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艺术设计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艺术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

刘元风

季刊

1674-7518

bictxuebao@126.com

010-64288020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北口樱花路甲2号

艺术设计研究/Journal Art & Desig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刊登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教学、科研成果,坚持学术为本,精益求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面对从事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的设计师、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艺术设计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的仪式:颜值经济下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设计的文化透视

    蔡匀何洁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仪式化现象""仪式感原理""仪式性理念"三个层面,在文化视域下解读当前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的商品消费与造物设计所呈现出的"美的仪式".当代女性对颜值的高度崇拜,引发了以提升颜值为目的的个护小家电产品消费行为,并在消费社会仪式属性的操控下呈现出仪式化的特点.作为被象征符号建构的仪式之物,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文化叙事来生成仪式感.从知觉到符号的仪式感感知作为抽象意识形态具象认知的主要途径,成为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的设计原理.女性个护小家电产品的设计围绕仪式话语、仪式形式以及仪式情境三个方面,形成了以创设仪式性符号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仪式仪式感个护小家电产品产品设计女性设计仪式美学

    交融与互鉴——柏孜克里克第20窟僧人供养像研究

    张世奇
    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柏孜克里克第 20 窟是高昌回鹘早期王室贵族的功德窟,窟内有宗教和世俗两类壁画,世俗类亦可分两类,即王室成员和僧人.窟内所绘的胡汉僧人则是吐火罗佛教和汉地佛教在高昌回鹘流行的见证,也是高昌回鹘统治者对佛教崇拜的体现.从窟内种种现象来看,20 窟修造时,胡僧地位高于汉僧,这或许与有部僧团的东进和高昌回鹘统治者对原始佛教的推崇有关.20 窟胡汉僧人为区别派属身份,身着各自派别袈裟,无论是汉僧袈裟上的紫色、田相格,还是胡僧袈裟上的黄色、覆肩袒右式等元素,无不透露着文化交流的影子.胡汉僧人着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形成的袈裟且同处一窟,不仅反映回鹘人对待不同文化时所持有的海纳百川、兼容并收的文化态度,而且也是不同民族在高昌回鹘社会中相互融合的缩影.

    柏孜克里克第20窟僧人供养像袈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造物图景、知识实践、赋权空间——基于欧洲"刺绣样品"的发展变化研究

    董冠妮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刺绣样品"作为欧洲传统女性记录个人针法、图案、技艺而特制的绣品,其历史悠久、型制丰富、内容广泛.本文将欧洲女性家庭手工造物艺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阐释"刺绣样品"的形制特点和历史发展,并就其发展中作用、形式和功能的三次转变,分析以刺绣为核心而形成的女性空间,不仅展示了女性在传统造物过程中的刺绣活动可以被解释为一种对"物"的认知过程,是手工技艺创造、知识实践和传承的方式,也突出体现了历史变迁中女性的自我觉醒与角色转变,为探讨其生活、教育及权力空间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为女性如何在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明进程中建构自身主体价值问题提供更多的历史认知,对促进手工艺发展与女性造物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手工艺刺绣样品知识实践生活空间

    移风易俗与传统延续:20世纪30年代上海"集团结婚"仪式与婚礼服

    梁惠娥丁乾琨李冬蕾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开埠后社会风俗受西潮冲击,"文明结婚"兴起,西式婚礼服随之流行.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进一步推动移风易俗,率先组织"集团结婚",同时规定男子婚礼服款式为蓝袍和黑褂.本文针对集团结婚仪式中"新风"与"旧服"并存现象,探讨其成因及意义,并考证目前尚不明确的女性婚礼服款式和色彩.研究认为集团结婚使民众的婚礼仪式由家族私密空间向社会公共空间转变,是上海婚俗进一步西化的体现;同时由于"国家在场"的影响,婚礼服中虽使用西式头纱,但主体仍为中国传统服饰,有效平衡了上海婚礼的国际性与本土性.

    近代上海集团结婚国家在场西式婚仪传统婚礼服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绣罗单衣的"龙凤虎纹"骨式生成解析

    陈大公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江陵马山楚墓出土实物楚服——龙凤虎纹绣罗单衣纹样为样本,对"龙凤虎纹"图纹和骨式构成中的叙事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在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绣罗单衣"龙凤虎纹"的形态和骨式构成中隐含了楚人生命形态的转化观念以及灵魂超度的丧葬仪式."龙凤虎纹"以刺绣形成纹样的动态过程和纹样次序所呈现的菱形骨式和灵鸟逐应龙纹的"亞"形骨式,来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认知和数术的运用,展现了楚文化对"送死继生"生命主题的独特阐释,反映了战国时期楚人"逝者归西""引魂入冥""引魂升天""生者追思"的生死仪式.

    江陵马山楚墓楚服龙凤虎纹施纹纪事送死继生

    潮汕抽纱手帕的外销及其装饰艺术

    张宽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潮汕抽纱技艺由西方传教士在清末传入,此后潮汕地区成为 20 世纪国内最大的抽纱外销地区,担负起了为国家赚取外汇的重任,其蓬勃发展具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潮汕抽纱手帕是潮汕抽纱品的代表品种,相比其他抽纱品种,它工种最为复杂,图案最为典雅繁缛,自近代至 1953 年占据潮汕抽纱品外销总额的第一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潮汕抽纱手帕工艺创新趋向专门化和成熟化建立在 20 世纪下半叶潮汕抽纱业生产组织系统化的基础上,与抽纱手帕外销繁荣的阶段形成差序格局.潮汕抽纱的保护单位之一潮州抽纱公司,保存了大量有关抽纱手帕发展情况和工艺的文献资料以及抽纱纹样档案和精美绝伦的抽纱实物.研究主要依据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从工艺美术角度解读潮汕抽纱手帕的图案、材质和工种技法特征,以期还原潮汕抽纱手帕的装饰艺术价值.

    潮汕抽纱手帕抽纱传入外销阶段性图案工种

    从榺花到华勝:首饰"胜"的工具起源考

    崔翔宇刘蕴莹薛文良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胜作为汉晋时期流行的首饰,是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榺花与华胜的名物对应关系为据,结合两汉礼俗文化,论证了华胜起源于织机构件榺花,并基于西王母神话东传的文化背景,将华胜的成型时间推至两汉之际.在华胜的象征意义上,本文认为起源于榺花的华胜影响了西王母早期形象的塑造,两汉纺织技术的革新促进了西王母戴胜、持纴形象的变迁.

    华胜汉晋首饰西王母汉代织机

    空间与权利:轮椅设计源流考略及其对现代轮椅设计的启示

    侯冠华沈旭媛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师长期关注轮椅的"技术物"属性,而忽视其"社会物"属性.轮椅的使用空间是用户展开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场所,其空间性如何在设计流变中由社会形塑,对当代设计有何启示?本研究采用历史性研究方法对轮椅设计源流进行梳理,发现早期轮椅是社会身份隐喻与贵族社交媒介,空间形态表现出自我展示的戏剧性;18 至 20 世纪,经由绅士文化、休闲文化与消费主义等社会文化驱动,轮椅的使用空间转变为更具真实性的实用"场景",形成家庭空间与休闲空间两条脉络;进入 20 世纪,空间成为权利与治理技艺的意识形态,轮椅进入公共空间的合法性遭遇质疑,轮椅设计成为空间权利重构的重要力量.轮椅空间趋向于社会生活的场所化空间,轮椅设计应服务用户私人空间的日常性、增强公共空间的归属感,并助力社会群体参与出行资源与空间的使用、共享与决策.

    轮椅设计空间与权利设计转向文化动因设计启示

    "中国设计"学术话语建构现状及其反思——基于与"日本设计""北欧设计"对比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贡雨婕张萌秋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设计学界"三大体系"建设研究的展开,如何通过学术语言定义、建构并阐释"中国设计"的主体性特征,已逐渐成为中国设计学界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关于"中国设计",虽然已有诸多阐释和讨论,但与其他区域类似概念话语的对比研究和建构反思还相对缺乏.本文遴选在学界已有较多研究的"日本设计"和"北欧设计"学术话语作为比较对象,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文本为材料,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关于以上三个地区设计的研究主题、研究语汇和词频分布,挖掘分析三者在学术话语建构和认知体系中存在的差异,从而试图为"中国设计"的主体性学术话语建设提供借鉴.

    中国设计日本设计北欧设计学术话语主体性

    人物纪念馆数字化展示叙事的设计重构

    王玥徐飞李佳咛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聚焦人物纪念馆数字化发展的差异性,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归纳出展馆展览数字化建设的四个类型,明确其发展背后设计思维的三个层次,可在遵循数实共生的前提下细化展示设计新路径.以相关人物题材展览展示设计实践为例,总结出以数字技术促进实体策展、由实体展览生成数字展示的"双向演绎"设计策略,一方面融合虚拟漫游推敲实体展线,另一方面创新展演专区重塑叙事架构,进而深化论证线上线下设计互嵌的新流程、新路径、新角度.本文试图从宏观的叙事构思到微观的设计行动,建立系统的新方法.

    人物纪念馆数字化展示叙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