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地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地震
四川地震

王力

季刊

1001-8115

scdz@eqsc.gov.cn

028-85436543

610041

成都市人民南路3段29号

四川地震/Journal Earthquake Research in Sichuan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地震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载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学、地球化学、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地震社会学、历史地震和古地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性文章、问题讨论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促进学术交流,为防震减灾事业服务。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工程以及有关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3年地震活动综述

    杜方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括性综述了2023年全球、中国大陆及邻区和四川及邻区的地震时空强特征;分析了全球MS≥6.0 和中国大陆及邻区MS≥5.0 地震活动特点;追踪了四川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和四川区域内近年几次强震的余震区持续余震活动情况.结果显示:全球大震和强震频次环太平洋地震带高于欧亚地震带,地震强度欧亚地震带高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全年MS≥7.0 地震时序呈现强弱相间特征;中国大陆MS≥5.0 地震呈现西域、青藏、华北和华南Ⅰ级地块的分散活动,西域地块地震活动集中在南天山区域,青藏地块内部地震活动较周边活动偏弱,华北地块、华南地块及其边缘均发生MS≥5.0 地震;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仍是西强东弱态势,西部区域的地震强度低于 2022 年的强度,东部区域的强度高于 2022 年的强度;台湾及其附近海域的强度明显低于 2022 年的强度,频次明显低于 1900年以来的平均值;控制四川及邻区强震的巴颜喀拉和川滇 2 个Ⅱ级块体的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和频次均偏弱,四川西部没有发生突出强震,仅有余震和ML4.4 震群活动,全年ML≥4.0 地震主要集中分布于华南块体的川东南区域,省内 34 次ML≥4.0 地震有 19 次分布在川东南区域,占全年地震总数的 55.88%.

    地震活动突出强震余震震群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沙坝村吴家院一带几何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沈长伟王虎邓林李开锦...
    9-1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学者通常侧重于大尺度(数公里级别)的地表形态对大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影响研究,而鲜有涉及短距离尺度(10~100 m级)的相关报道.本文基于 2008 年汶川MS8.0 地震地表破裂带沙坝村吴家院一带的几何展布样式与微地貌测绘,为回答短距离尺度是否存在显著的几何结构变化和探究其影响因素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具体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及激光雷达技术精确的获取了该段落断层展布特征及近断层地形地貌数据,发现吴家院一带地表破裂带在西南侧地形相对稳定无起伏时,破裂带集中为一支断层,而往北东向延伸遇到地形起伏如负地形时,断层分叉为三支分支断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局部范围内地形起伏可能会导致同震地表破裂发生分叉现象,单一断层可能弥散为多支断层.

    地表破裂带地形效应激光雷达无人机摄影测量汶川MS8.0地震

    贵州冬瓜山大桥区域堆积体稳定性评价

    张晴毅邱恩喜魏成武潘宏宇...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贵州冬瓜山大桥区域堆积体稳定性进行初步分析,为桥梁选址提供技术支持.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钻探等手段,查明冬瓜山大桥区域堆积体分为D1、D2、D3 三个区域,初步判定D1、D2 区堆积体处于变形阶段、D3 区堆积体稳定.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与有限差分数值分析对堆积体稳定性、岩土体应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D1 区堆积体前缘在暴雨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堆积体沿基岩面整体滑动可能性较小,浅层潜在滑动趋势显著;2)D2 区堆积体浅层滑动体在天然与暴雨工况下均不稳定,深层滑动体在两种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D2 区堆积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D2 区堆积体浅层粉质黏土滑移趋势显著,沿深层潜在滑动面和基岩面整体滑动的可能性小;3)D3 区堆积体处于稳定状态,堆积体沿着基岩面整体滑动的可能性较小.建议对D1 区潜在前缘深层滑动体进行加固防护;对D2 区浅层滑动体进行防护设计;对D3 区采用加强堆积体范围内截排水措施和变形观测等综合防治措施.

    堆积体定性分析极限平衡方法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冬瓜山大桥贵州省

    网格搜索定位方法的准确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2019年四川长宁MS6.0地震为例

    张风雪胡莉娅李昱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位置的准确度是开展高精度壳幔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地震台站间距的稀疏性,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位置存在较大的水平误差,其深度的不确定性更是其水平不确定性的数倍之多,地震位置准确度还未达到开展高精度结构研究的要求.因此,研究学者需要综合分析多种影响因素且对地震位置进行合理优化后,才可利用它获得较为可靠的壳幔结构.本研究以 2019 年长宁MS6.0 地震为例,使用基于正演的网格搜索定位方法,定性验证了不完备的方位角和难以准确识别的S震相走时会对震源位置的准确性产生较大影响,定量分析了观测数据量和速度模型与震源深度间的制约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基本遵循前人已获得的认知准则.另外,该次研究还发现BJT和ZYT地震台站可能存在较大的授时偏差.

    地震定位长宁MS6.0地震定位准则

    云南及邻区MS≥6.0强震中短临动态跟踪综合预测方案

    杨芬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云南1992年1月至2021年8月应震效果通过R信度检验的11条地下流体前兆指标及2条地震学指标.利用数学模型对单项异常指标进行综合处理,并建立了预测阈值,为云南MS≥6.0 强危险区预测提供参考.利用分级预警模式建立了中期(T≤6 个月)和短临(T≤3 个月)预测模型.通过研究 1992 年 1 月至 2021 年 8 月云南MS≥6.0 强震前小震空间活动特征,结果显示:MS≥6.0 强震危险区与强震前 1~3 年ML≥4.0 地震有序活动区域相关,强震危险区位于或者邻近ML≥4.0 地震有序活动区域;ML≥4.0 地震有序活动呈现出围空、密集区和条带三种形式.

    云南及邻区MS≥6.0地震综合预测中短临预测危险区预测

    利用地震震级样本数据验证PCA-GSM-GRNN模型的优越性

    王晨晖常玉柱袁颖王秀敏...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震震级与其影响指标之间的非线性问题,提出了基于网格搜索法(GSM)和主成分分析法(PCA)优化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地震预测模型.采用PCA对震级影响指标进行维度约简,将降维后的主成分作为模型输入向量,地震震级作为模型输出向量,同时选用GSM寻优GRNN最佳参数,利用学习样本对新模型进行训练,最终构建基于PCA-GSM-GRNN的地震震级预测模型.将PCA-GSM-GRNN模型应用于测试样本,结果显示:PCA-GSM-GRNN模型预测结果准确率相较于GRNN-GSM和GRNN模型分别提高 5.03%和 5.66%,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地震震级主成分分析法网格搜索法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基于CiteSpace的地震档案中文文献可视化分析

    牛俊芳王斐斐周健鲍玉静...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地震系统档案科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以地震档案为主题的中文文献资料,并运用CiteSpace软件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的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五个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能为地震档案科研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结果显示:地震档案中文文献的知识结构、发文数量和研究热点与"2008 年汶川地震""自然灾害""档案资料"等密切关联.

    地震档案CiteSpace科研文献

    部分地球物理学类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因素分析

    肖重崔满丰刘琪尹超...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期刊登载论文的质量,研究地球物理学类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因素,选取《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地质》《中国地震》《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4 种期刊为研究对象,统计其 2017-2019 年登载论文被引用频次,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论文形式、内容与被引频次的关系,结果发现:①期刊论文被引频次与论文长度、参考文献数量、第一作者发文量或关键词数量的相关性均较低;②以单个地震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的被引用表现要好于各期刊的整体被引频次;③研究新地震(论文发表时间-发震时间≤4 年)的论文较研究历史地震(论文发表时间-发震时间>4 年)的在被引用频次方面表现更好.鉴于此,应重点关注稿件内容,从内容上提升论文质量,以期提升期刊影响力.

    引用期刊论文质量研究对象热点选题

    云南德宏及邻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

    王金霞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强的德宏及邻区进行最小完整性震级(MC)分析,为后续开展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以德宏及邻区(23.5°~26.5°N,97°~99.5°E)1970-2022 年的地震目录作为研究资料,采用震级—序号法、最大曲率法和拟合度检测法计算不同时段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得到了研究区域内MC值的时间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 1970 年以来ML≥2.6 地震目录基本完整,1970-1982 年MC为ML2.3~2.6,1983-1999 年MC为ML1.9~2.6,2000-2008 年MC为ML1.3~2.2,2009-2022 年MC为ML1.1~1.8.1976 年龙陵MS7.3 和MS7.4 地震、2008 年盈江MS5.9 地震和 2014 年盈江MS6.1 地震之后MC值出现一段时间的高值;2011 年盈江MS5.8 地震和腾冲MS5.2 震群之前,震区内发生大量的前震,可能是引起该时间段内MC值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德宏及邻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

    2023年的几次强震带来的启示

    江宁波
    55-56页