对宗族社会中交往模式和场所格局的维系,现代的家则凸显其对原子化社会关系与商品化空间资产的偏好.②村民拥有关系、信任等社会资本和集体产权、金钱等经济资本,从而具备家实践的能力.③传统和现代家情感交织并驱动村民实现资本的向外博弈和内部转换,最终建构其独有的家空间.研究跳脱西方城市中心主义范式,搭建本土化和系统性的框架以完善家研究,可为中国式城乡现代化推进乡村社区良性转型提供参考.

    家实践在地村民资本乡村社区

    乡村振兴视角下脱贫地区农村劳动力回流多维特征及形成机理——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

    何田郎雨青丽波刘愿理...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重庆市奉节县390个行政村(社区)调查数据及5180份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问卷数据,探究农村劳动力回流多维特征,运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个体和村域层面识别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内外源因素,并探究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农村回流劳动力个体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赡养抚养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②村域劳动力回流水平整体偏低,县域中部和南部较高,北部和中南部回流较低,表现出回流水平等级越高,空间集聚越不明显.③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内生性因素影响个体的回流能力和发展动力,而外源性因素决定劳动力的发展机会、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

    劳动力回流多维特征形成机理乡村振兴脱贫地区

    中国乡村众创空间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红霞杨建林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众创空间是乡村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文章从生态位态势视角梳理出乡村众创空间的类型,并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中国乡村众创空间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乡村众创空间可分为涉农企业资源共享类、产业园区服务供给类、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类、专业性孵化器孵化类、创业平台活动聚合类、村域开放协同互助类6种类型.②中国乡村众创空间呈集聚型分布,表现为高密度分布在长江以北的沿海地区,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呈现东密西疏、北多南少的特征,且各类型乡村众创空间地域分异显著.③中国乡村众创空间分布受到信息化基础、社会资本、政府支持、区域开放程度、乡村资源禀赋、乡村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支撑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类型乡村众创空间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因素之间存在协同增强效应,其中社会资本与乡村资源禀赋的交互作用是首要因素组合.

    乡村众创空间生态位态势类型空间分异影响因素

    一种测量接收形象与投射形象一致性的新方法

    吴晋峰周靖超石晓腾王子豪...
    15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确测量旅游者接收形象与DMO投射形象的一致性是提升目的地形象营销效果的客观需要.采用演绎法探索测量接收—投射形象一致性的新方法,并应用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结论为:①用属性匹配度、维度匹配度和整体匹配度计算公式定量测评旅游者接收形象与DMO投射形象一致性是可行的;②属性匹配度计算旗帜图、维度匹配度计算扇形图和整体匹配度计算蜗牛图可帮助DMO直观准确认识目的地形象建设和形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③提高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旅游者熟悉度是改善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效果的关键,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是改善旅游目的地市场认知形象的捷径.本研究为开展旅游形象市场营销效果测评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方法.

    认知形象投射形象接收形象匹配度人气指数

    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过程:一种"拼装"的新视角

    孟凯王强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从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现实与理论问题出发,引入后结构主义的"拼装"视角科学研究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拼装过程及其逻辑.首先,在阐释拼装理论内涵基础上对该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其次,科学分析了"乡村旅游地生计拼装"的概念内涵与特征;最后,从拼装视角探讨了在"欲望"积极性生产力驱动下转型起步期、参与期、发展期、衰退或复苏期乡村旅游地发生"领域化""去领域化""再领域化"的生计福祉性拼装空间进程及其关系逻辑.拼装视角的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过程及其逻辑的科学分析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提供启示与参考.

    乡村旅游地生计转型拼装理论过程逻辑

    求同还是存异?地方认同与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的关系研究

    赵金金刘博
    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是目的地营销和管理实践的重要课题,对于实现游客个性化体验需求和构建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这一"双赢"局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其形成机制尚无确切共识.将黄山景区作为案例地,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刺激—机体—反应"模型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索地方认同对于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的"过犹不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地方认同对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具有倒U型影响;②地方认同对旅游涉入具有倒U型影响,且旅游涉入在地方认同与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的关系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③恢复性环境感知调节了地方认同与旅游涉入的关系,且进一步调节了地方认同通过旅游涉入间接影响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的效应.基于此,研究结论有效补充和完善了地方认同作用机制的讨论,为进一步提升旅游者价值共创行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提供可能性,也为旅游目的地营销人员针对地方认同的精准营销措施的设计给予了决策参考和方法指导.

    地方认同旅游涉入价值共创行为恢复性环境感知

    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量表研究:基于目的地居民视角

    李东徐晓亮刘旭义关靖云...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党中央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但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量表开发与检验的相关研究存在维度不明确、内容不全面、方法不规范等问题.鉴于此,以喀什噶尔古城景区为例,从目的地居民感知视角出发,以景区内外居民为研究对象,遵循量表开发的规范程序,采用文献回顾、定性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收集生成初始题项,对调研所获得的447份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包含17个题项、3个维度的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量表,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量表的稳定性.研究结论丰富了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为后续实证分析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也为充分发挥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提供指导.

    旅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量表研究目的地居民

    2024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暨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在郑州成功举办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