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动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动物
四川动物

岳碧松

双月刊

1000-7083

scdwzz001@163.com,scdwzz@yahoo.com.cn,scdwzz@yahoo.cn

028-85410485

610064

成都市望江路29号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

四川动物/Journal 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动物学学术性刊物,报道和交流动物学及其分支学科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理论、经验和动态,宣传动物保护。适合从动物学和野生动物保护等的科研、管理、教学、医卫等科技工作者、有关院校师生和广大动物爱好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海拔共栖物种对中华穿山甲洞穴利用的研究

    杜雨梅窦红亮孙松杨锦圳...
    481-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界中许多穴居动物都会建造洞穴,这些洞穴会被其他穴居和非穴居动物广泛使用,不同海拔由于温度和降水等环境特征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动物对洞穴的利用模式。2018年12月-2022年2月,应用红外相机对广东省内3个地区的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洞穴进行了监测。通过非加权组平均法将研究地区的海拔划分成低、中、高3组,运用相似性分析和线性模型探究共栖物种对中华穿山甲洞穴的利用模式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区间共栖物种的洞穴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R=0。098,P=0。001),且与海拔显著正相关(t=2。093,P=0。038);(2)在共栖物种对洞穴的利用行为中,觅食(R=0。113,P=0。002)、探洞(R=0。116,P=0。036)、进出洞行为(R=0。077,P=0。042)占比与海拔均存在显著差异,觅食行为占比与海拔显著正相关(t=2。136,P=0。035),共栖物种在高海拔地区表现出更多的觅食行为。本研究阐明了不同海拔共栖物种对中华穿山甲洞穴的利用模式,明确了中华穿山甲洞穴在较高海拔地区对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建议加强对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的保护。

    中华穿山甲洞穴共栖物种利用模式海拔

    传播科学信息的媒介 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 欢迎订阅2025年第44卷四川动物杂志

    489页

    渗透压调节基因在入侵物种红耳龟适应盐度环境中的作用

    袁悦卢英楠洪美玲丁利...
    490-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入侵物种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在盐度水域中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本研究在盐度5‰和15‰(S5组和S15组)的环境中对红耳龟进行了 24h、48 h胁迫,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红耳龟在2个盐度处理下24 h时,肾脏中水通道蛋白1(AQP1)、热休克蛋白(HSP70)、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CC)、钠钾氯协同转运蛋白(NKCC)、肌醇转运蛋白(SMIT)和牛磺酸转运蛋白(TAUT)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胁迫48 h时,HSP70、NCC、NKCC和TAUT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S15组AQP1和SMIT mRNA的变化不显著。红耳龟在适应半咸水环境过程中,渗透压调节基因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揭示了红耳龟可能采用特定的渗透压调节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入侵物种的生理适应机制,为管理者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以控制或减少红耳龟的负面生态影响。

    红耳龟基因表达渗透压调节半咸水

    陇南腹泻金鸻肠道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陈文东刘敏清叶文斌朱秀娟...
    497-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护和救治野生金鸻Pluvialis fulva,防止其所携带的条件性致病菌对当地人和畜禽带来健康危害,本试验对陇南腹泻金鹆泄殖腔内细菌进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并对菌株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鉴定出5株细菌:鸡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LNJBHl)、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LNJBH2)、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LNJBH3)、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LNJBH4)和费格森埃希菌Escherichia fergusonii(LNJBH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5株细菌对林可霉素均耐药,LNJBH1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万古霉素、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LNJBH2对头孢唑林、头孢哌酮、氨苄西林、米诺环素、万古霉素、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LNJBH3对卡那霉素、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四环素耐药;LNJBH4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和青霉素耐药;LNJBH5对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和链霉素耐药,5株细菌对其他抗菌药均敏感或中度敏感。本试验结果为治疗腹泻金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陇南当地畜禽养殖防治野生动物源传染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金鸻腹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

    白喉噪鹛的繁殖生态

    范彪张袁李鹏映陈静...
    505-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喉噪鹛Pterorhinus albogularis是一种典型的森林鸟类,其基础生态学资料十分匮乏。2022-2023年繁殖季(4-9月),在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岩方片区内,对白喉噪鹛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记录了20群89只次白喉噪鹛,区域种群密度为(28。3±12。2)只/km2。发现的4个白喉噪鹛巢均在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上。巢呈杯状,隐蔽度高。4个巢的窝卵数均为3枚,卵呈暗蓝色。白喉噪鹛具有合作繁殖行为。该鸟类偏好在高大乔木数量多、盖度高和植被总盖度大的栖息地活动。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乔木因子和植被总盖度是影响白喉噪鹛活动区选择的关键生态因子。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白喉噪鹛的生态生物学资料。

    白喉噪鹛繁殖生态活动区选择合作繁殖

    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不同生境金龟总科昆虫多样性及指示作用

    王佳生赵红蕊佟佳琦张闯...
    512-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我国北方天然林-人工林交错区金龟总科Scarabaeoidea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于2017-2018年每年的4-9月,选取天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及其毗邻的人工红松Pinus koraiensis幼龄林(红松林)为研究区域,采用巴氏罐诱捕法进行连续诱集。共计捕获金龟总科昆虫7科23属35种1 498头。金龟科Scarabaeidae与花金龟科Cetoniidae与红松林的相关性高于其他生境,小青花金龟Oxycetonia jucunda、白星花金龟Protaetia brevitarsis、中华嗡蜣螂Onthophagus sinicus、黑圆嗡蜣螂Onthophagus ater、瘤圆嗡蜣螂Onthophagus atripennis个体数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显著(P<0。05)。个体数与物种数在不同生境间的差异显著(P<0。0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与置换多元方差分析表明,阔叶林与红松林、交错区与红松林中的金龟总科昆虫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0。05),将β多样性分解后,3种生境空间物种转换均大于物种集群镶嵌。金龟总科昆虫在交错区呈现出较弱的负边缘效应。本研究表明金龟总科昆虫偏好红松林生境,尤其是花金龟科,可通过指示监测物种持续监测生境变化,并防止花金龟种群大规模暴发。

    金龟总科多样性边缘效应指示物种

    江苏新记录——徂徕林蛙及其谱系地理学研究

    马文萱叶琳高国富包浩然...
    524-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8月-2024年3月,在江苏省盱眙县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118°27′30。35″E,32°45′ 14。17″N,海拔106m)进行两栖爬行动物监测时,在一静水塘边采集到蛙类物种标本7号。结合形态比较和系统发生分析,确认上述标本均为徂徕林蛙Rana culaiensis,为江苏省两栖动物新记录,刷新了本种现有分布东界。结合谱系地理分支推断,徂徕林蛙可能起源于贵州、湖南两省交界的山脉,而后向北扩散跨过长江、淮河,最终抵达环渤海区域的徂徕山。江淮丘陵和淮河中下游水系为本种从大别山区向泰山山脉的扩散提供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本研究丰富了徂徕林蛙的分布信息,提供了其地理扩散的基本框架,厘定了徂徕林蛙及其近缘种的分布格局,为进一步研究其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数据。

    徂徕林蛙新记录江苏省谱系地理学地理扩散分布格局

    吉林省珲春地区野生动物危害研究

    张雅静李冬伟张学娟沈博文...
    536-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07-2021年吉林省珲春市林业局登记的野生动物危害案件开展了野生动物危害研究,结果显示:(1)当地野生动物危害可分为3种类型:危害农作物、危害养殖业和伤人;(2)野生动物危害共6 721次,补偿金额共计3 883。4万元,危害农作物、养殖业和伤人的案件数量分别占86。0%、13。8%和0。2%,补偿金额占比分别为80。0%、19。4%和0。6%;(3)危害多发生在秋季,占58。2%,其中以危害农作物为主(93。8%);(4)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的案件数量和补偿金额随年份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危害养殖业的波动较小,野生动物伤人案件偶发性较强;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附近的哈达门乡、春化镇、敬信镇受到的危害较重。吉林省珲春市野生动物危害案件秋季多发、以危害农作物为主,多发生于保护区内及附近,危害农作物的案件数量和补偿金额波动较大,因此建议在危害严重时期及区域采取加强野生动物种群监测、改变养殖模式、多种有效防控技术相结合等措施。

    珲春地区野生动物危害时空特征

    金黄鼠耳蝠在广东首次发现

    陈创杰何向阳付橙邓瑾...
    54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2月2日,在广东省惠州市一防空洞内使用抄网捕获1只蝙蝠。该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53。37 mm,前臂长51。60 mm,体重12。70 g;体毛鲜艳,全身金黄色;耳狭长而窄,耳屏钝尖;耳缘、拇指、后足棕色;翼膜有橙黄色和黑色的特殊图案。脑颅较大,颅全长18。70 mm,颅高7。29 mm,额部明显隆起,后部高且呈球形,吻部宽短,泪骨有明显突起,吻部至额部较平缓。以上特征与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该标本与金黄鼠耳蝠聚为一支。结合形态与分子数据,确定该标本为金黄鼠耳蝠,为广东省蝙蝠分布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翼手目(蝙蝠)金黄鼠耳蝠广东省新记录

    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探讨

    陈报阳聂海燕
    551-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翼手目Chiroptera(又称蝙蝠)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物种丰富多样、栖息环境复杂、分布范围广泛。依据中国翼手目的分布现状,使用ArcGIS绘制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图,对中国翼手目物种资源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与归纳,并对影响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的因素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翼手目地理分布格局可划分为5个分布型11个分布亚型,并推断出:(1)滇西北-藏东南的横断山区是中国翼手目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也是中国翼手目主要分布中心;(2)陇南山地-秦巴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部山地为3个次级分布中心;(3)台琼海岛、天山地区、东北地区和太行山区形成4个小型的三级分布中心。本研究探讨了中国翼手目的地理分布格局、区系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后续翼手目的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入研究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地理分布格局翼手目中国动物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